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九上定稿复习提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05552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语文九上定稿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版语文九上定稿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版语文九上定稿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版语文九上定稿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版语文九上定稿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语文九上定稿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语文九上定稿复习提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语文版九上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如何理解关键句子含义?1、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2、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抓关键词语来答题;3、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4、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如何理解关键句、段作用?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2、句子在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3、句子在文章艺术效果上所起的作用。 (铺垫、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及形象;衬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一)通过具体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二)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三)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2、。结合句子中的刻画中心,找出概括其性格词语。第 1 课白杨礼赞一、文学常识 茅盾现代二、字词主宰(zi) 锤(chu)炼 恹恹(yn) 虬(qi)枝 晕(yn)圈 秀颀(q)婆娑(psu) 倦怠(di) 倔强(jujing) 驰骋(chng) 宛(wn)然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无边无垠(yn):没有边界,形容极为辽阔广大。 诸如此类:许多像这一类的。 诸:众多。参(cn)天耸立:(树木等)高耸地直立着。 不折不挠(no):指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折:折断。挠:弯曲。三、中心思想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3、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质朴、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四、写作特点 1、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2、有扬有抑、波澜起伏、跌宕生姿。五、重点问题1、文章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作者先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它生活在辽阔坦荡的黄土高原之上。再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不平凡,笔直的干、枝,叶子片片向上,皮朴实无华。最后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正直,不折不挠。2、文章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却又多次说它“极普通” ,说法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不矛盾。说白杨树普通,是因为它生长在西北高原,生长环境和外形都是极普通的。但它的内在气质正直、倔强、不折不挠

4、、力争上游的精神不平凡,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以形、景的普通,突出其神的不平凡。3、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来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精神的?作者由白杨树的干“笔直,绝无旁枝”联想到北方农民的“正直” ,由白杨树的枝“笔直” “枝丫一律向上,紧紧靠拢”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团结” ,由白杨树的叶“片片向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上进”由白杨树的皮“光滑淡青色”联想到北方农民的“质朴” 。作者就是由对白杨树的品格的赞美,通过联想过渡到对人的礼赞上。这里,白杨树就是人格化的树,是民族精神的象征。4、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5、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

5、却从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开始?这样写有两个作用: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雄壮” “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2、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 ,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6、作者为抒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突出白杨树内在精神的不平凡,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先说白杨树算不上“好女子” ,再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7、第七段中的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难道只觉得、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用排比和反问,由浅入深、由树及人地强调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文章达到高潮。8、第八段的作用何在?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

6、,点明全文主题。9、结尾为什么要提到贵族化的楠木?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深化主题,呼应开头。10、品析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 的含义:迎面而来,与“奔驰”照应。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形象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入”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2)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泛”:透出的意思,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

7、活力。第 2 课囚绿记一、文学常识陆蠡,现代散文作家二、字词陆蠡(l)瞥(pi)见 孔隙( x) 涸辙(hzh) 移徙(x) 脉络(milu) 淅沥(xl)浆(jing)液 葱茏(cnglng)猗(y)郁 镶嵌(qin) 蕈菌(xnjn) 纤(xin)细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揠,拔。 淅沥:形容轻微的雨声。瞥见:一眼看见 急不暇(xi)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至宝:最好的宝物。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三、中心内容作者通过写自己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四、

8、写作特点1.结构精巧,变化多姿。2.借物抒情,以小见大。3.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行文,并以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五、重点问题1、 “我” “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后来又“放绿”?2、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3、作者描写“绿”被囚的生长状况以及自己的心态有何用意?4、文章写了“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起何作用?5、 “绿”的象征意义?6、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我好象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 ,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生字”即写出了常春藤生生不息、蓬勃兴盛的活力, “欢喜”又表现了作者对常春藤的喜爱和赞美之意。(2)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

9、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珍重”是珍惜敬重的意思,这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对光明和自由的珍惜与向往。第 3 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学常识 邓颖超二、字词 海棠(tng) 甬(yng)道 短暂(zn) 丰硕(shu) 头颅(l)花轿(jio) 热血(xu) 澎湃(png pi) 卖国贼(zi) 无边无际:形容没有边际。含笑九泉:带着笑容离开人世,形容死而无憾。在所不惜:指绝不可惜。出生入死:形容冒着生命危险。患难与共: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担困难或灾祸。浮想联翩(pin):指头脑感想连续不断地涌现。心潮澎湃:比喻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激荡。甬道:这里指庭院里居中的路。三、中心内容本文

10、是一篇追忆性文章,时年 84 岁的邓颖超同志观赏西花厅前的海棠花,引发对过去与周恩来总理革命生活等经2历的回忆,表达了深深的追念之情,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情怀。四、写作特点1、 朴实、平淡的语言表达细腻的感情。运用多种抒情方式表达感情。 (1)融情于事。 (2)直接抒情。五、重点问题1、作者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2、文章第一段是第三人称,而从第二段开始却变成了第二人称,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第 4 课 草莓一、文学常识 雅伊瓦什凯维奇,波兰诗人、作家二、字词k zhn bngf dn jn h gui cucn hn sho qn

11、gmxin枝柯 湛蓝 禀 赋 荒诞 浸透 槲树 玫瑰 璀璨 酣然 韶华 顷刻弥漫垂涎惴(zhu)惴不安:形容因害怕、担忧而不安。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沁(qn)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感到舒适。如花似锦: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韶华:比喻美好的青春年华。荒诞:指不真实、不近情理。禀赋:指人先天具有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三、中心内容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换、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书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四、写作特点 1、情理相生、咏物抒情。2、联想丰富,耐人寻味。五、重点问题1、课文一、三段同是描写九月

12、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 ,第三段却意在表现“秋的气息” 。从文章的思路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季节更替、生命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归律,每个人对此都会有不同的观察和感受。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迪。3、体会“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含义。第二单元第 5 课 孔乙已一、文学常识孔乙已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呐喊和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集等。 孔乙已是鲁迅继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又一白话小说。二、字词

13、hn tu chn zhn chu yo lodao sh hng ph 荤菜 颓唐 羼水 蘸水阔绰 舀水 唠叨 打折腿 咸亨 蒲包附和 sh mzhng zhngzhn yn sh jin jin hng拭去 模样涨红 涨价绽出 笔砚 侍候 荐头 间或 哄笑不屑(xi)置辩:认为不值得去辩解。君子固穷: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语出论语 ,固,安守。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间或:偶乐,有时候。营生:谋生,规划如何生活。三、文章思想内容主要内容:文章通过对主人孔乙己断腿前和断腿后悲惨遭遇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

14、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当时一些人们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四、写作特点1、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2、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3、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以“乐境”写哀情,愈见其悲。4、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五、重点问题1、孔乙已的性格矛盾不矛盾?从哪些具体描写中可以看出来?是什么原因造成他的这种性格悲剧?孔乙已是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一生热衷功名,却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又好喝懒做;受人欺凌,又自命清高;迂腐可笑,又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但也有诚实忠厚、善良纯

15、真的一面。孔乙已的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心灵,导致他这种病态性格的产生。2、作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的态度怎样?孔乙已既有迂腐可笑、好吃懒做的一面,也有诚实忠厚、善良纯真的一面,他可气可笑又可怜可悲,作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旁人还在说笑,他们为什么笑?这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理?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孔乙己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甚至和他一样的“短衣帮”也鄙视他;在他被打折腿后,众人仍取笑他,这是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长期实行愚民统治的结果,使他们变得麻木冷漠。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冷漠麻木的心理;小说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4、假如孔乙己“会营生” ,也不“好吃懒做” ,能不能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不能,因为封建科举制度使读书人清高,认为“万般皆下品” ,他不会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去营生,所以不会改变。再者,孔乙已的这种命运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决定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孔乙己无法改变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