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浅析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选WORD]

上传人:1512****598 文档编号:180299198 上传时间:2021-04-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浅析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选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浅析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选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浅析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选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浅析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选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浅析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选WORD](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撰写时间:202X年XX月XX日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要真正把源语翻译为目的语,译者除了要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外,还要很好地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在比较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目的语中的表达方式,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在目的语读者中的理解和反映。本文以汉语和德语互译为例,论述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如何应对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文化文化差异 一、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美国语言家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在译文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这个定义比较好地阐释

2、了翻译活动的实质,它说明了要译的是源语的信息,暗示了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原文和译文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也就是最接近,因为要考虑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也就是最自然。所以奈达还说道:“翻译基本上是一门技艺,因为这需要多种学科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译作,包括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交际理论。”奈达认识到了翻译不单单是语言上的翻译,还包括其他许多技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离不开翻译,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能够发展的原因。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要实现文化间的互相认识、互相补充,翻译的作用无可替代,翻译就如一座桥梁,沟通了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所以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要翻译好一部作品

3、,译者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更要克服文化的障碍,必须了解源语文化的形式和意义。同时在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中把源语文化的形式和意义很好地表达出来,应把翻译所涉及的语言现象置于民族、社会和文化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 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如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历史背景、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宗教信仰等。译者如果不了解语言中所孕有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仅仅单纯地关注语言问题是远远不够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出资数百万美元研制俄语及其他语言的机器翻译系统,经过国内一些最有才华的语言学家们数年的努力,终于得到这样的结论:唯一可靠的,而且从根本上说,

4、最快的翻译器还是既精通语言又熟知相关科学知识的人。计算机能吐出来的几米长的打印文稿没有多大意思,单词和语法部分没有多大问题,可就是意思说不通。该项目的失效表明,问题不是出在语言代码上,而是出在语境上,因为语境所承载的意义是有变化的,离开语境代码是不完整的,该案例说明文化差异影响了翻译的效果。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问汇空缺。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里没有对应语。古印度佛教传人中国,中国人不懂,只好硬译,如菩萨、圆寂等。外国词语中也保留了不少带有中国宗教色彩的词。如道教derTaoismus,道kderTaoist。儒教der Konfuzianismus,叩头

5、einenKotaumachen等,这些词语久而久之,就成为德国的词语了。汉语中同样也有一些词语在德语里找不到对应词,如老天爷、风水、对牛弹琴等。 2词汇意义不对应。源语和目的语有对应的词,但意义不同,如“龙”。“龙”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如意、大富大贵、皇权的象征,中国人都骄傲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等。而西方人则把“龙”看作是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认为“龙”是不吉祥的妖怪,会给人带来灾难:“龙”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所以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如果你把龙的传人译成“Wit Chinesen sind nachkommen de

6、s Drachen,”而不加解释,德国人会大吃一惊,因为德国人形容一个凶恶好争吵的女人时常说:“Slei8tein(furchtbarer)Drachen,”再比如“个人主义”这个词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意义就不对应,在我国。“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是同自私自利相关联的,我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在西方,“个人主义”至少是个中性词,它被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表现,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3词汇意义内涵不一致。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例如,德语Tante一词在中文中有伯母、婶母、舅母、姨母多个相对应的词,这反映了中国人不仅注重长幼顺序,对亲缘关系也十分重视。 数字“13”在西方语言中普遍被

7、认为是不吉祥的数字,因为这个数字与犹大出卖耶稣,耶稣受难相联系,人们通常避开“13”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九”是表示最高、最多的大数,又因“九”与“久”谐音。人们往往用“九”表示“长久”的意思。 4语用意思不同。源语中的语用意义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意义,反之亦然。比如HerberthatheberKummer, denn Christina hat lhm bei seinem lieber Antrag einen Korh gegeben,”字面释为:“赫伯尔特正为失恋而痛苦,他向克里斯蒂娜求爱时,得到了一个篮子。”结合中世纪时的习俗可知,那时小伙子如果相中了哪位姑娘,夜晚便在这位姑娘

8、的窗下弹琴,唱着恋歌求爱,姑娘如看不中小伙子,往往恶作剧地从楼窗里垂下一个大篮子,篮子底部故意弄得十分不牢,小伙子喜出望外地登上篮子,满以为会被姑娘拉到楼上幽会,谁知半空中却从破了的篮底掉了下来。所以im emen Korh geben或einen Korb yon im bekomreed就意味着“遭到拒绝”、“碰钉子”、“吃闭门羹”等。 5语用习语差异。不同的风俗习惯、客观生活环境、民族心理、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表达方式,促成了不同语言、习语形成的不同。德国人见面了问“GutenTag,”“GutenAbend”“Hallo”等。中国人的问候语则五花八门:“您好!”“早上好!”“晚上好!”这些

9、问候基本是借译西方语言结构,直至现代才被中国人民所使用,事实上,中国的老百姓最常用的问候是“,您吃了吗?”,“,吃过了吗?”译成德语时,不能直译为“,hastdugegessen?”这样的译文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形成这种习惯是因为吃饭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再比如,中国人请客吃饭,常客气地说:“今天没有什么菜。”如果直译,德国人也会大惑不解,满满的一桌菜,怎么还没有菜呢?原来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请客人随便享用,不要拘谨。不如译成:“GreifenSm zu!” 三、如何解决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在翻译时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者存在分歧。以奈达为代表的翻译家提出

10、“归化”的处理方法,而以温努克为首的翻译家则提出“异化”的方法。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这两种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的方法各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归化派认为:1)把源语的文化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是危险的,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而且要克服文化的障碍。2)翻译就是交际,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所以译者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为目的语文化。3)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强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界。异化派认为:1)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2)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

11、3)在上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何时用归化法,何时用异化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翻译一些文学作品时,应考虑异化优先,其中成功典例要算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佛经翻译了。翻译大量采用异化译法,达到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相反,若为一般的目的语读者翻译,满足他们猎奇消遣的心理,如宣传资料、广告及通俗的科普著作,就应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异化的方法。庞德作为美国著名的诗人兼翻译家,他就用归化的译法将中国长诗华夏译为英语。虽然翻译中存在很多误译的情况。却因运用了符合读者表达规范的语言形式,而在美国反响空前,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存

12、在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文化的使者,译者应对比分析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找出不同点,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或用归化,或用异化去处理,译出忠实通顺的译文。 结语 在不同语言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对话中,翻译起到了无法替代的桥梁作用。在翻译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注意文化之间的类同与差异,进行广泛深入、系统具体的对比。在文化的广阔前景下,推动丰富翻译理论与实系,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更好地发挥作用。 1陈铭耀.浅谈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考试周刊.202x-53. 2刘榕.文化语境与翻译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x-01. 3张建琪.德汉翻译基础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x. 精品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