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4篇

上传人:Fr****n 文档编号:180738063 上传时间:2021-04-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4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课文通过回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老人送两个烤山薯给“我”吃的事,刻画了一个慈祥、谦卑的老人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并通过这件事透视金钱的价值,使学生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地对待金钱。文章采用倒叙的方法来谋篇布局,对事情的全过程描写得很清楚。叙事时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利用反衬的手法体现老人的善良、淳朴的好品质。【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体会卖烤山薯的老人的善良、淳朴和“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亮晶晶”、“热烘烘”等词语,体会

2、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3、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4、引导学生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地对待金钱。【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体会卖烤山薯的老人的善良、淳朴和“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亮晶晶”、“热烘烘”等词语,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2、引导学生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地对待金钱。【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铜钱的图片)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精美的图片,请大家观赏。能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吗?谁

3、来说说铜钱是什么样子的?你还知道有关铜钱的哪些知识?(师简介铜钱)铜钱是我国流通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从秦始皇统一货币到清朝末年,大约流通了两千一百多年。它的形状为圆形方孔,上面铸有文字。早期铜钱上的文字,一般用来标明重量,后期则为朝代年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铜钱的故事。板书课题毽子里的铜钱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铜钱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自读课文。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感悟:过渡:老人以卖烤山薯为生,今天遇见了“我”和二婶两位客人,老人对我们的态度一样吗?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的是老人向二婶要铜板?、齐读第三自然段。学习老人与二婶之间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4、指导朗读。、二婶始终没给老人那一枚铜板走了,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他在想些什么?、老人为什么这么需要钱?、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老人的日子过得很艰辛?过渡:既然老人这么需要钱,为什么又会白白给“我”两个烤山薯呢?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人前后两次给“我”烤山薯的句子。学习老人第一次给“我”烤山薯的句子。指名朗读老人第一次给“我”烤山薯的句子。老人给“我”烤山薯时是“笑呵呵”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他需要钱,却很乐意白给“我”一个烤山薯,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学习老人第二次给“我”烤山薯的句子。过渡:老人又为什么第二次给“我”烤山薯呢?指名朗读老人第二次给“我”烤山薯的句子。当二婶没给老

5、人那一个铜板时,我愣愣地望着老人,我在想些什么?我心里为什么会觉得不安呢?小姑娘这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你觉得这两枚铜钱在当时值钱吗?从哪里知道的?可这两枚铜钱对于“我”和老人来说珍贵吗?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两枚铜钱的?为什么说这两枚铜钱是亮晶晶、热烘烘的?师小结:这两枚铜钱本身一文不值微不足道,但是“我”与老人的那份善良,以及我们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体谅,让两枚铜钱变得无价,变得弥足珍贵。四、品读升华:(教师范读)老师慈和的声音,几十年来,时常响在我耳边。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眼前。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他给我白吃了两个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

6、暖在心中。1、现在的“我”已经长大成人,如果遇到同样的事,我会怎么做?2、你呢遇见过这样的事情吗?谁愿意讲一讲,和大家一起分享?3、老人是这样去看待金钱的,你呢?师小结:金钱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万能的。金钱可以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能买到药品,却买不到健康;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创造财富的能力比拥有金钱更为重要。五、布置作业: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1、调查采访一下你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金钱的价值的。再想想自己的观点,写下来。2、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两枚铜钱是珍贵的,因为它蕴涵着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们心底的那份善良,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的体谅。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

7、有许许多多的人正在给予我们无私的关爱,大家感受到这些爱了吗?想过如何回报这些爱吗?我们不妨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把你的真实感受写下来,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六、板书设计:毽子里的铜钱一不文值要不要善良无价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a 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b 小结钱的重要性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1、小组交流。A 认识多音字:B 指导书写C 理解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想一想: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C 质疑。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毽子里的铜钱,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

8、事情呢?教师小结,随机板书板书我老人二、讲授新课:(一)学习1-4自然段: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送给我不要钱,而却为李婶的一个铜钱不高兴?2、读读2-3段对话话,再次体会老人的“慈祥、善良”3、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二)学习5-14段熟读课文,找找课文我是怎么做的?画出我的心理描写的句子以及老人动作的词1、小组里读读,表情、动作的句子重点读读引导质疑;毽子里的铜钱珍贵吗?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像老人卖烤山薯的艰辛?作者体会到了这种艰辛吗?读读老人又送山薯的句子,以及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4、对比李婶、我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5

9、、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你对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三、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布置作业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认识并能够准确书写课文中的8个生字,尤其是“卑”字。2、了解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体会卖山薯老人和小作者同样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和他们彼此的关爱。3、初步体会散文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发展性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初步感受首尾呼应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2、培养

10、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人物性格的能力;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道德情感目标:通过体会卖山薯老人和作者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心地的善良,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体谅的道理。二、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教学中,力求体现“谈话导入初读感知细读品味创境表达”的设计思路。第一步,谈话导入选择文中学生感兴趣的“铜钱”作为谈话主题,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导入新课时,首先出示铜钱图片,激发学生交流自己所知的积极性,然后小组交流资料,加深学生对铜钱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货币的了解。在学生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也参与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铜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为后面的细读中,理解“毽子

11、的铜钱”所蕴涵的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做好铺垫。第二步,初读感悟本文篇幅较长,需要有一个初读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的环节。同时,让学生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在学生初读后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概括时要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渗透方法的指导。第三步,细读品味(一)初步感受老人的形象对一个人的印象来源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描写老人语言、动作、神态的那些语句,说说老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二)深入理解老人的言行在学生概括老人给自己留下印象的时候,如果提到老人的外貌特点,就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相关的语句,感受老人

12、的“栉风沐雨”,为后面的深入理解做铺垫。如果提到老人的性格特点,就随机质疑:“这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是不是有一点小气?”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细致地读书、深入地思考。进而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通过分析“小气”的原因,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老人小贩的身份,体会到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这样“少一个铜板也不行”是生活所迫。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细读描写老人两次送给“我”烤山薯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老人对“我”的关爱和“我”带给老人的感动。尤其是老人的神态描写,是品读的重点。“一声不响”、“笑呵呵”,体现出老人对

13、“我”这个小孩子的喜爱;“马上”“摸摸我的头”“永远不会忘记”,体现出老人的善良。在品词酌句的同时进行创境朗读,感受老人的那份善良。“老人说:永远不会忘记,小作者究竟做了什么,让老人永远不会忘记呢?”引导学生关注小姑娘的言行,感受她对于老人的同情和体谅。(三)联系背景深刻体会再读描写老人第二次给小姑娘山薯的语句。老人没有想到“我”会把喜欢的毽子拆了付给他两个铜钱,他被“我”的做法所感动,感受到了我给他的体谅。“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这一举动既表示了他对“我”的感谢,也又一次体现了他善良。联系老人当时的生活处境,这么大年纪风里来雨里去地在街头卖烤山薯,勉强养家糊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

14、还能拿出两个烤山薯来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进而深刻体会他拥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此时,学生对“铜钱”的价值又会有一个从新的认识。第四步,创境表达本课通过对语句的品味,让学生感受到了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温暖而又感人,加上课堂上情境的创设,老人和小作者真诚善良的人物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树立起来。尤其是老人,“栉风沐雨”的艰辛,无私赠予的慈祥都让人久久难忘。此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表达的空间,让学生以“老人,我想对你说” 为主题,说心中所想,抒心中所感。让情感得到升华,让每一个孩子的心得到洗礼。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的语言质朴,在品读时要抓住一些看似普通实则蕴涵深意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三、学情分析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文章结构较为复杂,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用具有思考深度的问题激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同时也要抓住理解的重点,运用形式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