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0732141 上传时间:2021-04-25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417.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导语设计,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教学目标,为什么要学习孔孟,学习孔孟,学习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千古之前以他简约的语言显出人生大道,而后世子孙,或蒙昧的、或自觉的、或痛

2、楚的、或欢欣的,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我们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的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然后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怎样学习与理解孔孟,首先把握其主要内容,让学生认真读注释,借助工具书把握孔孟言论的基本意思; 其次了解孔孟的伟大智慧,反复诵读其中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精神; 最后对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讨、反思,探究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习 理解 赏析,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

3、是聪明智慧。,评析】: 很多时候,我们了解一个事物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知道了,以为对那事物了解通透,但局限往往就此产生。因为我们对此的误读往往会阻挡我们对这件事物的态度,自身对事物的态度,有时候会伤害到那个“事物”,有时候,会误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不知的害跟知道的益同等重要了。甚至有时候,不知的害要大过知道的益了,学习 理解 赏析,学习 理解 赏析,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评析】: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

4、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学习 理解 赏析,学习 理解 赏析,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评析】: 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

5、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学习 理解 赏析,学习 理解 赏析,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

6、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学习 理解 赏析,学习 理解 赏析,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个重点:文化典籍、德行修养、做事尽心、做人诚实,评析】: 孔子教学的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本章的文即是文学,行即是德行,忠为尽心竭力代表政事,信是言而有信代表言语,四教就是四科,说法不同而已。四是四教内容有三。所谓四教,其实可分为三个方面:文指书本知识,行指社会实践,忠信指道德修养,学习 理解 赏析,学习 理解 赏析,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

7、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

8、的原则之一,学习 理解 赏析,学习 理解 赏析,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译文】: 子路问:如果听到有道理的事情,就要去做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弟,为什么要这样急着去做?冉有问:如果听到有道理的事情,就要去做吗?孔子说:“是的。,学习 理解 赏析,原文: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译文】: 公西华问:“冉有和子路都问同样的问题,我很迷惑为什么先生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冉求性格过于谨慎,所

9、以我鼓励他去做;子路的性格急躁,所以让他谨慎些,和别人商量之后再说。” 古文言文没有必要一字一句的解释,重要的是理解,理解当事人的背景,人物关系,性格等等,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这是重要的事情,评析】: 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学习 理解 赏析,学习 理解 赏析,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译文

10、】: 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评析】: 爱与忠的对象是年长还是年少的应该有区别。于年长的而言:爱他,就不应该让他过于操劳。于年幼者而言:爱他,就不应该不让他勤劳。至于忠,对上应该是施加正确的影响,对下应该是教导他,学习 理解 赏析,学习 理解 赏析,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

11、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学习 理解 赏析,学习 理解 赏析,原文: 孟子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译文】: 孟子说:“许多人的通病就是总是喜欢像老师一样教育别人。,学习 理解 赏析,原文: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译文】: 孟子说:“羿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评析】: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

12、定国,治理天下,凡事都有法则可依,有规律可循。 因此,一定要顺其规律,不可悖逆而行。如果悖逆而行,就会出现“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离娄上)那样的情况,天下大乱。所以,规矩绝不是小问题,学习 理解 赏析,学习 理解 赏析,原文: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译文】: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评析】: 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孟子这里着重谈到的,则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启发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想来宰予是羞愧而奋发向上

13、了的,后来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学习 理解 赏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