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07392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艺术形象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标准范式女作家杨沫的长篇小說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长篇小說,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青塑造了林道静這么一位由知识分子锻造成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杨沫以其女性的视角,敏感、细腻地描写了小资产阶级林道静成长为革命者的全过程,对于五十年代的年轻人具有人生启示性和方向性作用。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林形象塑造规则化、样板化、格式化的弊病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作品的艺术性,使小说更趋向于主流意识针对知识分子的一个思想教育读本。在这里,就阶级意识和爱情观念两个角度来浅议一下林道静的形象。我们的主流意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的,而阶级

2、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为佐证、突显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阶级意识在小说青春之歌中,尤其是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中表现得格外明显。林道静是兼容了大地主和贫苦农民双重出身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贫苦母亲的阶级的命运使她后来成为革命者的原因向主流意识中的“根正苗 红” 的观念进行了 贴近。并且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阶级意识也随着情节的推进,渐渐深入化、规范化。第一章里,当林道静来到北戴河,第一次见到大海,不禁发出感叹“看海。多好看! ”“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而脚夫的回答“ 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美不美”清晰地划分出了林道静与无产阶级的距离,此时的林道静仍是个彻底的资产阶级。到

3、了第八章,当林道静在地主宋郁郴家偶遇曾经的佃户郑德富后,阶级意识开始发生变化。 “我原来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幻想家,我所理解的阶级斗争竟是粉红色的或者是灰色的。原来,我的身上已经被那个地主阶级、那个剥削阶级打下了白色的印记,而且打得这样深深入到我的灵魂里。林道静呵,你这是什么样的阶级感情呵?”这番自省,很大程度上都代表了主流意识对知识分子阶级立场的批判和要求,借林道静之口说出,则烘托了她人物形象的规范性。情节推展到第二十六章,林道静与刘大姐乔装成洗衣妇,开展机关工作的同时,对同住在大杂院中的贫苦邻居任玉桂家的帮助则完全出于一种深切的阶级情感了。此刻的林道静已经站在了无产阶级阵营之中,主流意识

4、对林道静阶级观念的改造,功德圆满。除此之外,林道静的阶级意识还表现在处理个人和群体关系的认识上。 第五章中,当林道静还困顿于寻找个人出路时,她有过一番热切的人格宣言, “我常想起高尔基的一句话:” 最光荣最伟大的职务就是在世界上做一个人。 ”为了保持人的尊严,我不愿马马虎虎地生活在世上。 ”这时她关注的是个人命运,这是为主流意识所批判的,一定会在后面的情节中得到升华、转变。果然,第九章里,她的认识发生了细微却方向明确的转变。 “我要独立生活,要到社会上去做一个自由的人。 ”开始强调自身的社会性。到了第十二章,则得到了来自卢嘉川的帮助和警醒:“当你投身到集体的斗争中,当你把个人的命运和广大群众的

5、命运联结在一起的时候!那么,你,你就不再是小林,而是那巨大的森林啦。 ”这真理般的定 义由小说中的完美的化身卢嘉川口中说出,教育性、居高临下的指导性不容置疑了。已经定死了这才是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林道静是进步的,所以她理所应当、并且代表了所有进步知识分子接受了这般教育。于是才有了林道静第十五章中“她感到了群众的巨大力量。她不再孤单、不再胆怯,她已经是这巨大人群当中的一个”此时,林道静基本已经符合主流意识中共产主义者的思想标准。但就文学作品而言,这样的循序渐进,量变到质变的准确发展却暴露出了主题思想的格式化。从人物塑造上来看,林道静的心理轨迹明显地缺乏深入的人性挖掘,令这些转变看起来貌似入情入理

6、、自然而然;实则流于表面,缺乏说服力,也就再艺术上削弱了小说的思想深度。至于爱情观上,主流意识的刻板规范,痕迹就更加明显了。林道静对余永泽的爱情,在作者笔下是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的。 “林道静 对这突然 闯进生活里的青年,带着最大的尊敬,很快地像对传奇故事中的勇士侠客一般的信任着他。 ”这是一种骑士崇拜式的爱情。虽在小说的发展中被主流意识扭正,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爱情更符合年轻女性心理状态。而这段爱情竟是以一句“经过内心的斗争,经过通信的自我批判,林道静终于提起自己的行李,走出了那间给她幸福又使他无限痛苦的公寓房间”潦草结束。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弱化了林道静的内心矛盾,使她的革命意识得到了充

7、分的强化和突显。而林道静对卢嘉川的爱情则是完全以政治观念、进步意识为指向的,甚至可以说她对卢嘉川的爱情是以精神崇拜为内容的。小说中林道静对卢嘉川的爱情萌芽隐约由第六章持续至第三十八章,足见林道静对她的思念也未曾止息。令人奇怪的是,在第三十九章里,江华对林道静表白后,林道静在短暂的一夜之间将对卢嘉川的爱情进行了转向。 “这个坚强的、她久已敬仰的同志,就将要变成她的爱人吗?而她所深深爱着的,几年来时常萦绕梦怀的人,可又并不是他呀”然而,最后驱走她心中这深刻矛盾的,竟是“ 可是,她不再犹豫。真的,像江华这样的布尔什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这样生硬的一个理由。用“值得” 一词来 评价、确定一份爱情,无疑是生硬、刻板而缺少说服力的,甚至在成熟的爱情观看来是荒谬的、违背人类情感走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