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第一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80717281 上传时间:2021-04-25 格式:PPTX 页数:25 大小:7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第一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第一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第一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第一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第一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第一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第一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设备的使用,正确的使用设备,可以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 状态,延缓设备能力(精度)的下降,其最 重要的措施就是合理正确的使用设备,具体 措施: 一、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切勿大机小用,防止精机粗做,严禁超载使用 二、配备合格的操作人员:技术培训,操作证制度,定人定机定职责 三、设备操作的基本功培训:三好、四会和五项纪律 四、建立健全的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五、为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二节 设备的维护,精心维护的设备能长期保持良好的性能,减少大修次数、提高产品数量质量。 一、维护的四项要求: 整齐、清洁、润滑、安全 二、设备维护的类别与内容 1.日常维护:日保和周保,由操作者完成,主要是设备的检

2、查、润滑、清洁。 2.定期维护:维修人员指导,操作工配合完成,接近小修。见P66(P53,三、建立设备维护的目标管理体系 将总目标分解到各部分,并应有保障实现的措施。 设备维护的目的,在于确保设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正常发挥它的基本功能技术目标;其次不论进行维护或维修,都需要支付费用,即为保持设备系统的功能必须支付的代价经济目标。 因此,一个经济目标,一个技术目标,他们共同反应了企业设备维护的总目标。 具体体现为:RR,CC,第三节 设备检查与设备事故管理,一、设备检查:是及时掌握设备技术状态和维修信息源的主要手段。对设备进行精度、性能及磨损情况的检查,能了解设备运行状态,早期发现故障征兆与隐患,

3、防止突发故障与事故。 1.设备检查的类别: (1)日常检查:操作工、维修工每天例行检查(点检); (2)定期检查:维修工为主,对设备定期的检查,一般一个月以上; (3)精度检查:几何精度、加工精度的计划检查,设备综合精度指数P71(P57,2.点检: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检查标准和周期,用感官或简易测试工具对设备进行的一种检查方式。 “点”应是设备的薄弱环节或关键部位,点检内容按点检规则进行,并记录点检卡。 点检的工作:(1)确定检点(2)定点检项目(3)订点检标准(4)订点检周期(5)定点检条件及方法(6)定点检人员(7)做点检表(8)记录与分析(9)点检人员培训,二、设备事故管理: 1.

4、事故分类: (1)一般事故:修复费用5001000元或停电30分钟以下,精大稀设备10003000元; (2)重大事故:一般设备修复费用大于1000元,精大稀设备大于3000元或停电30分钟以上; (3)特大事故:费用大于50万元,停产两天或一周以上。 按事故性质可分为责任事故、质量事故、自然事故,2.事故分析与处理:“三不放过”原则 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责任者与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详细地分析原因,并做好记录,第四节 设备的磨损与润滑管理,一、概念: 1.摩擦:两物体表面接触并做相对运动时,接触表面会由于接触点弹塑性变形的存在而产生阻力,这就是摩擦

5、。 摩擦分类: (1)根据运动状态分: 静摩擦:有运动趋势但是处于静止临界状态 动摩擦:相对运动着的两表面间的摩擦,2)根据运动形式分: 滑动摩擦:接触表面做相对滑动 滚动摩擦:两物体在一定的点和线上相互接触滚动 (3)按接触面润滑状态分: 干摩擦:摩擦副表面无任何润滑剂存在 流体摩擦:摩擦副之间被一层具有一定厚度的流体完全隔开 边界摩擦:摩擦副之间仅被一层极薄的吸附于固体表面上的润滑膜所隔开,是液体摩擦过渡到干摩擦的临界状态,2.磨损:两物体做相对运动时,摩擦表面层材料发生微量的脱落或转移的现象。 磨损分类: (1)粘着磨损:摩擦副滑动表面间,形成局部固相焊连而引起的磨损。 (2)磨粒磨损:

6、由于硬质颗粒或硬表面上的微凸体在软表面上犁沟、拉槽和脱落而引起的磨损。 (3)疲劳磨损:摩擦副在滚动或滑动摩擦时,在交变接触压应力作用下,使材料表面疲劳而产生反复塑性变形,形成裂缝,最后分离出磨屑的磨损,4)腐蚀磨损(化学磨损):由于摩擦和周围环境而引起的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的一种腐蚀磨损过程。 (5)微动磨损:两金属接触因摩擦而粘着,在较高的接触压力下,表面微凸体粘着而形成接点,接着在微振幅情况下这些接点剪开,然后,从表面脱落下来的碎屑以及裸露出来的金属表面与周围环境中的氧反应形成氧化物;这些氧化物在外界影响下逐渐增大,形成磨粒磨损。因此微动磨损是一种复合磨损形式,3.润滑与润滑分类 (1)

7、润滑就是在相对运动的摩擦接触面之间加入润滑剂,使接触表面之间形成润滑膜,变干摩擦为润滑剂内部分子之间的内摩擦,从而达到减少摩擦、降低磨损、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 摩擦、磨损、润滑称为摩擦学;摩擦是现象,磨损是结果,润滑是控制摩擦、磨损的有效手段,2)润滑分类:P72 根据润滑膜在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分: 干摩擦:摩擦副表面无任何润滑剂存在; 流体润滑:摩擦副之间充满流体润滑剂,表面不发生直接接触; 边界润滑:摩擦副之间仅被一层极薄的吸附(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于固体表面上的润滑膜所隔开,是流体润滑过渡到干摩擦的临界状态; 混合润滑:指摩擦界面上可能有流体润滑、边界润滑和干摩擦同时存在的一种

8、润滑状态,根据摩擦表面间产生压力膜的条件分:P73 流体或气体动力润滑:借摩擦副和流体膜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压力膜 流体或气体静压润滑:由固定油压并连续稳定地输入形成的压力膜。 根据润滑剂的物理状态分: 气体润滑 液体润滑 固体润滑和半流体润滑,二、润滑技术 1.润滑的作用P73(P58) (1)控制摩擦,减少磨损 (2)降低温度,防止锈蚀 (3)冲洗、密封作用:带走磨屑和杂质,弥补密封面的不平度,防止外来水分、杂质的侵入 (4)传递动力,减少振动,液压传动,液体把两表面隔开,使金属表面不直接家畜,从而减少了振动,2.润滑剂的基本性能要求 (1)摩擦性能:摩擦系数小,保证机械运行平稳敏捷,减少能耗

9、。 (2)适宜的粘度:粘度高易于形成动压油膜且油膜较厚,可承受较大载荷;但粘度太高,内摩擦大,会造成摩擦热增加,温升高,低温下不易流动,不利低温启动。粘度低,摩擦阻力小,能耗低,温升不高,但承载能力相对较弱,易于磨损,且易渗漏流失。 (3)极压性:在边界润滑状态时,如启动和低速重载时,仍有良好的润滑。 (4)化学安定性和热稳定性:储存和使用中性质稳定,不氧化分解。 (5)材料适应性:对接触的材料不腐蚀、不溶胀。 (6)纯净度:不含水和杂质,3.润滑材料的分类:矿物油、合成油、脂、固体润滑剂、气体润滑剂 按物理状态分 *液体润滑剂:矿物油、合成油、动植物油和水等; *半固体润滑剂:皂基脂、无机脂

10、、烃基脂、有机脂等; *固体润滑剂:石墨、二硫化钼、聚四氟乙烯等: *气体润滑剂:如气体静力轴承(高速、低载荷,4.润滑方式:P73(P58) 5.油、脂的主要理化指标: 润滑油的主要理化指标:粘度及粘温特性、杂质、水分、酸值、闪燃点 (1)粘度:液体内摩擦。润滑油受外力作用发生相对移动时,油分子之间产生的阻力使油的移动受阻,阻力大小称为粘度。是润滑油的主要技术指标,选油的主要依据。 粘度有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动力粘度用旋转法或落球法测量,运动粘度用毛细管粘度计测量,2)酸值:中和1克润滑油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润滑油的酸值高,油中所含有机酸多,可能造成腐蚀,特别是有水时。油氧化变质也会导致

11、酸值增加。 (3)闪点:油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油的蒸汽与周围空气混合,一旦遇火焰即可发生闪火现象,最低的闪火温度即为润滑油闪点。使用、运输储存时安全指标。一般要求使用温度低于闪点2030度。 闪点测试有开口杯法和闭口杯法,4)倾点和凝点: 油品在规定条件下冷却时,能够继续流动的最低温度称为倾点。 油品在规定条件下冷却到液面不移动时的最高温度,即为凝点。 倾点与凝点是油品低温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一般使用温度高于倾点、凝点1020度。 (5)机械杂质:油中不溶于汽油或苯的沉淀和悬浮物,经过滤而分出的杂质。 杂质将加速机械零件的研磨、拉伤和划痕等,而且堵塞油嘴和滤油器。 (6)水分:油品中含水的多少,以

12、质量分数表示。 有水存在将破坏油膜,润滑效果变差,且加速腐蚀,润滑脂的主要指标:针入度、滴点、水分、腐蚀性、安定性 (1)针入度:表示脂的软硬程度。在25C下将重量为150克的标准圆锥体,在5秒内沉入脂内的深度(单位为1/10mm)即为该润滑脂的针入度。针入度越大,脂越软。 (2)滴点:加热润滑脂,第一滴油滴落下来时的温度,滴点决定了润滑脂的工作温度,一般选择的润滑脂的滴点高于工作温度2030C,6.润滑油添加剂:添加少量即能大大改善油品性能,一般有耐载荷添加剂(极压添加剂)、防锈剂、清洁剂、降凝剂 7.油脂选择依据: 运动速度,速度越高,粘度越小; 工作负荷,负荷越大,粘度越大; 温度,环境

13、温度,越高要求油脂粘度大,凝点高;工作温度越高,油脂粘度大,闪点高; 其他如湿度、腐蚀性,8.润滑管理的要求:P73(P59) 五定:定员,定质,定量,定期,定人 三过滤:领油,转桶,加油时过滤,三、密封技术:密封性能是制造技术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1.泄漏原因与防治途径 (1)设计制造原因:设计不合理,制造加工精度不良,密封材料选择不当; (2)管理使用原因:管理不严、维护不周,安装方法不正确,工作条件恶劣。 措施:改进设计,提高质量,加强管理,2.密封技术 (1)密封分类 静密封:胶、螺纹、法兰; 动密封:接触式,填料、油封、毛毡、滑环; 非接触式,离心、迷宫、磁流体 (2)常用密封材料: 纤维:石棉、毛毡、纸 高分子材料:橡胶、树脂、塑料 无机材料:C、陶瓷 金属材料:铜、铝、合金 (3)合理选择密封材料:环境要求、检修方便、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