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人到中年》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05973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食家》《人到中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美食家》《人到中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美食家》《人到中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美食家》《人到中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美食家》《人到中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食家》《人到中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食家》《人到中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食家美食家是陆文夫“小巷文学 ”的代表作,1983 年发表于收获 ,获得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奖。作家在美食家中小说巧妙地将一个纯朴、耿直的革命干部高小庭和一个一辈子沉缅于吃喝的资本家朱自冶四十余年的生活浮沉扭结在一起,构成曲折复杂的矛盾纠葛,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并巧妙地通过高小庭的眼睛去审视“ 美食家 ”朱自冶各个时期的行为和心理。塑造了“美食家” 朱自治这个人物形象;精致描摹了古城苏州的风土人情,园林风景、吴越遗迹、风味小吃、吴侬软语、石板小巷、小桥流。水这些苏州特有的文化与风俗,成为小说中的重要的情节要素,具有独特的文化地域魅力。美食家 - 作品简介美食家是陆文夫“

2、小巷文学 ”的代表作,1983 年发表于 收获 ,获得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奖。作家在美食家中精致描摹了古城苏州的风土人情,园林风景、吴越遗迹、风味小吃、吴侬软语、石板小巷、小桥流水无不栩栩如生。这些苏州特有的文化与风俗,成为他小说中的重要的情节要素,具有独特的文化地域魅力,使其小说赢得了“小巷文学” 和“ 苏州文学” 的美称。美食家 - 创作风格小说巧妙地将一个纯朴、耿直的革命干部高小庭和一个一辈子沉缅于吃喝的资本家朱自冶四十余年的生活浮沉扭结在一起,构成曲折复杂的矛盾纠葛,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并巧妙地通过高小庭的眼睛去审视“美食家” 朱自冶各个时期的行为和心理。朱自冶是

3、个房产资本家,一生以吃为业,乃至吃成了“精”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之后,“ 会吃”也成了一门专长,他被尊称为“美食家” ,出任烹饪学会会长。朱自冶的沉浮,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纠正了一种偏见;不要单从人生观方面去鄙视这类人物,还要看到他从吃成“精” 中所积累的丰富的美食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受到爱护和尊重。朱自冶价值的被发现、被肯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从这一人物好吃的不变性中非常生动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多变性。高小庭在审视朱自冶的过程中也照见了自己。他极其厌恶朱自冶之类的生活方式,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他发表“ 反吃喝宣言” ,不做名菜,实行

4、“大众化”。但菜肴的单调、贫乏,反把自己置于苏州美食文化的对立面。他只看到朱自冶这类寄生虫好吃图享受的一面,却看不到吃好也是人民大众的愿望这一面。经历了种种曲折之后,他终于懂得了“吃的文化”应该保存和发展。高小庭思想的几番波折,反映了建国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 左”倾危害和经验教训,是历史的一面真实的镜子。作品以人物命运的曲折发展为主线,将朱自冶有吃、无吃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和高小庭的反对美食到重视美食的过程交错推进,并将历史与现实沟通起来,从中显示出丰富的社会内涵。小说以苏州的风土人情、园林景致、名菜佳肴、历史古迹等营构独特的景观,造成作品特有的情调、意境和韵味,加上吴语的运用舒卷自如,为作品增添

5、了浓郁的地方色彩。美食家 - 作品评价小说通过对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朱自冶的描绘,艺术地概括了建国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社会内容。朱自冶解放前是一个房屋资本家,除了吃一无所长。解放后,高小庭针对他这样的“美食家” 发起了 “饭店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革命行动。原以为可以阻止朱自冶纸醉金迷的生活,却革去了饭店的传统特色,革去了饭店的正常秩序和工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朱自冶转而与烧得一手好菜的孔碧霞结婚。困难时期,他只能以吃饱为最大享受。文革后,朱自冶又身价陡涨,当上烹饪学会会长。作品以人们的美食权利为切入口,通过朱自冶吃客生涯的一波三折,反映了国家历史命运的变

6、动脉搏,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美食家 - 选材中国“文化热” 的兴起是 80 年代中期的事,但美食家 确实是一篇较早在比较深刻的意义上思考文化问题的作品。它以探讨文化问题为主,但又不局限于探讨文化问题,所以意蕴深刻而丰富。对于文化这个最深刻意义上的主题来说,小说中的人或物都是一种表象。或者一种象征。 欣赏这篇小说首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小说的选材是奇特的。它主要写一个以品味佳肴为职业的人“吃”的历史、生活际遇及其精神风貌。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非仅仅把 “吃”作为一种生活现象、一种生理需要来描写,而主要是把“吃”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来描写,挖掘其社会、历史意义。在小说中,“食” 是一种“文化符

7、号” ,而且这个符号具有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这是显而易见的。如在小说第 5 章,作者借高小庭之口议论道:“ 文化大革命可以毁掉许多文化,这吃的文化却是不绝如流”;在第 6 章,丁大头又对高小庭说:“ 苏州的吃太有名了,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文化。如果把这种文化毁在你手里,你是要对历史负责的!”显然,作家是通过对“食”这种特定文化形式的描写思考整个文化问题。美食家 - 人物形象作家对文化的理解与评价主要是通过朱自冶和高小庭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形象体现出来的。关于朱自冶,就阶级成分而言,他无疑是剥削阶级、有闲阶级的代表,不劳而获,生活条件优越。高小庭有充分的理由把他看作“寄生虫” 。但是

8、,他代表的那种精细、高雅的文化却又不容简单否定。因为那是人类进步和文化的结晶。小说的这种价值观体现在高小庭形象的转变上。显然,读者不应把高小庭和小说作者等同起来。高小庭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角色,小说作者在他身上寄予了两种情感:肯定和讽刺。作为革命者,高小庭从小受民主主义、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否定朱自冶的寄生虫生活,这当然没有错。但他因此否定朱自冶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文化形态,则是一种偏见,甚至是一种愚昧。这种愚昧具体表现为“极左” 和“革命” 行动:将苏州名菜馆改为大饭铺。但随着社会的变革,思想的解放,他终于意识到当年那种“ 革命” 行动的简单幼稚,能够重新评价朱自冶的“美食”。小说第 9、10

9、章关于高小庭把大饭铺恢复成名菜馆、请名 厨师杨中宝、美食家朱自冶来传授经验的描写,实际上是暗示身为革命者但代表一种低级文化形态的高小庭对高级文化形态的认同。无论是对于朱自冶还是对于高小庭,小说都是有褒有贬的:朱自冶体现着高雅的文化,但这高雅却建立在以剥削为主的生存方式上;高小庭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却曾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愚昧。这两个人物身上被肯定的因素的统一-高雅的文化形态与健全的生存方式的统一,才是理想的人生。改革之后那些凭自己的劳动所得理直气壮地到名菜馆来享用名菜的人们,就把自食其力与文明高雅统一起来了。作家实际是想说:在物质条件比较丰富的情况下,人就应当而且必然追求高雅的生活。文明,就是这样

10、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小说最后写的高小庭外孙吃巧克力那个细节,就是揭示人固有的一种天性。把朱自冶、高小庭等作为文化的表象来认识的时候,得出了上面的结论。但在小说中,他们又是生存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有血有肉的人。朱自冶曾经有过天天坐着黄包车吃馆子、上茶楼、泡澡堂的优越生活,3 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也落魄得提着草包在街上乱转,拼命钻进人堆里买点红薯、萝卜、花生米。“ 文革”中挨批斗,改革开放后却吃得更体面。 高小庭以革命者自居,3 年困难时期却把自己的老婆饿得浮肿,自己半夜里偷偷摸摸去码头拉南瓜。“文革”中他被作为革命对象下放农村,改革后回到苏州。又要为他当年深恶痛绝的“ 吃”而苦心经营。这类描写实际上

11、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某种社会现实的反思。它与文化反思结合在一起,使小说具有了文化、历史、社会、人生等多重探索相统一的品格。艺术上,这篇小说值得注意的是其朴素的叙述风格,对苏州风土人情、美味佳肴的描绘形成的地方气息,以及从高小庭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而产生的反讽刺特征。谌容人到中年1980 年,一篇呕心沥血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带给中国文学界不小的震动,作者谌容也因之蜚声中外。有人称人到中年是谌容一部心灵史,人们似乎从小说主人公陆文婷身上找到了谌容生活的轨迹。小说中的陆文婷是一位中年女医生,面对生活里的种种苦难、困厄、不幸和烦恼,她总是以一种少女初恋般的热情肩担生活的重负,忍受生活的磨难,毫无怨言甚至没

12、有厌烦之感。她尽管身体垮下来,几乎丧失了生命,但最后不仅战胜了工作、经济、家务的重荷,而且战胜了病魔和死亡。陆文婷的形象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也是一个中国母亲的写真。谌容就是这样的一个勇于承受生命之重的母亲。谌容原名叫谌德容,祖籍四川巫山,1936 年 10 月出生于武汉,“七七事变”爆发后,家人带着她来到成都和重庆,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51 年她读中学时因为家境突变而辍学。当时只有 13 岁的谌容,先是到书店当营业员,后来又到报社当了干事。1954 年,谌容考入了北京俄语学院学习俄语。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俄文编译工作。后来谌容因患神经官能症,身体越来

13、越差。正巧遇到国家机构精简,被下放到农村劳动。谌容和范荣康(本名梁达)结婚后,共育有二子一女:梁左、梁天和梁欢。由于丈夫工作繁忙,儿女又小,谌容勇于承担生活的重压,把母亲的角色发挥到了极致。当时他们家的经济来源极有为限,为了节省开支,她去商场买了一台缝纫机回来,全家人的衣服几乎由她全包了。谌容身体一向不好,但有一种极顽强的毅力,能自己办的事绝不麻烦别人。有一次他们搬家,为了不影响丈夫工作,她不声不响地打包、装箱、收拾,不但一个人把家给搬了,而且把新家的墙粉刷得雪白。谌容为家务忙活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她执着的创作,一有空她就趴在桌上写作。谌容对文学有一种固执的偏爱,但把名利看得很轻。1964 年起

14、,她一连写了三个剧本,都没能公开发表,但她对此并不介意和埋怨,依然保持着健康的心态,勤奋地工作。谌容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到,格调清新明丽、委婉细腻、朴实深沉。1980 年,她的人到中年以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以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态度来观照生活,由于手法“怪异”和表达的思想触痛了一些人的神经,因此在文艺界引起争议,一些人对她施加压力,她曾陷入深深的苦闷和迷惘之中。但经过反复思考,她很快从困惑中挣脱出来。后来这部小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由她改编的同名电影曾先后获金鸡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百花奖。人到中年在艺术表现上非常新颖

15、、独特,不同凡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善于借鉴并创造性地运用“意识流”手法。作者在编辑和我一文中说,她在这篇小说中采用“那种颠颠倒倒、虚虚实实的写法”,是试图“在中篇小说的结构方式上作一些突破”。小说开篇就把仰卧在病床上、处于病危昏迷状态中的眼科女大夫陆文婷推到读者面前,一下子紧紧揪住了读者的心。然后,作者通过陆文婷昏迷中的意识活动,通过在病房护理或探望她的亲人、朋友、同事、领导的言谈、举止、表情与回忆,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将陆大夫对待事业、工作、爱情和家庭的态度与感情,将她生活经历中最动人的部分,一桩桩、一件件、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映现出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陆文婷丰富的精神世界。作者打破了中

16、国历代小说大都按人物活动发展的时空顺序结构故事的传统写法,既写人物眼前的实况,又写人物的回忆、联想、想象与幻觉,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活动为中心来布局情节,展开画面,表现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自然、朴实、新鲜动人,别开生面。作者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经过了咀嚼和消化,真正化成了自己的艺术血肉,因此写得是那样得心应手、天衣无缝,那样大胆、巧妙和富于独创性,从而使这篇小说创造出一个深邃的艺术意境,开辟了一片迷人的艺术天地,让读者充分地窥见到其中活动着的各种人物心灵的奥秘。同时,作品中还借鉴了中国历代小说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通过对比描写,通过环境、气氛的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的丰富经验。这就使作品写得巧而奇,让人耳目一新,又很适合中国读者的审美心理习惯。小说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民族诗美意识,而又与“意识流”手法自然融合,使人物心灵深层的光彩鲜活地闪耀了出来。陆文婷的情操、品种、气质以及她与傅家杰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