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80497888 上传时间:2021-04-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 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 , 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 , 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 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

2、、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 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 是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提高科学素养。【重点难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教学方法】:读图观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较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图【讲授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 , 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 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 , 但人类是生

3、存在地球上的 , 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因此 , 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本身对做一些微观的了解提问:1、阅读单元标题, 说说你的理解?2、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 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 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1 / 6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 , 四大圈层相互联系 , 相互作用 , 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 今天 , 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提问:1、阅 P26 图 , 指出岩石圈的范围, 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结合 2-1-1 图)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 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 , 因而 , 我

4、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一、岩石圈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 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2、阅读 P30 知识窗 , 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完成)3、试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各大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可分组进行;一组回答, 其他组点评;老师可展示其他比较形象、实际的示意图)4、 P29“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可能指哪些岩石, 这说明三大岩石之间有何联系?完成P31 活动 1。5、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完成P31 活动 2。承转:读图2-1

5、-6试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学生对图中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并归纳总结)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试解释下列现象:1、 两千万年以来, 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 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2、 黄河每年将16 亿吨泥沙输往下游, 大部分注入渤海, 但千百万年来, 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形成千姿百态, 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2 / 6(一)内力作用的“足迹”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

6、 , 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1、 填表地质构造形成基本单元岩层形态地貌形态褶皱断层2、 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3、 图 2-1-10 与 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并解释原因?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 , 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 , 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那么 , 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二)外力作用的表现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 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 其中最锋利

7、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 完成下列问题:1、填表外力作用分布地区作用形式地貌类型典型地貌流水作用风力作用2、 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3、 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4、 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5、 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 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试解释其原因?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 , 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阅读 P36 知识窗 , 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外力的来源很多 , 作用形式也多 , 因而 ,

8、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 ,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学生回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观察法、绘制示意图法、列表对比法、讨论法等地理学习方法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的实际意义;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重点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流水与风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课堂练习:3 / 6一、选择题1、关于地壳的叙述 , 正确的是()A、上层叫硅铝层 , 是一个连续的圈层B 、上层叫硅镁层 , 是一个连续的圈层C、下层叫硅铝层 , 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D 、下层叫硅镁层 , 是

9、一个连续的圈层2、占地壳表面积最大的岩石()A、 侵入岩B 、变质岩C 、沉积岩D、喷出岩3、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 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4、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 原有成分发生改变, 由此而形成的岩石()A、石灰岩、玄武岩B、页岩、石灰岩C、大理岩、板岩D、砂岩、花岗岩5、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和缓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 速度缓慢 , 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6、

10、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 正确的是()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的变迁B、升降运动可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C、在地壳发展过程中, 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7、关于地质构造的叙述, 错误的是()A、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B、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C、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是地形形态上的差异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 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8、造成“背斜成谷 , 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A、内力作用B、变质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9、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深厚, 地表崎岖 , 是由于()A、流水的搬运和侵蚀B、风力的搬运和侵蚀

11、C、风力的沉积、流水的侵蚀和搬运D 、流水的搬运、风力的侵蚀读图回答 10 11题10、图中数字代表外力作用的风力、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下列组合排序正确的是()A、B、C、D、11、形成太湖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4 / 6A、B、C、D、12、读下列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 回答( 1)物质甲代表,乙代表,丙代表,丁代表,(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ABCDE与含义相同。( 3)从能量来源分析,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和地球外部的。13、读某地址剖面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 写 出 字 母 表 示 的 褶 皱 类 型 : AB,A顶 部 缺 失 的 原 因是。( 2 ) 褶 皱 构 造 上 的 覆 盖 岩 层 是形 成 的 。 这 个 地 方 的 地 壳 运 动 状 况是。受过的外力作用有:( 3)如果要寻找油气, 应在中找 , 要寻找地下水 , 应 在中找。( 4)如果要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 应在 A 还是 B?。原因是:14、读图 3-2-3回答:( 1)河流两岸的峭壁是河流作用的结果 , 按力的来源属作用。( 2)河流将从山上冲下的泥沙带到中下游平坦低洼的地区, 营造出和地貌 , 此作用过程叫。( 3)图示河段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4)此河段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应采取的首要治理措施是。图 3-2-35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