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教案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180459150 上传时间:2021-04-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 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教案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史实: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接任临时总统2、史能:( 1)归纳整理:兴中会成立 , 同盟会成立和武昌起义的背景及其阶段性的历史作用。( 2)分析比较: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领导力量、目的要求、斗争方式、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3)分析理解:全方位解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3、史识:( 1)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革命活动, 感怀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 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追求进步、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

2、神。(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创建了民主共和,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人民需要另谋新的救国之路, 任重而道远。二、教学要点1、重点: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2、难点: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导入:到20 世纪初 , 人探索了哪几条救国道路?结果怎样?第 10 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背景1、甲午战争以来, 民族危机深化。( 1)甲午战败 ,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的狂

3、潮 , 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辛丑条约使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以上所有这些 , 使中华民族危机深化。1 / 52、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说明必须另辟救国之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人选择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过程1、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创立兴中会( 1)时间、地点: 1894 年 , 檀香山( 2)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口号:“振兴中华”( 4)实践:广州起义这次起义失败 , 孙中山流亡海外 , 辗转日本、檀香山、美国、欧洲各地 , 继续宣传革命 , 发展革命力量。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证明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问题:你知

4、道清末还有哪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日知会2、革命潮流的发展民族危亡的形势, 孙中山的游说, 使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 , 很快走上革命道路 , 他们创办报刊、著译书籍 , 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 大造革命舆论 , 推动革命潮流急速向前发展。 19 岁的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 , 呼喊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问题:你知道清末有哪四大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宣传家?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章炳麟3、革命力量的整合:孙中山创建同盟会( 1)时间、地点: 1905 年 , 日本东京( 2)创始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 3)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4)纲领:“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 , 创立民国 , 平均地权”( 5)机关刊物:民报这十六字纲领, 孙中山在民报上把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问题:三民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参阅教材第49 页小字)(6)意义2 / 5A、同盟会的成立,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B、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C、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问题:这里“新阶段”的含义是什么?4、武昌起义:“辛亥革命”(1911 年)(1)准备活动:同盟会成立后, 革命党人积极开展各项革命活动A

6、、大造革命舆论 , 传播革命思想;B、派会员回国 , 在各地建立革命机关;C、联络会党和新军 , 不断发动武装起义。著名的起义是黄花岗起义, 虽然失败 , 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 扩大了革命党人的影响。问题:起义依靠主要力量是会党与新军, 那么什么是“会党”?, 什么是“新军”?会党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鸦片战争后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团体的总称。会党具有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性质。在此以前,天地会、哥老会等通称会, 自兴中会与天地会首领联络后, 始称“会党”。会党除有反清复明的口号外 , 尚有组织上实行家长式领导, 首领由大首领加封, 一切唯首领之命是从;

7、组织成员以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无产者为主体;有很强的地方性;采取秘密方式进行活动等特征。兴中会成立后, 很注意联络会党,以扩大势力和影响。孙中山曾说:“余持革命主义 , 能相喻者 ,不过亲友数人而已。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禄, 唯所称下流社会 , 反有三合会之组织, 寓反清复明之思想于其中, 虽时代湮远 , 几于数典忘祖 ,然苟与之言 , 犹较缙绅为易入 , 故余先从联络会党入手。” ( 总理全集第一集, 第 920页 ) 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 主要依靠力量就是会党。新军是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开始筹练于1894年。次年3 月 , 胡燏棻募集五千人 ,编成十营 , 初驻马厂 , 后屯

8、小站 , 以西法训练 , 号“定武军”。是为新军之始。中日甲午战争后由袁世凯接办 , 改称“新建陆军”。与此同时, 张之洞也在署两江总督任内编练“自强军”。辛丑条约签订后, 清政府以倡办“新政”的名义, 于1903 年在中央设练兵处 , 以奕诓为总理 , 袁世凯会办。 1905年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 由督、府、将军、督统兼任督办。将新军的编练推行于全国。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 额设官兵12512人。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 分 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平时以 2 镇为 1 军 , 战时则根据情况

9、 , 或以 3镇为 1军 , 或合 数军为1 大军 , 由总统或军统3 / 5率领。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各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 间有少量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士兵采用募兵制, 在体格、有无嗜好和文化程度上有较严格的规定。武昌起义前夕, 已编成十三镇。清政府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亦称国军), 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多沿袭绿营、寻防营等名号), 借以巩固其垂危的封建统治。但在革命党人积极活动下, 各省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倾向革命者日多, 成为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的主要力量。( 2)起义过程A、时间、地点:1911 年 10 月 10 日 , 湖北武昌B、起义发难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C、内容:起义军占领武昌

10、, 成立湖北军政府,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控制武汉三镇 , 取得胜利。D、别称:因为1911 年是农历辛亥年, 所以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 年 1 月 1 日)( 1)条件:武昌起义后 , 全国 10 多个省份宣布起义或独立 , 脱离清政府 , 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 2)时间、地点: 1912 年 , 南京( 3)内容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临时参议院成立(4)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权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年 3 月)( 1)时间: 1912 年 3 月( 2)制定机构:临时参

11、议院( 3)性质: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 4)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三、结局:孙中山辞职, 袁世凯取得辛亥革命果实。1、袁世凯的大耍手段:一面向南方革命力量发动进攻, 一面派人南下和谈。2、清帝退位:1912 年 2 月 12 日 , 宣统帝下诏退位, 结束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3、袁世凯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临时政府迁往。四、评价1、进步性:推翻清朝,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创建民国 , 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4 / 5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利,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2、局限性:以革命者同旧势力的妥协告终, 没有从根本性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拯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这个意义上说 , 它是失败的。但失败给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 , 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五、小结:讨论如下问题1、比较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领导力量、目的要求、斗争方式、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异同。2、练习与测评1、 2: P523、探索与争鸣:P52六、作业预习第三单元第11 课: 20 世纪初的国际冲突P53-57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