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80598150 上传时间:2021-04-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科综合历史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共47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1. 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 治国理念趋于理性B.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 德治理论体系形成D. 天人感应观念淡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

2、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来看,西周的治国思想与商朝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加注重人民,理念趋于合理。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治国理念的变化,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敬德保民”,而非“德治”,C错误;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材料未体现,D错误。故选A。2. 传统儒学通过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启发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但随着儒学政治制度化方面的成功,它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一种外在规范,却导致了在道德修养方面走向衰微。为改变这一局面A. 汉代董仲舒倡导三纲五常伦理观B. 魏晋时期二教合一成为主流思潮C. 宋代儒学呈现思辨化哲学化趋势D. 明清经世致用形成早期思想启蒙

3、【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儒学制度化,宋朝儒学家认识到儒学本身的不足,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性的形成的以强调“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思辨化和哲学化的趋势。C正确;董仲舒时还未形成儒学政治制度化,A错误;魏晋时期儒家的主流思想地位并未改变,B错误;经世致用思想未涉及道德修养,D错误。故选C。3. 唐太宗在吸收前人“明主治吏不治民”思想的同时,认识到以法管官才是治国之本,因此提出“以法治吏”的思想,明确“二风十愆”的罪名,从作风上、道德上、政治上约束官员。这表明唐代A. 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B. 官员选拔以德行为先C. 外儒内法的治国方式D. 重视传统的民本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

4、】依据材料“从作风上、道德上、政治上约束官员”并结合唐代的制度可知,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唐太宗对唐代的监察制度进行了发展完善。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员的监督,而不是选拔,B错误;材料只体现了采用法家思想对官员进行监督,未体现儒家的治国方式,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员的监督,重视民本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故选A。4. 明朝,汉江改道,陕西省的商人乘船顺流而下,将货物贩运于汉正街中转,汉口之名可以说是因陕西商贩而得名,即汉水入长江口。明朝末年,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 这一现象反映了A. 长途贩运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B.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C. 城市规模的扩大推动商业发展D. 重农抑商政策有

5、所松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汉水入长江口”并结合明朝商业发展状况可知,汉口之所以能够成为四大名镇之一,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区域位置对商贸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B正确;材料信息未反映商人地位的提高,A错误;材料反映的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不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推动商业发展,C错误;明清时期积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即使商业有所发展也不代表政府政策松动,D错误。故选B。5. 晚清中央和各地方设具有传习性质工艺局,其中直隶各属传习工场艺徒人数达2712人。直隶各属民办工厂,所用技师匠目,多属该工艺局毕业工徒,据此可知A. 政府行为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B. 满足中国抢占国

6、际市场的需求C. 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到来D. 近代企业带有传统官营的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民办工厂,所用技师匠目,多属该工艺局毕业工徒”来看,晚清时期政府推动了工厂的建立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中国近代工业化产生了推动作用。A正确;此时中国尚不能维护国内市场,更不用提及抢占国际市场,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时中国处于民国政府统治时期,清政府已被推翻,C错误;工艺局有官办色彩不能代表整个近代企业都带有官营的色彩,D错误。故选A。6.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族提出“退回东北”,建立独立政权;蒙古上层制造“外蒙独立”,西藏达赖喇嘛在英国的唆使下发起了“”。南京临时政府将“

7、反满兴汉”口号转变为汉、满、蒙、回、 藏为基础的“五族共和”理论,这一转变A. 表明中华民国反侵略的决心B. 有利于以和平方式促成政权的过渡C. 赋予社会革命新的时代内涵D. 进一步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中华民国成立后,面临着满、蒙、回、 藏等民族问题,而五族共和理论的提出有助于缓解民族之间的矛盾,增加民族认同感,进而有利于以和平的方式促成政权的过渡。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不涉及反对外来侵略,A错误;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不属于新的内涵,C错误;五族共和强调五大族群和谐相处,共建共和国,不能体现出民主的思想,D错误。故选B。7.

8、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讲话“战端一开, 地无论南北,人无论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1937 年8月,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站在抗日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这表明A. 国共之间的分歧已经消除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C.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D. 民主主义思想成为社会共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蒋介石、毛泽东的讲话都体现了抗战时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责任,都应该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表明民主主义思想成为社会共识。D正确;材料只是反映的是针对抗战的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二者的共识,分歧消除的说法以偏概全,A错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

9、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错误;依据时间“1937”年并结合抗战过程可知,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战场,C错误。故选D。8. 据统计,1953 年地质工作的工作量,比1952 年分别增加10倍至23倍,钻探增加10倍,坑探增加20倍,槽探增加23倍,普查面积增加10倍,以后几年又逐年增多。这一举措A. 促成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B. 反映地质工作是中国工业化建设核心C. 旨在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D. 表明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存在急躁冒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1953年地质、钻探等工作的工作量比195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结合当时的国家状况可知,地质等工作的工作

10、量提高是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更是为了适应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C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改造,不涉及地质、钻探等工作,A错误;“地质工作是中国工业化建设核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错误;工作量的大幅度提高是工人为了工业化建设作出的努力,不是急躁冒进的行为,D错误。故选C。9. 与普罗泰格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许多哲人都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奴隶不看作人,而把人的概念内涵理解为理性、城邦与自由。超越上述理解的藩篱是从希腊城邦解体开始的。这从本质上体现了A. 希腊人是公民的主体B. 城邦民主的高度繁荣C. 人文主义是主流思想D. 人具有社会政治价值【答案】B【

11、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超越上述理解藩篱是从希腊城邦解体开始的”来看,城邦民主对于人们的思想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表明城邦民主的高度繁荣。B正确;公民享有民主权力,因此公民是希腊人的主体,希腊人是公民的主体说法错误,A错误;人文主义成为主流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与材料无关,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人具有社会政治价值,D错误。故选B。10. 2019年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议会休会五周请求,得到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批准。但是随后最高法院判决约翰逊此举违反法律,认为这是在英国“脱欧”之前的关键时期“阻止议会履行职责”,裁决要求议会两院议长自行决定下一步行动。这体现了英国政体的哪一原则A. 议会至上B. 分权

12、制衡C. 有限君权D. 责任内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首相提出议会休会,却被最高法院判决违反法律。依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可知,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内阁需要对议会负责,政府的方案需要被议会批准,材料体现的是被英国国王批准。D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内阁需要对议会负责,没有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A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B错误;材料主体是内阁与议会,而不是君主权力的大小,C错误。故选D。11. 1921年3月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1922 年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苏联这一调整A. 促进了

13、苏维埃的成立B. 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C. 推动民主革命的深入D. 瓦解了临时政府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措施“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粮食产量,为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基础。B正确;1917年苏维埃政府已经成立,时间不符,A错误;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已经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C错误;1917年十月革命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D错误。故选B。12. 据统计,1970年全1979年,美国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 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

14、口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加大经济干预的力度B. 经济滞胀影响人口的就业分布C. 新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D. 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美国第一、第二产业人数下降,而第三产业人数大幅度上升。依据信息革命的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国民经济比例发生变化,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与美国各行业人口变化相符,表明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D正确;据所学可知,美国在70年代经济滞涨时期,采取了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而不是经济滞胀对人口就业分布的影响,B

15、错误;美国的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C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一)必做题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间曾37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以万历、 崇祯两朝为甚。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战祸一起,疮痰满目,疫疠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减缓灾情。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明朝时对疫病发生虽已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释灾难和疫病发生的情况,认为天意不可违,因而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的方法驱避疫气。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材料二 14至 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西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撇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烹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 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