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六七单元复习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05124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七年级上六七单元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六七单元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六七单元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六七单元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六七单元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七年级上六七单元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上六七单元复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语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1)人不知而不愠( )_ (2)不亦说乎( )(3)学而不思则罔( )_ (4)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1)yn;怨恨 (2)yu;高兴 (3)wng;迷惑不解(4)di;危险 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1)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答案:通“悦” ,愉快怨恨,心里不满这里指新的

2、理解与体会迷惑;危险或疑惑采纳,听从4、填空:论语是记录_的一部书。是_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_,字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思路解析:此题目旨在帮助同学们掌握更多的文学常识。答案: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春秋、思想家、教育家10分钟训练1、 “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思路解析:文言文中的“而”主要作连词用。有时表示顺接,指“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通常可不译或译为“并” “并且” ;有时表示转接,指“而”连接的两个

3、部分,意思有转折,可译为“却” “但是”等;有时表示修饰,指“而”连接的两个部分中,前一部分修饰后一部分,可译为“地” 。答案: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2、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课文中哪句话说可以有它对应?思路解析:这道题目先要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出自老子二十七章。这句话是说: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资财。实际上讲向别人学习之意。答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思路解析: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

4、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其次,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 )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

5、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答案: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学而时习之30分钟训练 (一)阅读全文,完成各题。、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1)学而时习之( ) (2)温故而知新( ) (3)有朋自远方来( )思路解析:本题目考查解释容易出错的字。如“时” ,本来是名词,在这里修饰动词“习”而活用为状语,作“安时、经常”讲。答案:(1)时常 (2)旧知识 (3)同门师兄弟、翻译下面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路解析:句子翻译,一定要注意句子

6、中重要的字词之意。如一句中“识、厌、悔”等。答案: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加以改正。、写出课文中的成语(至少三个) 。思路解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许多语句都已形成固定句式而保存下来。答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一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思路解析:“不乎?”相同句式重复三次,是排比,是反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交友, “人不知而不愠,不

7、亦君子乎”是讲修养。答案:排比,反问。学习、交友、修养三方面的内容。三、探究请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的体会,谈谈年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的理解思路解析:孔子讲学,又是学和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陈太丘与友期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分德行、言语、政事、文

8、学等 36篇。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陈太丘:即陈寔(sh)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二、基础知识1、重点字词期行:相约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丢下,舍弃;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尊君在不(f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

9、,放弃,抛弃。惭:惭愧。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礼:礼貌。 不:通假字,不,通“否” ,意为否。三、课文理解1、对于故事结尾,你如何看待?观点一:不失礼因为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责备;而且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绝于千里之外。观点二:失礼因为友人当时以觉惭愧,要下车表示友好,既然他能知错就改,我们也应当宽宏大量。2、 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事情本身

10、: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有诚信,讲礼仪。乘船复习提纲一、中心思想通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的故事,说明了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二、基础知识。俱:一起。 幸:(古义:幸而、恰巧) 、 (今义:幸福) 。 尚:还。辄:当即。 可:肯、同意。 舍:抛弃。 宁:难道。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 ,表疑问。 遂:于是,就。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拯:救助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耶?既然已经接受他的请求,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三、课文理解。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华歆先是不愿意,后见

11、有贼人追赶,危急时又答应搭载避难人;王朗先见船宽就允许人上船,后见贼人追赶唯恐祸及自己,又不同意。由此可见,华歆是一位真正为人所想,急人所急的人,而王朗轻诺寡信,做事不守信。2、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这两篇短文的主旨都是“诚信” 。其中期行主要讲要守时;乘船主要讲答应了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 )第 23课 伤仲永(简略看)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 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

12、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二、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金溪民方仲永,世隶(附属,隶属)耕。仲永生五年,未尝(曾经)识书具(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 ,忽啼求(索要)之。父异(对感到惊异)焉,借旁近(附近,指邻居)与之,即书(名词作动词,写)诗四句,并自为(题写)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团结族人)为意(以为意:以为思想内容),传一(全)乡秀才观(阅读,欣赏)之。自是(从此以后)指物(制定题材)作诗立就(立即写好) ,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值得看)者。邑人(同县的人)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之,稍稍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其然也,日(名词作

13、时间状语,每日)扳(pn,通“攀” ,牵,拉)仲永环谒(y,四处拜访)于邑(y)人,不使学。余(我)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先父)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chn,相当,符合)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地点状语后置,自扬州还) ,复到舅家,问焉(代词,仲永的情况) 。曰:“泯(mn,消失)然众人(普通人,一般人)矣。 ”三、解题。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在这里是“为感到哀伤” 。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 “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四、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 才

14、思敏捷、天资非凡。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才能衰退,大不如前。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五、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沦为“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目光短浅,在“利”的驱动下,动词“扳”和“谒” ,起修饰作用的“环” ,活灵活现地勾画出父亲强拉着几岁的孩子为自己寻吃喝的庸俗相,生动形象,慨叹之情溢于言表。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六、 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 ,丧失成长的自主权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不使学 邑 人: 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15、。 七、从伤仲永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人的知识,才能绝不可能单纯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后天的虚心接受教育和管理,对自己才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木 兰 诗1、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 木兰诗通过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智慧、勇敢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家爱国的精神。1、字音机杼zh 鞍鞯n jin 辔pi头 鸣溅溅jin 金柝tu 阿姊z 可汗k hn 军帖ti 贴ti黄花 字帖ti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贴,粘贴。 著我旧时裳:“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