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浅谈晏殊词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80036355 上传时间:2021-04-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浅谈晏殊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汉语言-浅谈晏殊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汉语言-浅谈晏殊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汉语言-浅谈晏殊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汉语言-浅谈晏殊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语言-浅谈晏殊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浅谈晏殊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晏殊词内容摘要:晏殊是宋初词坛一位很重要的词人。他的词上承晚唐五代余绪,下启宋代新风。但是,大多数学者对于及其词的研究,多囿于约定俗成的表面认识定势,认为他只是一位少年得志的太平宰相,而珠玉词只是流连杯酒,征歌逐舞的优裕生活的反映,对其流露的较为普遍的理性之薄愁,也未做深入挖掘和细致分析,只是一概简单的贬斥成“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论文阐述了晏殊的雍容闲雅的审美理想,圆融浑成的审美风格,对气象的追求,对空幻的参悟,对时光的感思,以及情中蕴理的淡淡的感伤,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浅吟低唱中探索了自然与人生。关键词:晏殊 雍容闲雅 圆融浑成 自然 人生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

2、抚州)人,谥号元献。宋初词坛一位很重要的词人。他的词上承晚唐五代余绪,下启宋代新风。但是,大多数学者对于晏殊及其词的研究,多囿于约定俗成的表面认识定势,认为他只是一位少年得志的太平宰相,而珠玉词只是流连杯酒,征歌逐舞的优裕生活的反映,对其流露的较为普遍的理性之薄愁,也未做深入挖掘和细致分析,只是一概简单的贬斥成“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我认为,晏殊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里,既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贵身份,又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深厚的文学底蕴,他的词生动的体现了鲜明而富于个性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追求。正因如此,他被誉为“北宋倚声家初祖”1一、晏殊词的审美意象一个有头脑,有追求的艺术家

3、,他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往往包孕着社会、历史、文化、审美等多种价值含量。他所建构的艺术世界往往是自足独立、充满内在的艺术秩序和特殊结构方式的世界。他肯定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审美理想,肯定会获得一种独特的与客观世界对话的艺术形式,并通过这种形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信息传达给世界。而晏殊无疑是这一层艺术家中的一分子。每一位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既受社会背景、时代思潮的影响,又受个人艺术气质的制约。就晏殊而言,他生活在北宋相对承平的时期,久居台阁,身处高位,可以说是功成名就。数十年的宦官生涯自然使他养成了遇事三思,处惊不乱,悲喜有度的城府。晏殊一省可以说是富贵颇达,但他并不只会沉浸在灯光酒色、风花雪月里,而是拥

4、有诗人敏锐的触角,对宇宙万物的变化,对时序的更替,他有一颗细致善感的心。他所创化的词审美风格铸造了词作为雅化形式的基调。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有一段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明人瞿佑归田诗话有云:“晏元献词,不用珍宝字,而自然有富贵气象。” 2 穷儿家并非一定没有这样的景致,关键是“穷儿”肯定没有这种闲情雅致。诗歌创作过程是诗人心灵向外探求契合物的过程,梨花、院落、淡月、柳絮、清风诸物流露出来的优雅情思必不能被“穷儿”所把握体味。而以平常之景反映内心思

5、绪,这正是晏殊的高明之处。“富贵气象”自然流露,而不必苦心孤诣的直陈金玉字样来显示自己的赫赫有名。从中不难看出,晏殊崇尚的是一种高雅脱俗的趣味,雍容大方的高贵气质和天然韵致。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亦有类似的记载:“晏元献公善评诗,尝曰:“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未是富贵语,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美学认识和审美情趣,晏殊词中的富贵生活:碧纱秋月,梧桐夜雨,罗幕轻寒,游丝般的炉香(炉香静逐游丝转),深院中的斜阳(斜阳却照深深院),朱户里的月光(斜光到晓穿朱户),清清爽爽,轻柔淡雅,不张扬,不骄奢,不言金玉锦绣,却自有扑面而来的富贵气度!在宋代都市生活的繁华中,在市民的

6、金钱意识、享乐意识逐渐强化的宋代社会,晏殊作为身居高位,生活优游的士大夫阶层的代表,能够对金钱、富贵表现出如此淡然的气度,不能不说是一种修养。晏殊的审美倾向,同时表现在对前代诗人的态度上。他的词上承“花间词”,受冯延巳影响尤深:“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冯词惆怅凄苦的意境,俊美轻柔的风调,深受晏殊喜爱,刘熙载则进一步指出:“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欧阳修字永叔)得其深。”不难发现,一代词宗晏殊的审美意识,是带有强烈的的自觉性的,花间集一个最明显的的特征是“镂玉雕琼,裁花剪叶”,而晏词

7、已追求通篇情致的浑融完整,避免了花间词缛而理弱的缺点。晏殊青少年成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其审美理想,艺术情趣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晏殊七岁能属文,景德初,以神童昭试,赐进士出身,屡擢知制诰翰林学士。他在临川生活了十四年,临川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这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对晏殊的性格气质、心理个性、审美趣味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可见,晏殊温润秀洁的词风,与其儿时受临川山清水秀风光的涵养是不无关系的。“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 3 晏殊富贵闲雅审美观的形成,一个最重要的外在因素便是时代风尚。北宋建立,为巩固集权专制,一方面采取防范武将,削弱大臣权利的

8、政策,用非常优厚的经济待遇笼络收买官僚士子;另一方面,这种对内集中的专制主义又同妥协退让的保守主义连为一体。二、晏殊词审美意象的塑造艺术家要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需通过艺术实践这一中介环节,将审美理想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态,这个表现形态是作家在审美心理意念自觉驱动下,建构起来的生气灌注、具有内在艺术秩序和多个层次的有机的艺术世界。对晏殊来说,他的成功的艺术表现形态无疑是词。他的珠玉词一百二十余首,没有关乎国家兴亡的重大题材,没有心系黎民百姓的深长叹惋,也没有渴求建立不朽功勋的热切愿望,而闪耀的是一种诗意的生命之光,是对人生价值进行“诗”思考的艺术结晶。“人,诗意的栖居于世界上”,西方一位美

9、学家面对日益物欲化的人生提出这样的口号,这是一种占有生活,把握生命的审美观点。早在九百多年前,晏殊就以他敏锐的思维,细腻的感受,对生命进行诗意的思索,表现出生命的高度自觉,在这个自由舒卷、落英缤纷的艺术世界里,晏殊沉思苦想,用他那双独具的慧眼去体察和发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物象幽微深细变化万端的美,去涵养那不断涌现的情思,去编织那细蜜而又精致的画卷,把一生中最靓丽的思想与艺术才情浓缩于心底,积淀为珠玉,令人玩味无穷。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称其“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清人郭麐亦称其“风流华美,浑然天成,如美人临妆,却扇一顾” 4晏词这种风流蕴藉,浑然天成的审美特质成功诠释了他的审美

10、理想与美学品味。1.对时光流逝的感悟刘勰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陆机文赋有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钟嵘也说过:“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时之感诸诗者也。”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诗人的创作灵感,客观事物的盛败荣衰是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寻常题材。古诗有关此类者俯拾皆是。都是对时光流逝给予人生的巨大触动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我们继续品味晏殊的词,虽也能看到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悟和描述,但其表现方法却匠心独具,别开生面。他善于用细腻精巧的文笔,将抒情视线集中在一般的自然景物上,如:树中的梧桐,花中的菊、梅、木槿紫薇,建

11、筑中的亭台、高楼,还有小园,香径以及渺远的天涯等等。晏殊用短小有限的篇幅来描写惆怅、留连、哀怨、无奈诸种复杂情绪,以表现细密轻灵而鲜明深切的情感波动。5如“朝云聚散真无邪,百岁光阴能几个?”(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兔走鸟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清平乐春花秋草)如此等等,在对时光易逝的感叹中,对人生的价值有着某些深刻的反省和思索,再如世人耳熟能详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写出了词人持酒听歌时的心灵触动:去年今日,同样是这座亭台楼阁,同样是风和日丽的暮春时节,可岁月匆匆,貌似依旧,实则物是人非,一种深感人生短暂

12、的淡淡忧伤袭上心头,大自然春去秋来,花开花谢,个人的生命置于无限的宇宙,显得多么渺小,对时光的递嬗和景物的变迁只能发出无能为力的叹息,尽管如此,却又展示出深切期盼美好时光重现的心理。词人的感慨已远远超出眼前具体景物,扩展到了整个人生,并把人生放到时空这一广大范围中进行思考,这也是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一种哲理性沉思:流光无情,好景难驻,珍惜时光真爱生命。这首词便具有某种厚重的哲学韵味。这种“厚重的哲学韵味” 6在晏殊词中不时出现。晏殊追求气象,在情景交融中写出空灵的意境,表现心灵的奥秘以及对人生的理性思考。2.情中蕴理的感伤美文学作品往往最易用感伤打动读者,感伤能使主题忧郁痛苦的心灵暂时得到快慰。

13、朱光潜在论及二者的转化时指出:“忧郁本身正是欲望受到阻碍或挫折的结果,所以一般都伴有痛苦的情调,但沉湎于忧郁本身又是一种心理活动,它使郁积的能量得以畅然一泄,所以反过来又产生一种快乐当生命力成功找到正当发泄的途径时,便产生快感。” 7词本是产生于酒宴以供歌女演唱的轻音乐,它的字数句式相对灵活,表现手法比较随意自由,适于表达细腻微妙,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而感伤恰恰就是这种复杂情感的内蕴之一。李煜最擅长写国破家亡之恨,“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字里行间笼罩着词人深感人生短暂,好景不长的极度哀愁,这感伤仿佛“一江春水向东流”,而秦观的江城子则更为凄婉: 晏殊词的情感表达则与此有所不同,

14、晏词中没有“泪”“恨”这些强烈的字眼,他把那种感慨凝铸于字句中,以闲淡之语出之,哀而不伤,表现出一种温润的美,亦是理性的美,所谓“喜来一点检,怒来一点检”,点检,无疑是对个体情感的一种自律,这种自律才能使词人对人生的思索更具思辩色彩和理性光辉,去超越生命的悲哀。他虽多写生命消失之悲,爱情离别之痛,但词情既不凄凉哀婉,也不悲痛欲绝,而显的很有节制。如撼庭秋别来音信:不过写思妇离愁,但词尾“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却能触动读者有关人生的一种哲思,让人感受的实在已不复是一只蜡烛,而同时联想到心余力绌的整个人生。但这一份思致乃是由晏殊对人生感受体验而得,并非由逻辑思索而来,它寓于情感之中,其表

15、现于词亦属自然流露。8如玉楼春春恨:“花底离情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连用三个情字,虽说情到浓时遮欲难,但仍表现了一种超脱的理性情态。还有,“秋风扫落叶,斜阳照残花”正是历代文人骚客抒发伤感情怀的传统题材,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后代没有几个不悲秋的,更没有几个是为悲秋而悲秋,而不借景发挥,抒发对人生变幻的感伤痛苦,或凭秋色以寄怨情,或借秋风以兴别恨,欧阳修的秋声赋苍凉萧索,更是集悲秋之大成。但在晏殊这里,我们却看不到哀伤,也看不到喜悦,如清平乐:金风细细,夜夜梧桐坠。绿酒初尝容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飞燕子时节,银屏昨夜微寒。金风梧桐,小窗人醉;微槿花残,

16、斜阳还照;双燕欲归,银屏微寒都是客观写实的秋来景色,都没有牵惹起词人的悲欢愁乐,作者只是纯客观的欣赏秋天的美,细细咀嚼,才能味到词中流露出来的略含清寂的的富贵闲适生活的情趣。这种清寂情感的吐露犹如天上漂泊的白云,正是人性中理性力量的显现。晏词寓情、理于具体之中,寄抽象于形象之内,这便使词肌理丰腴,韵味淳厚。菩萨蛮即是一首情理俱胜而又能突出心理刻画的佳构:“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盏。还似去年时,傍栏三两枝。 人情须耐久,花面常依旧。莫学蜜蜂儿,等闲悠扬飞。”上阙写深秋傍晚,主人公因看到怒放的金菊,忆起去年与情人在一起共赏的情景;下阙借景抒情,说理:人的情感应忠贞如一,象秋菊凌霜傲然挺立,那么,人的容颜就永不衰老,青春之火会永不熄灭。切莫如蜜蜂随意乱飞,朝秦暮楚。此词取譬眼前,表达了一种引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