语文:祁阳县白水镇一中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件02(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lsj5****2131 文档编号:180749220 上传时间:2021-04-25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祁阳县白水镇一中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件02(人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祁阳县白水镇一中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件02(人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祁阳县白水镇一中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件02(人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祁阳县白水镇一中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件02(人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祁阳县白水镇一中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件02(人教版七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祁阳县白水镇一中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件02(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祁阳县白水镇一中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件02(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三味书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文章选自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散文集的名字又是什么意思,三味”一般认为取意为“读经味如稻粟,读史味如肴馔zhun(美味佳肴)读诸子百家如醯醢x hi(醋肉酱)”即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该文写于1926年9月,作者正生活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中。“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原集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为比喻,早晨的花到傍晚才捡拾,意味作者到了中年才来回忆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但文章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写,同学们肯定感到亲切、生动,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2、命家。代表作有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且介亭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中,写作背景,写于1926年,鲁迅怀着对“三.一八”镇压爱国学生惨案的怒火来到厦门任教,而厦门大学奉行封建教育的陈腐空气,令他失望。写此文,用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强迫儿童读那些无用书籍,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疑难字词辨析,罕 hn 塾sh 髓 su 敛lin 塑s 觅 m 攒cun 箔b 蜕tu 确凿quzo 菜畦ci q 蟋蟀x shui 竹筛zh shi 渊博yun b 秕谷b g缠络 chn lu 绣像 xu xing 鼎沸 dng fe,课文分析,一.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但那却是我的乐园。 二.“似

3、乎”和“确凿”是否矛盾? 分两层理解。分号前是用成人的眼光看,“确凿只有”断定其间只有野草,是个荒原,无动人之处;又加“似乎”,对这断定有些踌躇,毕竟“已隔了七八年”,记忆也不一定准确。分号后是用儿童眼光来看的,肯定“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见文中的我那时整个的生活是较单调的,课文分析,三.“不必说”是从什么角度写?全段重心在哪儿 ? 是整体写、略写,重心是“单是”以后,详写“泥墙根”一带,课文分析,四.如何描写百草园? 低高: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植物、静态、春景、清新开阔) 高低:鸣蝉、黄蜂、叫天子(动物、动态、夏景、生机勃勃) 声音:长吟、低唱、弹琴 颜色:碧绿、紫红、黄 外形:光滑

4、、高大、肥胖 滋味:酸甜,课文分析,五.36段讲述美女蛇的故事,为什么? 以赤练蛇引出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六.如何写冬景? 78写冬景,先以无味作陪衬,而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写园中不适宜拍雪人、叠罗汉。用字不多,表现儿童爱玩的心理,课文分析,七.如何写捕鸟,用了那些动词? 依次写了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扫、露、支、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准确生动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写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虽没有点明“乐园”,却乐在其中,课文分析,八.用三个“也许是”有什么含义? 三个“也许是”反映出

5、告别百草园在鲁迅心里引起的震惊,作者不惜笔墨用疑问、猜测、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因此,这一段作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应划入第一部分。另外,在空间上,它也照应标题,表明地点转移至书屋,课文分析,九.第二部分写了哪几个片断? 陈设及行礼(威严);提问受斥(严厉);读书生活(枯燥);园中玩耍(自由);偷偷画画(珍惜)。 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作者通过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在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面。前三个片断是正面叙述,主要反映封建教育脱离实际的陈腐本质。后两个片断是侧面描写,反衬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同时也表现了童年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课文

6、分析,十.你喜欢私塾先生的形象吗?在作者眼中他是怎样一位老师? 作者从儿童心理出发来写先生既有严厉可畏的一面,也有可敬可亲有趣的一面。一方面,他忠实推行封建教学内容,维护师道尊严,一味教学生读死书;另一方面,他又比较开明质朴。因而作者的行文笔调是幽默的,喜爱中流露出善意的讽刺,总结全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百 三 草 味 园 书 屋 欢乐有趣 对比 枯燥无味,总结全文,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本文写的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百草园、三味书屋)共八个片断(有趣的景色等)。那么,它们是怎样连缀成篇的呢?全文有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 本文采用的是一线(感情线)穿珠(八个生活片断)的结构方式使全篇记

7、叙有序、浑然一体。本文的感情线索不仅突出体现在起始段和过渡段中,而且比较含蓄的渗透在各个片断的字里行间,总结全文,第一部分抒发的是欢快喜爱之情,由此表现热爱大自然,喜欢快乐自由生活的心理;而第二部分抒发的是讨厌、不满之情,以此表示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反感。两部分无论从内容上、感情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的突出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对比的写作手法 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既体现了记叙的感情色彩,又凸显了主旨。 二.精彩的景物描写 1.抓住景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2.融情入景,景中有人。 3.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 4.景物描写层次井然。 5.善于联想,结束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我们在对比描述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和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