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04622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编写人:李西光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掌握文言词“若” 、 “说” 、 “辞” 、 “鄙” 、 “微” 、 “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读背课文,梳理清文章脉络,能简单复述全文。 。 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时数: 2 课时【预习探究】1、教师范读并正音汜( )南 佚( )之狐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秦军氾( )南 夫( )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 )也矣 若不阙( )秦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而出 杞( )子 逢( )孙 失其所与,不知( )2

2、、学生自由朗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 240 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传别名 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 左传 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 、 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 三、解题秦晋围

3、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

4、就必然了。四、自主探究:(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 “矣” ,了。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 供给、供应。读 gng)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 “餍” ,满足。 ) (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 ,高兴。读 yu。 )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 “智” ,明智,聪明。读 zh)(二)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5、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三)一词多义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 :(1)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 (1)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 (郑国,代同)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 (用,介词)(3)以其无礼 (因,介词)(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在东边。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在早上,

6、在傍晚。2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 军:驻军。越国以鄙远 鄙:作为边邑。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作动词。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3动词活用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4动词的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退。若亡郑而又益于君 亡:使亡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 3、倒装

7、句: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 “之”作为标志。 )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五、合作释疑,探究文章(一)同学齐声朗读课文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停顿是否准确。在学生齐读一遍以后进行纠正。(二)学习课文第一层(开头秦军氾南。 ) 思考:第一层共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但字字均很重要,它实际上交代了什么? 明确: (三)学习课文第二层(佚之狐许之。 ) 思考:(1)佚之狐的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2)烛

8、之武的推脱之辞以及郑伯听后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三)学习课文第三层(夜缒而出乃还。 ) 思考:(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明确:(2)烛之武为什么能成功说服秦君?(四)学习课文第四层(子犯请击之最后) 思考:子犯请求攻击秦军,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明确:六、布置作业:总结本课文言知识,完成课时训练 7。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复习上堂课内容,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2、 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烛之武“ 怎么退为什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再次熟悉情节。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明

9、确:二、合作释疑:(从文本出发,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 )思考:1、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明确:2、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三、拓展延伸()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1、对于古人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 ”批“龙鳞” ,逆“圣听” ,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1) 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2)触龙与赵太后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3)魏征与唐太宗唐太

10、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4)管仲与齐桓公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5)比干与纣王。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6)召公与厉王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 。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2、对于现代人(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二)总

11、结本文的写作特色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锬稀保? 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 ,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 , “国危矣”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

12、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 ,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 “知” “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四、结束新课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五、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本课伴你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