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的第一次网上视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80542020 上传时间:2021-04-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的第一次网上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的第一次网上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的第一次网上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的第一次网上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的第一次网上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的第一次网上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的第一次网上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的第一次网上视频活动。主要是讲先秦两汉文论的一些疑难问题。首先我们说先秦和汉代文论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先秦的论语;第二个是汉代的司马迁文论是重点.同学们在听课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问题。一、先秦文论部分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

2、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2。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1)孔子特别强调文艺的致于实际的作用.例如,孔子主张文学艺术与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把文艺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手段;再如,孔子还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外交服务,认为文艺可以帮助人处理政事、在外交场合维护国家利益;二、孔子还特别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提出诗的“兴观群怨”说,主张诗歌对社会政治、

3、现实生活有美感、认识、和谐和批判的作用。(2)孔子的“文质论”更是主张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另外,孔子还反对郑声,提倡雅乐。综上所述,孔子的主张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容要教化社会人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反映社会政治,批判社会黑暗,文以致用,文要适用;形式上,则要求用完美的形式来表达正确的思想内容,美感而醇正,质朴而雅正。中国文学史上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道观,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判现实的文学观,都是与孔子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的。孔子的这些文艺观点正培养并形成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意的传统,应该说,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主流是积极的。当然,孔子有时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政治的、教化的作用,

4、而忽略了它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作用,又必然扭曲了文学艺术的本体内涵。3.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为什么说韶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呢?历代经学家中有一种解释,因为韶乐是舜乐,舜有圣德,是受禅让而得天下,故“尽善尽美”;武乐是周武王乐,武王是以征伐取天下,孔子反对用武,故认为武乐“尽善”而不“尽美。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我个人认为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5、: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总之,什么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呢?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也是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要求文学艺术作品的“中和之美!4.孔子的“诗可以怨”在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所形成的悠久传统。(1)从诗学理论方面看:“诗可以怨被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范畴后,被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家们经常称引

6、和阐述,因而成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个传统理论命题,其内涵就是诗歌可以用来向统治者进谏,可以批评不良的政治现实,不过这种批评要委婉,不直露.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们常常称引、阐述和丰富这一理论命题,例如汉代司马迁在评价屈原和他的离骚等作品时,就特别强调他的“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列传),并且提出了其本质是怨愤和直谏的“发愤著书说。汉代毛诗大序的“讽谏说、南朝梁钟嵘的诗品序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品序说:“离群托诗以怨.”)、唐代韩愈则提出了本质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不平则鸣说、白居易则提出了诗歌文章“为时为事而作的美刺说等等,无不是在继承和发扬孔

7、子“诗可以怨的理论传统。即使到了现当代,很多文学理论批评家强调诗歌等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干预生活”,也是“诗可以怨的理论传统的继续和发扬。(2)从诗歌创作方面看:由于孔子“诗可以怨”被引入诗歌理论批评,成为儒家诗教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被用来指导诗歌创作,古代许多进步诗人文学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个理论,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诗歌创作,这也就形成了中国诗歌中的“怨”即干预社会生活,批评黑暗政治的现实主义传统,从屈原、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陆游,及至清代的龚自珍、魏源、黄遵宪等人都在自己的诗歌作品里描写社会现实生活,批评不良政治,主张社会改革,这无疑是受孔子“诗可以怨的影响,并以之指导自己的创作,

8、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作品。即使是现代当代诗人的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臧克家等人的批判黑暗社会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诗可以怨精神的继承。总之,孔子的“诗可以怨是培养造就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原因。5.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其文艺观中有哪些体现?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仁政”观,主张“性善论,在君主和百姓的关系上,其立场偏向百姓一边,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他批评统治者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9、(梁惠王上)都可以看出他的民本思想。在文艺思想上,孟子主张“与民同乐”,他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梁惠王下)他认为,古乐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为古圣贤之君能“与民同乐”,而“今之乐由(犹)古之乐(梁惠王上),认为只要统治者能“与民同乐,则“今乐”犹如“古乐,都可以欣赏。这种“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基于其“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是以人性善为哲学基础的.6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作为文学批评方法,与先秦时期的“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有什么不同?据左传等典籍记载,春秋时期,列国间公卿大夫在进行外交活动时,常常“赋诗言志.所谓“赋诗言志

10、”的诗,不是指一般的诗歌作品,而是指“诗三百篇中的诗篇,“赋诗言志”就是借“赋”(诵读)“诗三百篇”,即诗经中的诗篇以表达赋诗者自己的想法(“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郑伯享赵孟于垂陇,郑国子展等七子应赵文子之请,“赋诗言志”.子展赋草虫,借其中的“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两句表达自己以赵文子为君子的心情。其他六子亦各有所赋,都是借所赋诗中的某几句表达自己不同的心情,其中不乏歪曲诗意以就自志的现象.总之,这种诵诗方法或割裂全诗,断章取义,或曲解诗意,穿凿附会,或对诗句作表面的机械的理解,以附和自己的主观意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就记载有“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的话。这种“赋诗言志”常常对诗的解读造成曲

11、解和误导.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与“赋诗言志有根本的不同.“以意逆志”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则是指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就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和作品解读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7分析孟子“养气说的基本内涵。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

12、说.所谓“知言”即是能够写出(和说出)美而正的言辞。所谓“养气就是要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能够做到“养气”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这里的“养气”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13、。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与他的正气沛然的正气歌正是“知言养气”说的最好实践与证明。8谈谈庄子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庄子哲学本身崇尚自然,主张清净无为.因此,在文艺美学思想上,庄子派把崇尚自然、反对人为作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作为其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的原则。庄子秋水篇明确提出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否定和取消了人的智慧和创造,这种哲学观点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认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庄子将尊重自然绝对化,这无疑存在着片面性,但庄子中的一些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故事,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等,无不阐发其崇尚自然

14、的艺术创造原则和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庄子在这些故事里反复要说明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即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其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斧凿痕迹,从而达到天生化成的境界。后世受庄子影响的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也都把这种境界作为对文学创作进行文学评价的一个标准,特别重视那种无人为造作之迹的合乎天然的艺术创造,他们反对雕琢堆砌,主张淳朴无华;反对矫揉造作,主张天然化成。这是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对后代文学艺术家艺术创造影响的主要积极方面。例如后代的大诗人陶渊明、王维、苏轼等的创作无疑都受到过庄子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创作了许多自然纯朴,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作品。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

15、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9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1) 为了进入创作状态,对于创作主体,庄子提出了主体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虚静”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上的重要特点,即注重内心的体察领悟,不注重思辨型的理论探索.它揭示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体心灵的超功利特点。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2)对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庄子提出了“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