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整理)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80738420 上传时间:2021-04-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经济学(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地经济学(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地经济学(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土地经济学(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土地经济学(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经济学(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整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第一章 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 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 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资源(非生物)功能。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

2、面的问题。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 3、土

3、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 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

4、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9、土地开发:一般来讲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分析 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5、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意义:明确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定规划目标和选择规划目标的途径、措施提供依据。(网上搜)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1、土地集约利用: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

5、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性。2、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3、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4、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P55涵义:产量增加与投增增加的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止。土地报酬: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实质:“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P57合理确定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1、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为依据。

6、 2、以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通条件为依据。 3、结合具体的经营目标。合理确定非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要从反映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三个指标入手,即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容积率。此外,城市土地利用还应向下发展,实行立体利用。第四章 土地利用分区1、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农业区位论杜能工业区位论-韦伯 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 市场区位论-廖什(一)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中心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好似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2、从经济实质

7、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在这里,区位级差地租可以解释为土地的区位价格,它与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3、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2、工业区位的选择涉及三个因素:运输费用、劳动成本和集聚因素。运费:a运输距离 b原材料性质:地方性原材料(纯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 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原材料系数1: 工厂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一点。劳动成本:至制造一单位产品

8、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 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 劳动系数大,厂址应选择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劳动成本较低点。集聚形成的经济效益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一个工厂如果因集聚纯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4、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商业用地: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工业用地:1、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2、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3、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居住用地:交通方便、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外围地带。

9、5、简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1、地域分异性2、区位利用原则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4、系统综合原则。6、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总的特殊重要性。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意义:1、城市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2、城市是工业、商业、科教文化事业等的中心。3、城市土地是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4、城市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7.简述五种城市部功能区布局设想:1、圈层布局设想2、三维布局设想3、扇形布局设想 4、多核心布局设想5、多中心布局设想第五章 土地规

10、模利用1、规模报酬: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2、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 1)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土地规模报酬。2)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固定土地规模报酬。3)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减土地规模报酬。3、土地规模经济:是伴随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一种生产关系。 来源:1、部规模经济 2、外部规模经济4、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经济动因 :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11、2、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规模经营 3、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器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条件:1、非农产业发达,劳动力转移,这些劳动力收入稳定。2、农机化水平提高。3、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4、农业经营者素质提高。5、我国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1)家庭经营型:种植业专业户家庭农场农产联合经营。2)集体经营型:村办集体农场厂办农业车间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3)企业经营型:反租倒包。4)规模服务型: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6、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P110(土地使

12、用权流转)在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建立起合理有效地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注:农业土地具有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7、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如何看待。我国存在着城市规模效益,但并不是城市越大,规模效益越高。土地规模效益开始时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到达一定城市规模后,效用反而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下降。因而为了获取最大的城市规模效益,须努力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P118第六章 土地计划利用1、土地计划利用: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其必要性:1)土地的特性要行土地计划利用:a、土

13、地面积的优先性和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b、各类土地利用之间联系密切。2)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行土地计划利用:a、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又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竞争。b、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c、减少或避免因土地用途改变造成的损失。3)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土地计划利用。2、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体系及特点 体系:是在土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由长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期(5年)土地利用计划以及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构成的。特点:(1)土地利用计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2)土地利用

14、计划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3)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分级管理。(4)土地利用计划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计划体系。3、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土地利用计划 具体P1374、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强化与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1)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基础,(即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的微观管理基础)。2)完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即建立和不断完善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构成的、以年度计划为主体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3)促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决策制度的完善,(建立以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为基础、既有效集中又适当分散的多层次决策体制

15、)。4)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理论研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理论体系)。5)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手段,(建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各种手段的调节制度,并协调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宏观调控为主的方向转变)。6)提高土地利用就计划管理手段的科学水平,(采用遥感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实现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现代化)。第七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1、土地人口承载力: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2、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或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有利于人类今后的长远发展。容:1)数量配置与稀缺性高度一致。2)质量组合与资源禀赋相适应。3)时间安排与时序性完全相当。4)资源配置应考虑区域差异战略重点:保护耕地3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所包括的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