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核心素质培养思考与实践分析研究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80036556 上传时间:2021-04-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9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培养思考与实践分析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培养思考与实践分析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培养思考与实践分析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培养思考与实践分析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培养思考与实践分析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培养思考与实践分析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学生核心素质培养思考与实践分析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摘要:高职学院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之一,承担着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培养人才的重任。而怎样立足高职育人目标,制订严密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人人参与各项活动,形成良好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是能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全文在下笔的过程中做了充分的调查对于省内的学校素质培养,使用了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习开展经验,分析比较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分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关键词: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学分型”高职学生1 引言高职学院一直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做了很

2、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后,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放在首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于高校工作的开展中,就政治素质培育的话,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培养怎么样的人才,这是人才培育过程中我们要思考的核心问题。需要确立人才培育的目标,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做出保证,为我国的教育未来的发展工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就目前实践来看,各高职学院多多少少都存在专业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两张皮,课内教育与课外活动结合不紧密、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有重学业而轻核心素养培养的现象,学业培养有严密考核和评价体系,而素养教育则显得相对比较薄弱

3、,缺乏量化的指标。在这一背景下开展以思想政治素养为基础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厘清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以课程的形式规范核心素养培养标准,以学分的形式核定学生毕业的要求,建立和实施学分型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要根据党的指导做出正确的前进路线,努力前行为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2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和研究中国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才能准确把握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要,才能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就目前的院校在对学生人才素质培育的条件下,搭建了完善的人才培育系统。2.1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不足目前在学生素养培养方面有以下几点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

4、的核心素养,但是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包含哪些内涵,一直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稳定的概念。提出的理念又往往流于抽象,不仅仅学业教育与素养教育分离,就是素养教育与学生课余活动也没有能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在育人实践中,各项活动零散而主线不明,结果是各类活动开展了一大堆,但是学生不感兴趣,为参加而参加,效果自然不佳。二是思想上认识不到位。老师和学生都认为素养培养仅仅是参加各种活动。即便是必须参加的活动,也仅仅是从服从纪律的角度遵守,对培养高素质尤其是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难以从根本上发现素质对于人才培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的地位。当学业与素养教育有冲突时,往往素养教育为学业让路。三是制度上缺

5、乏刚性约束。由于目标不明确,认识不到位,所以在制度上有所缺失,没有从制度、体系上规定必须要参加的培养活动和可以自选的活动以及相关要求,也很难覆盖到全体学生。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使学院精心设计的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2.2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主要问题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理念信念方面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逐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二是学业培养方面有的学生上大学后放松自己,得过且过,学习能力较差,没有做好就业的职业能力准备。三是心理健康方面有的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成熟远远滞后于生理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弱,抗挫折能力差。四是对于学生自身的体能方面素质则是有显

6、著的下滑,尤其是在学生的耐性、肢体的柔韧性和身体的力量,都显的虚弱,以及抵抗能力差。要开始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育,不局限在对于学校为了成长的需求,还有公司对于人才的发展,以及国家为了未来发展与进步的前进动力。3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范畴3.1 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为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是人与生俱来的依据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一般来讲学生的素质包含品德、价值观、性格、兴趣、智力与能力、体能等要素,是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基础。3.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家教育机构对于北京师范大学授予了正确成立关于学生发展素养研究的专家团队,通过了3年的努

7、力得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该框架的核心内容是对人本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且从人文、自身、社会等三个角度做出了重点的论述,提出了六个核心和十八个基本点,就自身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论述。图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图3.3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高职学生的素养的研究中,笔者认为要满足于前文所说关于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还要对其所要就职的职位进行专门的素质培养,这样的话在学生进行就业的时候就会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其职业生涯中会有巨大的帮助,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未来可能从业的职位的不同做出区别,而且还可以通过实训实习的方式进行直观的感受,培育学生

8、的职业操守。4 “学分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从调研来看,各高校为突出学生素养教育,既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开设相应课程,也纷纷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各类活动,并且将各类素养课程和活动纳入学业学分体系。这样做固然体现了对素养教育的重视,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在学生的学分的统计过程中会有严格的计算方法,理论教学16至18学时计1学分,实践1周计1学分,高职高专毕业学分要求一般规定为140学分左右,学业学分和学时比较有限。大多纳入学业学分的素质培养部分仅有为2至3个学分,最多的也仅有6个学分,相当有限。高职学生核心素质的内容远比学业包含的内容要多要广,有限的学分仅仅包含了很少一部分学校重视和开展得

9、比较好一小部分素养培养内容,更多的内容则受制于总学分限制,无法纳入学业学分体系。在此背景下要将素养教育的内容全部纳入学业学分,则会造成每一项素养教育活动的学分值太小,致使素养教育活动碎片化;如果将素养教育活动列为必修,则会使整个学分体系必修环节过多,与教育部有关教学标准的规定相矛盾;如果列为选修,且学分值太小,则会轻易就会被其它环节取代而使素养教育形同虚设。而核心素养培养一般在课外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将素养学分纳入学业学分体系,势必挤占学业学分,两边都抓,结果两边都没有抓好。4.1 “学分型”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设计总体构想“学分型”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正是基于这一现状,为解决上述

10、问题,参照学业学分的模式,将素养教育学分从学业学分中分离出来,单独设计核心素养教育的模块体系,设置相应必修环节,按专业大类开设的限选环节和作为补充的任选环节。每个素养教育模块均独立设置,制订模块教育标准,明确模块性质、模块目标、模块目标、实施建议、学分分配等。这样素养培养自成体系,既能涵盖核心素质培养的全部内容,又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专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根据高职学生核心素质的14个基本点,设计14个基本素质培养模块教学标准,规定120个左右总学分。与140左右学业学分一起,形成高职教育教学的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各有侧重的两个学分体系,学生大多是有三年的在校事件,那么关于学分的计算方

11、法就要严格按照上述的方式之外,还有一些奖项的学分加成,只要达到标准即可予以毕业。4.2 “学分型”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具体设计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社会需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核心,以服役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要全面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努力,并总结出最合适于高职学生发展的素质培育计划方针。1、 应具备的三类素养:公民素养,现代人素养,职业人素养;2、 应培养的七大目标:理想信念、身心健康、学习能力、人生态度、法纪意识、社会能力、实践能力;3、 十四个基本点:政治信仰,职业理想;阳光心态,健康体魄;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乐观自信,务实求是;敬法用法,遵章守纪;处理事务,交往协作

12、;知识运用,创业创新。每一个基本点设置一套核心素养培养模块标准,明确每一个培养模块制定的依据、模块的性质与作用、本模块与其他模块的关系、本模块的培养目标、培养单元与时间安排,培养形式与内容的设计,实施的建议,模块培养资源开发要求、模块培养基本条件保障,模块培养评价等内容。拟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对每一步计划做出分步处理。在培养环节安排上由于目前高职教育学制三年两年在校就读,一年顶岗实习,因此核心素养培养体系重心在于在校的两年学习阶段。而在这两年的学习中,素养教育各有侧重:一年级重点在帮助学生完成两个转变: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学习方法、自我管理需求的转变;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转变:做好岗位就

13、业的准备,着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学习能力、理想信念、人生态度、遵纪守法等核心素养。二三年级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模块化核心素养培养教学文件和培养环节安排文件构成完整的学分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4.3. “学分型”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保障条件 实施“学分型”核心素质培养,在建立完善的核心素质培养体系之外,还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4.3.1“学分型”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三个要求第一是严格的管理。政治信仰、职业素养和法纪意识等观念和习惯不仅仅来自教育,更在于严格的管理。为了更好的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就需要对其做出标准衡量,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

14、,以及为人处事中做到有标准可以来遵循。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所以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尊法守法尊崇权威的意识。对违反法规制度的同学要及时严格作出处理,在同学在开展身边身边案例分析分享,要让同学们明白违法违规的成本和代价。第二是实施标准化建设。学生的住宿以及在班级里上课的生活行为是平常所生活的重要地方,对于这些地方的管理要做到重点的关注。把学校的精神文化的培育工作,作为人才素质培育的核心工作场所。因此要求学生人人参考标准化公寓和标准化教室建设。将标准化建设列入学生必修环节,既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彰显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种方法是说对于

15、美好的校园生活中要弥漫着文化的气息,打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文化活动的开展是说在学校生活的老师还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开展一定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要具有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特性,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于文化活动的积极进行有助于学校凝集力、归属感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育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产生引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调节作用,认识整合功能。4.3.2“学分型”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三支队伍对于学生素质培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以下的三支队伍:第一支队伍是校内教学团队

16、,第二支队伍是在校学生自己,第三支队伍是校外的专家、行家、校友。要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树立三方协同的大学工理念,构建大学工育人队伍,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对于学校内部的工作团队,在进行素质培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个团队不仅包含了老师还有全体教职员工。他们从各自工作的角度和岗位承担着或显性或潜移默化的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支队伍能调动和整合校内外方方面面的资源,发挥整体育人效益,确保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向。学生是教学和培养的主体,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欠缺什么,因此学生是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培养力量。依托这支队伍,可以充分发挥发扬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功能,让学生用身边的事和身边的人来感动自己教育自己,往往比学生比老师的说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由于学生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广大的社会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