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部崛起”作号召武汉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08740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章】“中部崛起”作号召武汉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章】“中部崛起”作号召武汉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章】“中部崛起”作号召武汉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章】“中部崛起”作号召武汉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章】“中部崛起”作号召武汉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章】“中部崛起”作号召武汉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章】“中部崛起”作号召武汉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章】“中部崛起”作号召 武汉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 2011 年 01 月 31 日 21:02:54 武汉亟须自救,湖北渴望自强。昔日中部老大的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呢?酝酿多时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或许是一个最佳突破口。编者按:整整 100 年前,武昌起义打响了终结 2000 余年帝制统治的第一枪,而武汉三镇,也是风起云涌的中国近现代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但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尤其过去的二三十年,“九省通衢大武汉 ”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版图上日益边缘化,湖北的地位和实力也随之低落,以至于有所谓“中部塌陷” 之说。武汉亟须自救,湖北渴望自强。昔日中部老大的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呢?酝酿多时的“长江中游

2、城市群 ”,或许是一个最佳突破口。“中部崛起”作号召 “武汉城市圈” 为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梦“第四极”“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中国经营报:“中部崛起 ”早已成为国家战略,武汉城市圈建设 “型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也为人所熟知,那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又是怎么产生的?与前者的关系如何协调?秦尊文:无论是武汉城市圈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都共同置于“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之下,彼此呼应、互相包容。2002 年,湖北首次推出“1 8 武汉城市圈”战略,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发动机,或者说后者就是前者的“ 放大版”。湖南长株潭 3 5 城市群,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加上武汉城市圈,三地紧密相连,均以

3、长江中游为纽带。长江中游地区,历史上本来就有较多联系。如近代史上著名的“汉冶萍”(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中国革命史上等开辟的“湘鄂赣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中南局”(下辖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 6 省,驻地武汉市,1954 年撤销)。如今国家设在武汉的华中电网、长江水利委员、人民银行等机构,仍管辖湘鄂赣三省,外国驻汉总领事馆和外资银行武汉分行,业务通常也覆盖这几个省。大约在 2000 年前后,湖北有人提出将武汉市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我写过多篇文章提出质疑,认为武汉以及整个湖北都不可能单独成为“ 第四极”。2003

4、 年,我倡议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昌九景 (南昌、九江、景德镇)城市群应联手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打造“第四极”。现在看来,这一思路已得到鄂湘赣三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官员认可,湖北省把它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国家有关部委对此也很重视, 2010 年 6 月 12 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上述地区统称为“长江中游地区”,这无疑有利于紧密合作的经济板块真正形成。中国经营报:长江中游城市群涉及跨省合作,但主要构思由湖北方面率先提出,又以武汉城市圈为“重要发动机” ,湘赣省是否甘心情愿积极呼应呢?彭智敏:长江中游城市群面临的最大问题,正是跨省区经济合作可能遇到的行政阻隔。湖北率先提出

5、这个想法并热心推动实施,人家可能就问:你们是不是想竖起大旗让我们跟着走?其实,早在 1987 年,中部便成立了一个武汉经济协作区,以武汉为中心,横跨湘、鄂、赣、豫四省,由 31 个城市组成,覆盖国土面积近 40 万平方公里,人口 1.5 亿,规模和声势都很大。不过,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武汉及湖北与周边省市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再一呼百应。鄂湘赣三省之间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及工业化程度都很类似,彼此竞争大于合作。迄今为止,武汉市对“1 8 武汉城市圈”内部的产业和资本注入还都很有限,产业转移的规模也比较小,对周边省份相邻的城市,如岳阳、九江、信阳等,还有一点辐射力,对长沙、南昌

6、影响就很微弱,更谈不上在湘赣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能发挥多大作用了。再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当初政府提出“五个一体化 ”(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一体化),最好办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各市都愿意高速公路修到家门口,但最难的是产业布局一体化,各地政府财政独立收支,谁都想产业升级转型,凭什么我的优势产业要归你?地方官员们都是“原则上同意 ”,具体实施起来却很保守谨慎,关键是产业布局一体化后,税收分成等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有些阻力来自垄断企业和部门,长株潭城市群可以采用同一电话区号,但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也希望仿效时,电信部门就不乐意了,因为区号统一后,他们

7、就少收了一大笔长途话费。湖北省内城市之间的协调尚且如此之难,跨省合作,谈何容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国经营报:你们都提到,武汉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对周边省份也有很强的经济辐射力,它为什么落到近年来如此尴尬的境地?彭智敏:明清时期全国有四大名镇,湖北汉口、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和河南朱仙镇,汉口只是武汉的一部分,却公认排在首位,武汉三镇的繁华鼎盛,可见一斑。据 1900 年的统计,世界上共有 11 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武汉是其中之一,20 世纪前期,国内最大城市一直都是“大上海”和“ 大武汉”。抗战爆发后,1938 年“武汉大战” 前夕,国民政府动员的产业和人才大规模西迁,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元气”

8、 ,也促成了事实上的第一次 “西部大开发”,使得重庆、四川、陕西、贵州以及昆明、柳州等省市,乃至偏僻的湘西地区,工业都得到发展(其中“陪都”重庆受惠最多,1935 年该市不过 30 万,抗战结束后的 1946 年达到 124.5 万人),而武汉自此走向下坡。到新中国成立时,武汉不再是“老二” ,在全国五个 200 万人口以上城市中,武汉退居京沪津沈之后,排名第五。秦尊文:截至 20 世纪 80 年代,即计划经济主导的时代,湖北省经济实力仍比广东要强,如当时的物资部设有武汉总站,管理广州站、襄樊站等,负责调拨物资,可见武汉地位之高。到 1986 年,武汉工农业总产值为沈阳所超过,后来再被广州超过

9、。1986 年,刚刚起步的深圳特区,工农业总产值甚至比不上我的家乡湖北荆门市,现在地经济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了。按那个年代的划分口径,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江苏省属经济发达地区,湖北和广东一样是较发达地区,在中西部是唯一入围省份,那时候浙江、福建的实力还排不上号,现在回过头看,根本难以想象。1987 年 3 月,湖北社科院首次提出“ 中部崛起” 战略,当时的理由是,如果湖北再不加快发展,就要让广东超过了,如今广东经济总量已是湖北的三倍(分别约为人民币 4.5 万亿元和 1.5 万亿元,2010 年统计 ),想起来是不是有点可笑?进入 21 世纪,再度提出“中部崛起”,是因为中部事实上早就“ 塌陷

10、”了。过去二三十年来,尽管武汉及湖北也在发展,但别人速度更快,距离自然越来越大了。其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政策倾斜:20 世纪 80 年代,广州和武汉都是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但广州享受特殊政策,上交中央财政收入基数小,并且规定五年不变,而武汉每年上交数额比广州多,且年年递增,当时的所得税率武汉是 35%,广州和深圳是 15%,广东收得少投得多,加上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经济自然飞速发展。发展差距拉大,待遇出现落差,优秀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这些年我到广州、深圳出差,发现那里好多大学老师,都是从武汉各大高校跳槽过去的。其次是湖北省内部思想解放不够,“官本位” 严重。总之主客观因素都有,完全把责

11、任推到中央也不符合事实。同样是中部省份,二三十年来河南发展就比湖北快。1982 年,河南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只比湖北多大约 8 亿元,人口却多2000 万3000 万,人均产值湖北遥遥领先,但 2010 年河南 GDP 接近 2.2 万亿元,比湖北多出 6000 多亿元。省都是农业大省,但河南的农副产品加工、增值、转化较好,而且河南的县域经济和中等城市都比湖北发展得快。回顾武汉和湖北过去数十年的历史,我们发现,如果 20 世纪 80 年代发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武汉一定是老大,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但现在就不行了。当然人家也不反对,有好处可以一块干,如果感觉好处不大,吸引力自然就大大下降。“到中流击

12、水 浪遏飞舟”中国经营报:2010 年 3 月 8 日,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年,将其定位为“中部中心城市” ,是否意味着对武汉中部老大地位的明确认可?这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推进带来利好吗?秦尊文:应当看到,武汉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地位正在逐步恢复,虽然已很难回复当年的巅峰状态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并非武汉和湖北一相情愿。早在 1993 年,任职江西省交通运输厅的学者江景和就提出建设“(武)汉长(沙)(南)昌”发展极,后来简称“汉三角” 。2006 年,江西省地方期间,又将其称为“中三角” ,其范围实际上就是我说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现在武汉不主动提出要当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

13、,是考虑到周边省市的感受。武汉与上海或广深的情况不一样,后者对周边地区经济辐射能力都很强,比如以前上海对南京、杭州是明显的垂直辐射,苏南经济之所以迅速崛起,最早靠的就是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当然现在这些城市在不少方面与上海已是平起平坐的关系了。与长沙和南昌相比,武汉毕竟还是一块技术高地,垂直辐射稍微强一点,但优势不像二三十年前那么明显。目前三方应该是错位发展,各具特色,一些大家基础都较好的产业,如石化、汽车等等,可先进行适当整合,形成协同效应中国经营报:这年全国各地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都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概念自提出至今,至少历经“八年抗战”,近期内它是不是也有

14、可能成为国家战略?彭智敏:坦率地说,近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国家战略难度较大,但并非没有可能。放眼国内,大多数一省之内的区域发展规划,一般是覆盖数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都获得国家批复实施,但跨省区发展规划的报批和推进实施,过程更长一些。据我们所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获国家发改委审议通过,正在报国务院审批,成渝经济区面积超过 20 万平方公里,他们有“城乡统筹”,我们的湖北、湖南有“型社 ”,重庆有 1200 平方公里的江新区,武汉有520 平方公里的国家级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此外如长三角、京津冀北等区域规划,面积都是 20 万平方公里以上。如果参照他们的体系,总面积约 18 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中游

15、城市群,完全有获国家“正名” 的机。长三角和成渝经济区等跨省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报批,都历时数年,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规划,到现在还没正式公布,主要难点在于:第一,到底谁是区域中心城市?是一个还是个,或是一主副?第二,区域内产业如何协调?第三,全面规划一步到位很困难。从实际操作出发,区域内的合作应该求同存异,先从共同的利益诉求着手。如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围绕长江的治理,从防洪及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确保航道畅通等方面出发。长江水利委员以及长江航务局、武汉航务局等机构,都很重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还有农业生产合作、重大项目投资布局协调等。更重要的是,三省必须彼此开放市场,而不是“远交近攻” ,比如湖

16、北、湖南都产烟酒,对彼此的同类产品戒备森严,对来自上海、云南等较远省市的产品反倒不设防。在交通基础建设方面,联手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 ,建设完善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网,加强相互联系,做到跨县跨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欧盟一样,自然而然就一体化了。但我还是觉得,长江中游城市群融合的概念好提,实际做起来困难很多,估计不是一年内就能实现,就算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区域内融合也花了大量时间磨合,因为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诉求,各自的地位、功能等等,不好协调安排。官方力挺“长江中游城市群”2010 年 9 月,第五届中部贸易投资博览在南昌举行期间,湖北省领导主动推介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其重要节点城市的九江市委市政府,也提出“将积极主动融入武汉、合肥、南昌 的大经济圈” 。2010 年 10 月 9 日,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与省长徐守盛一起前往湖北,对 “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想作出回应,表示要 “进一步加强省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协调和合作,加快京珠高速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