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0321文档

上传人:c****e 文档编号:180202568 上传时间:2021-04-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0321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0321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0321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0321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0321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0321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0321文档(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按工具栏“显示/隐藏”按钮可以显示/隐藏答案和解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 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2、(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

3、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

4、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

5、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B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C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D与意境相比,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而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因而

6、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的三种不同形态。 B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将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作了区分。 C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 D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条分缕析,层次分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B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

7、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C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只有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共同作用,想象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D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绿窗帘 何蔚萍丁茜第一眼就看到对面窗口那湖绿色的窗帘,甚至隐约看出那帘子是手工缝的。不知女主人是过于忙还是疏于女红,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她住四楼,那个窗口自然也是四楼。因为它跟她对得那样端正,以致其他的窗口就显得远了。她想跟新邻居打个招呼,但窗

8、帘始终不肯拉开。且像是固定了,风也吹不动。她一直倚在窗口。到夕阳在玻璃映出一团亮亮的光圈,绿窗帘里忽然爆出一句充满喜悦的男声:“琴,瞧!这是什么?”“啊!”紧接着一个银铃般含嗔带娇的声音:“白杜鹃!白杜鹃!可是,太贵了呀。” “可是,有什么能比你更贵呢?”那柔情的声音,丁茜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她屏住了呼吸。“可是,我什么都不能给你。” “不准这样说,小傻瓜。”一时寂静,什么声音也没有。但她知道,那绿窗帘里,涨满了爱,盛满了幸福。心底荡出丝丝缕缕的自怜自爱的感觉,她快快地离开窗口,发现泪已流过腮边。丈夫竟比搬家前更早出晚归了,她觉得忍耐已到了极限。好

9、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又拎起了出诊包,丁茜抢上一步,“砰”地关了门:“医院给你多少加班钱?”“我有一个病人” “他是你爹吗?”她想起了那束白杜鹃,心里腾起了烈烈的火。 “你轻点。”“干吗要轻点?我不是你的奴隶。以后,我只管买菜烧饭,其他的事,全归你。”他竟答应了。出诊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她并非真心要这样做,只想气气他,只想吵一架出口气。可竟也办不到。而就在这个时候,绿窗帘里传出了歌声,又那么柔美那么深情!她没有要求生活得公平,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她变得心灰意冷。早晨起来,开了煤炉,烧了泡饭。在窗前漫不经心地梳头,一句清脆悦耳却又不知所云的外国话,把她的注意力吸向那总不

10、开启的绿窗帘“今天是我生日?哎呀,我怎么会忘啦。好,今天吃长寿面。” “等等,请先打开书橱。”女的声音里含着抑不住的欢喜。“鲁迅全集?上帝呀!你钻进我的脑子里去过吗?你怎么知道我正需要这套书?” “我是上帝吗?哦,不。我出的主意,妹妹出的劳动力。” “可你不能拿这个钱”“为什么不能?你不希望我高兴”声音中断了,断得突然。她急急关严了窗户,怕有什么再传过来。可委屈却关不住,由液态化成了气态,长长地叹了一声。冬去春来,她已看熟了那块草地般的绿窗帘。她已不希望它开启了,永远。然而,又是意外。五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像是剧场的大幕。窗口,两个男的努力搀扶着一个女的。丁茜开始以为是

11、个秃顶的老太婆,当发现是个年轻女子时,不由得大吃一惊。那女的头发全部脱光,脸因浮肿而又圆又大,很是怕人,她极其无力,却又贪婪地将惨白的脸迎着蓝天和阳光。尽管丈夫成天和死神打交道,她却是第一次懂得回光返照。她怔怔地望着。直到那女的疲软地垂下了脸。这时,她们的目光相遇了,丁茜看见她艰难却充满羡慕地笑了一下,便倒进身旁年轻的那个男子的怀里。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琴”就在这一刹那,她看清了旁边站着的,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另一个人竟是她的丈夫。不等她喊出一声,绿窗帘滑过他们的头顶,飘飘地垂落下来,眼前又只剩一片绿色。阳光很好。(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2、)A开头“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与下文“她极其无力”等照应,表明这是女邻居病体沉重,不胜操劳所致。B“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这些议论表现了“她”对丈夫刻薄寡恩、不顾家庭的不满。C女邻居在爱人生日这一天为他准备了鲁迅全集作为礼物,由此可见“她”是个心思细腻、善解人意、重情重义的人。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即全知视角来叙事,“她”的见闻感受贯穿全篇,这样便于作者自由灵活地掌控叙事的节奏。 5小说以“阳光很好”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 分)6这篇小说以“绿窗帘”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3、,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知识付费领

14、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变现需求的自媒体人提供技术支持。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材料二:据有关数据,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 年 10 月单月收入超过 1800 万元,达到峰值。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

15、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报道显示,上述知名知识付费产品除在 2017年 3 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其他时段的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在下滑。(摘编自胡宁、张均斌知识付费,2018 年将是怎样的姿势)材料三:2016 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2017 年 8 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 5000 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付费内容似乎天方夜谭。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