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届高三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80304017 上传时间:2021-04-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届高三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徽届高三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徽届高三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徽届高三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徽届高三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届高三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届高三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届高三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作者: 日期:2 安徽省2013届高三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它反映出A隋朝改变选拔官员制度 B历代帝王注重歌功颂德C刘炫对修律令充满敌意 D隋朝改变地方行政制度13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时期A决策实现民主化 B三省六部制有弊端C皇帝权力已旁落 D皇帝无能优柔寡断14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戊子记“闻

2、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这段材料说明A作者经历圆明园遭劫,是第一手史料 B夷人毁坏圆明园过程中也有国人参与C圆明园最终毁于某些中国人趁火打劫 D清政府尚未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5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上述材料反映出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 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

3、平等16阅读图1,造成中苏两国粮食产量最大差距的根本原因是A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效,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B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C苏联领导人更换频繁,政局不稳导致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D中国劳动力充裕、科技迅速发展,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图1 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年)17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与政权B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管理国家的权利C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会义务D男人参军,保家卫国,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18奥巴马执政百日关于中美关系概述为

4、: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选项中能印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有A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的政体改造中国政治B离开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国不可能打败日本C美国干涉导致中国至今尚未完成国家统一D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决定性因素20“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社

5、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1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22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下列选项中,与此观点一

6、致的是(1)造纸术西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2)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3)新经济政策促进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4)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文明汇合交触A(1)(2)(3) B(1)(2)(4) C(2)(3)(4) D(1)(3)(4)36(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望,更大的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2分)材料二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

7、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美)

8、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主要有哪些?(8分)材料三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入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而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来源和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外有识之士在社会转型时期所起的

9、共同作用。(1 0分)37(26分)现代化建设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1)近代中国交通大事件简表时间大事记备注1872年轮船招商局购置蒸汽机船,且开始航行于海上和内河航线李鸿章主办1876年淞沪铁路开通不久拆毁英国商人经办1881年唐胥铁路修建通车李鸿章主办18951911年西方列强在在中国修筑铁路九千多里,并控制94%1902年汽车初见于上海国外购进1908年广西省龙州到那堪的公路修筑清政府出资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詹天佑主持完成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和天津之间载运旅客的航空北洋政府出资1872年轮船招商局购置蒸汽机船,且开始航行于海上和内河航线李鸿章主办

10、(1)根据材料一划分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因素。(14分)材料二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评论。(12分,要求史论结合,表达准确。)安徽省2013届高三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ABBCBCCDCAB12A 解析:从题干所给的材料“今则不然,大小

11、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等字句可以看出隋朝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发生了变化,故选A项,其他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到很好体现。13B 解析:作者认为唐朝在议论朝政时,由于大臣众多,导致皇帝难以决策,其实他没有看到这样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失误。14B 解析:选项A错在“第一手史料”,选项C表述本身错误,选项D与材料无关,故选B。15C 解析:选项A无法从所给的材料中体现,选项B错在“开始”,选项D错在“自古以来”。16B 解析:解好此题首先要从图中找到两国粮食产量最大差距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时是中国粮食迅速增加,而苏联则是产量大幅减少,因此要从两国双方去分析原因。选项

12、A无论从时间上还是表述上都不符合题意;选项C和D的表述都仅从单方面找原因,故不准确。综合分析只有选项B的表述才是根本原因。17C 解析:选项A错在把“妇女”=“奴隶”,选项B错在“全体”;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有资格参军,故选项D错。18C 解析:选项A错在“维新派”,应为革命派;选项B错在过分夸大了美国投放原子弹的作用,没有看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两国的共同愿望,故选项D错误。19D 解析:从伏尔泰的话“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的“明智政体”可推断是君主立宪制,因此是光荣革命后的英

13、国。法国与美国都民主共和政体;而统一后的德意志虽是君主立宪政体,但皇帝的权力并没有得到限制,名为立宪,实为专制,故排除。20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美国工人工资水平增长远远赶不上生产率的增长。工人工资水平低,造成购买能力低,这样就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2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苏联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理解。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和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说明赫鲁晓夫针对集体农庄绝对公有化的改革,扩大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2B 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不能反映全球化的特点,故予以排除。36(30分)(1)现象:士阶层的崛起。(2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或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8分)影响: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分)(2)特征:推崇理性。(2分)法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6分)(3)来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学说;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4分)特点:将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共同作用:提倡、宣传新思想,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加速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转型。(4分)37(2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