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分类鉴赏1-10(教师版)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80504129 上传时间:2021-04-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1-10(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1-10(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1-10(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1-10(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1-10(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1-10(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分类鉴赏1-10(教师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古诗文突破系列第1部分 诗歌鉴赏(突破读懂大难关)寒山荒野寻隐士读懂隐逸诗 无边堤柳系离情读懂送别诗红笺小字寄相思读懂闺怨诗 空谷幽兰伴竹开读懂咏物诗末世遗民空长叹读懂遗民诗 晓行夜宿催人老读懂羁旅诗驿寄梅花雁传书读懂怀人诗 春风不度玉门关读懂边塞诗千古兴亡多少事读懂怀古诗 琴棋书画诗酒茶读懂闲适诗寒山荒野寻隐士读懂隐逸诗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问: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答: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

2、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问: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答:“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的焦躁不安的心绪和怅然若失的愁情;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仰慕。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问: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3、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问: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答: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问:作者笔下的景色有何特点?运用什么手法表现出这些特点的?答:特点:清幽静谧,富于生机。 手法: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时值深秋,山色苍翠;泉水潺潺作响,慢慢流向远方;这两句有声有色。问: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寒山苍翠,秋水缓缓流淌,渡口挂着一

4、轮落日,村子的上空升起 炊烟,一切是那么美好。隐居生活的闲适愉悦。诗人每天倚杖观景,临风听蝉,饮酒交友,悠游自在。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裴迪在自己面前醉酒狂歌,足见二人相对坦诚,互相欣赏,无须作态。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注释:此诗当为岑参隐居终南山时因拜访友人郑鄂不遇而作。问: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中郑鄂的人物形象。答:性情高雅、志趣高洁。从 “涧花”、“檐峰”、“鹿群”、“山霭”等超凡脱俗的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得偏僻幽深,是一个高雅出尘的隐者。 淡泊宁静、闲适恬淡。“春云”、“暮雨”、“潭树”、“涧花

5、”等意象写出了隐居之地清幽的环境,烘托出郑鄂淡泊宁静、远离凡世的隐者形象。还山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注】槎:读ch,指小舟。徙倚:流连不去。问:请分析诗人山宅环境的特点。答:诗人山宅环境的特点是荒僻、清幽。山中小径被春草覆盖,山中藤蔓遮蔽这山石,显得环境十分荒僻;山花自落、古柳低垂、山鸟飞散,表现了山宅环境的清幽。处士卢岵h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问:试分析这首诗结尾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答:等到日暮鸟散,才显

6、得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突出了处士卢岵生活环境的古朴幽静和人品的孤高。无边堤柳系离情读懂送别诗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答:由眼前情景转为想象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问: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答: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

7、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问: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答:“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送别杜审言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问: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

8、诗简要分析。答:嗟为嗟叹之意,一为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mio百重泉。汉女输橦tng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问:这首送别诗的主旨是惜别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不是。这首诗的主旨是劝勉。诗人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革新教化,恪尽职守,有所作为;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枉费梓州环境之美、民风之淳。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

9、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兄弟惜别,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写诗人在越江边送别兄弟,双双落泪,尽显离别的痛苦与不舍;(2) 被贬蛮荒的愁苦和政治失意的愤懑:颔联、颈联写只身去国之远,蛮荒生活之久之难;(3)兄弟之间的骨肉至情:尾联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中寄以思念之情,从而体现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送韩汝度还关中明何景明华岳云台万里情,高秋落日眺秦城。黄河一线通沧海,身在仙人掌上行。问: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直抒胸臆:汝度回到家乡,虽然远隔万里,但两人感情相连,表达了依依惜别

10、之情。间接抒情:诗人想象汝度归去后登上华山,远眺秦城,俯瞰黄河的快意舒畅,表达了对友人罢官还乡的劝慰之情。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问: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抒发了什么情感?答案:主要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全诗用霍去病、魏绛、六郡豪杰、窦宪等四个典故,肯定了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扬名塞外。红笺小字寄相思读懂闺怨诗寒闺怨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问: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答案: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 秋霜欲

11、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菩萨蛮【宋】谢逸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苹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问:这是一首春闺怨词,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具体分析。答:由喜悦转为忧愁。上阕描绘春日冶游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浣溪沙赵令畤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东风轻软弄帘帏。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玉窗红子斗棋时。问: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心境变化。答:上片写女主人公面对这撩人的春光,十分欣喜愉悦,沉浸在美好春光

12、中。 下片写女主人公“春梦”醒来,眼见双燕交飞,烟柳低垂,不禁因自己独守空闺而产生孤独怅惘之绪,女主人公想借斗棋来排遣无限相思,却如同借酒消愁愁更愁一样,更添深重的感伤与幽怨。点绛唇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祇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问: 请从“情、词(炼字、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情词并胜,神韵悠然”。答: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写伤春之景,下片写伤别之情(思念之情),故情胜。上片写春去花落,下片言人去不归,中间以一“雨”字联结,“愁”字贯穿其中,结构严谨。“柔肠一寸愁千缕”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遍”“断”两个字极尽炼字的巧妙,表现

13、了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女子的浓重愁绪,故词胜。写真寄外薛媛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苦痛,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西宫春怨王昌龄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问: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答: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想赏春景而怕添愁怀,欲弹奏而只能抱云和的百无聊赖、无限幽怨的宫妃形象。思 远 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

14、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阮 郎 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问: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

15、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空谷幽兰伴竹开读懂咏物诗寒菊宋 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问: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答: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 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抱香死,北风不落” 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问: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味香:她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和陶潜、罗含等有德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梅花九首(其一)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