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06205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课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文言句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三、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课前三问 (5 分钟)1 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淬() 忤() 徵() 陛() 卒() 提() 创()

2、揕() 拊() 髓 (su) 樊於()期 箕踞(jj) 亢(kng) 夏无且()2、回顾战国策知识:战国策又称国策 、 国事 、 短长 、 事语 、 长书 、修书是一部国别体先秦史书,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2、导入对象(知识点、考点) (3 分钟)1、 导入课题:“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首脑,达到群龙无首不攻自破的目的。2003 年对伊

3、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个手段。殊不知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使用了这一手段,不过完全是靠个人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势单力孤的荆轲,一个是超级大国的皇帝,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真令人扼腕叹息。今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回到那令人恐怖万分也遗憾万分的一幕去荆轲刺秦王 (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板书课题)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

4、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他十分愤怒,逃回了燕国) ,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 “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2 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3、讨论探究(主干知识) (20 分钟)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板书】朗读 读准点读 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美读 读出个性析读 读出深度(品味鉴赏)(1)自主朗

5、读全文(2)点读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可见“穷困” 。 私:自己的(事情) 。 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

6、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 (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 ,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3)美读2、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三步,首先我们找同学翻译几个句子,看同学们掌握的如何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可以解燕国之患樊於

7、期偏袒扼腕而进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重点讲解古今异义的词在翻译时的重要性4、延伸拓展(相关问题) (4 分钟)课下收集春秋战国另外三名刺客:专诸、要离、聂政刺客列传四、知识回归(突出重点、前后联系) (5 分钟)1通假字: 日以尽矣 以,通“已” ,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 ,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 请辞决矣 决,通“诀” ,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震慑。 故振慑 振,通“震” ,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呈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 ,绕 秦王方还柱走 同上 卒起不意 卒,通“猝” ,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 同

8、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 同上。 2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 同上。 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3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

9、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

10、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4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5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使 ( 之 ) 毕使

11、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 6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7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12、8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 ,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 ,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 “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 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 事所以不成者( 同上。 )9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

13、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五、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课后作业第

14、三题。六、信息反馈第二课时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2、难点: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三、教学方法: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三、 教学过程1、课前三问(联系旧知、复习新学) (5 分钟)1、请一位同学向同学们复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2、 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 狼烟四起 开端 行刺缘起 义士请缨 发展 行刺准备 求取信物 易水诀别 高潮 廷刺秦王 结局 荆轲被斩 壮士殒命 尾声 秦王目眩 2、导入对象(知识点、考点) (3 分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