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抑菌剂的研究进展分析研究论文设计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80036345 上传时间:2021-04-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抑菌剂的研究进展分析研究论文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口腔抑菌剂的研究进展分析研究论文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口腔抑菌剂的研究进展分析研究论文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口腔抑菌剂的研究进展分析研究论文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口腔抑菌剂的研究进展分析研究论文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抑菌剂的研究进展分析研究论文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抑菌剂的研究进展分析研究论文设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摘要IAbstractII1.引言12.口腔抑菌剂的分类12.1天然抑菌剂12.1.1茶多酚22.1.2大黄42.1.3五倍子52.2合成有机抑菌剂62.2.1季铵盐62.2.2氯己定72.3无机抑菌剂82.3.1银系抑菌剂82.3.2纳米抑菌剂93结语10参考文献11致谢141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口腔卫生逐渐步入大众视野。人们对口腔健康要求的提高推动了口腔抑菌剂的发展,现今抑菌剂被添加到牙膏、漱口水中提高抑菌性能,维护口腔健康。文章以此为背景,对口腔抑菌剂的两大类别进行了系统阐述,分别是有机抑菌剂和无机抑菌剂。有机抑菌剂一般包括近几年较为热门的天然提取物和合成型有机抑菌剂两种。无机抑菌剂

2、列举了银系抑菌剂及新兴的纳米抑菌剂。通过对它们各自概况、抑菌作用和抑菌原理的介绍,以期读者对口腔抑菌剂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能够准确把握其对口腔保健起到的积极意义。同时依据口腔抑菌剂的发展趋势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 口腔抑菌剂;天然提取物;抑菌作用;口腔保健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oral hygiene has gradually stepped into the public eye. The improvement of oral health requirements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

3、t of oral bacteriostatic agents. Nowadays, bacteriostatic agents are added to toothpaste and mouthwash to improve bacteriostatic properties and maintain oral health. In this paper, two kinds of oral bacteriostatic agents, organic bacteriostatic agents and inorganic bacteriostatic agents, are systema

4、tically described. Organic bacteriostatic agents generally include two kinds of popular natural extracts and synthetic organic bacteriostatic agents in recent years. Inorganic bacteriostatic agents silver series bacteriostatic agents and emerging nano bacteriostatic agents were listed. Through the i

5、ntroduction of their respective profiles, antibacterial effects and antibacterial principles, the readers can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antibacterial agents, so a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ir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oral health care. At the same time, the future r

6、esearch direction of oral bacteriostatic agents is forecaste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oral bacteriostatic agents.Key words: Oral bacteriostatic agent; Natural extract; Bacteriostatic action; Oral healthIII口腔抑菌剂的研究进展1.引言在全民保健的号召下,口腔健康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大数据表明超过90%的人都曾遭受口腔问题的困扰,龋坏,牙周炎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问题

7、普遍存在。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口腔问题来源于有害细菌的滋生,形成牙菌斑附着在牙齿表面,致使牙齿脱矿危害口腔健康。现在对于维持口腔健康大多是使用抗生素及杀菌剂等,虽然行之有效,但细菌的耐药性以及对患者健康的损害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筛选稳定有效并对身体无毒害的抑菌剂成为必然的选择。2.口腔抑菌剂的分类抑菌剂,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能够干扰细菌生命活动的物质。它与杀菌剂不同,也许不能强效灭菌,但对于抑制菌群大量繁殖维持健康却颇有成效。抑菌剂发展至今大体分为三类:有机抑菌剂,无机抑菌剂和有机无机复合抑菌剂。这三类抑菌剂被大量应用于纺织、净化、食品保鲜等领域,口腔使用的抑菌剂多为有机抑菌剂

8、,一般分为天然药物提取物和合成有机两部分,少部分为无机抑菌剂,多为金属离子。12.1天然抑菌剂天然抑菌剂主要来源于从动植物体内提取的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活性物质。通过查阅文献得知,现今应用广泛的天然抑菌剂大多都来自于中草药。中医文化传承千年早已形成一个体系,加之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所以中药的研究依然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天然抑菌剂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无毒害且安全系数高,抑菌效能好。但其也伴随着耐热性差,不能广谱长效使用的缺点。下面列举几种使用率较高的天然抑菌剂。2.1.1茶多酚我国茶叶历史悠久,种植广泛,其中绿茶因其提神清心,降火明目,延缓衰老的功效获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因此对茶叶中有效物质的提取和应

9、用研究就体现出了极高的价值。茶多酚,别名茶单宁,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的天然物质,属于多羟基酚类混合物,简称为TP,因此极易溶于水、乙醇等极性大的溶剂,溶液状态下为半胶体,固态下为略带苦涩的黄褐色晶体。茶多酚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酚酸类等多种化学物质。2茶叶的保健功能主要来自于茶多酚中占比极高的黄烷醇类(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及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是四种主要的儿茶素。32.1.1.1茶多酚的抑菌作用茶多酚是天然存在的绿色化合物,其抑菌作用一直被广泛研究。陈琛等4在茶多酚抑菌作用的

10、实验中根据薄层平板琼脂糖孔穴扩散法测定的抑菌圈大小证明了茶多酚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圈最大。由此可见茶多酚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广谱高效的抑菌作用,并且革兰氏阳性菌更为敏感。口腔环境就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在天然菌群中占比最多的就是为革兰阳性的链球菌属,其中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是造成龋病的重要原因。以变形链球菌为评价菌,蒋旭东等5用大孔树脂处理藤茶提取物进一步纯化茶多酚,实验表明藤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抑菌能力显著,且最低浓度为3.13g/L。这与杨松等人6用茶多酚漱口液对大鼠进行的对照实验结论相似,皆证明了茶多酚能

11、够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2.1.1.2茶多酚的抑菌机理1.改变菌体的正常形态 细胞膜和细胞壁是细菌的保护屏障,两者时刻维持着细菌的完整形态。细胞膜由磷脂、脂蛋白和脂多糖等构成,具有选择性渗透作用。张璇观察到经茶多酚处理后的腐败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与对照组相比菌体出现明显的扭曲改变,细胞膜处于塌陷状态,细菌完整性丧失。菌体出现如此大的形变损伤,细胞膜丧失屏障作用,物质运输紊乱,胞内物质大量外流最终致死。吴新楷7在研究大肠杆菌作用机理时观察到:茶多酚使大肠杆菌的细胞膜发生去极化,膜内离子外流改变了渗透压,水溶物外渗从而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生命活动。细胞膜上有许多与生命活动相关的酶,可以同茶多酚中含有

12、的大量羟基相结合,从而抑制生命活动的进行。当然茶多酚也可以直接抑制酶活性降低反应速率。李柯欣8采用胰蛋白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和胃蛋白酶进行实验,根据BAPNA法测定酶反应速率。结果表明: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加,酶的反应速率下降,酶活性降低。根据仪淑敏9测定的铜绿假单胞菌和粘质沙雷氏菌经茶多酚处理前后酶活性的显著下降能够看出茶多酚对酶活性的明显抑制作用。2.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与表达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刘唤明等10对溶血弧菌的抑菌机理的研究中,依据蛋白质的谱带亮度深浅得出茶多酚不但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还可以抑制某些蛋白质的表达。Madhan B11在实验中使用圆二色光谱旋

13、光仪监测高浓度儿茶素和EGCG处理后胶原酶二级结构的变化发现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钱丽红等人12观察到:茶多酚抑制两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磷的代谢能力,正常生理活动受阻,蛋白质谱带的明显变浅证实茶多酚对蛋白质表达功能的抑制。3.影响DNA的遗传特性DNA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携带遗传信息。茶多酚对遗传物质的影响约分为三种方式:茶多酚可以直接破坏DNA,李志光等13的研究认为茶多酚可能与试验菌的DNA具有亲和作用,因此影响了遗传活动;通过抑制端粒酶的活性破坏DNA的稳定和复制,黎丹戎等人14对于茶多酚对端粒酶作用的实验表明茶多酚抑制酶活性,干扰细胞的生命反应,细胞的

14、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细胞凋亡;与逆转录酶作用抑制DNA扩增。Ales Tichopad15研究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两种抑菌物质对逆转录反应影响,结果证明茶多酚可通过作用于逆转录酶抑制繁殖。2.1.2大黄大黄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别名将军、金木,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称。中药大黄是药典收录的三个变种,分别是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泻下攻积、凉血解毒、清热泻火等功效。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有三类:一是蒽醌类,分游离型和结合型,包括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酸苷等;二是大黄多糖;三是鞣酸类,分水解型和缩合型两种,包括大黄四聚素、没食子

15、酸等。16随着对大黄研究的不断开展,其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引起大量关注,许多关于大黄抑菌功能的研究也随之展开。2.1.2.1大黄的抑菌作用大黄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多种病原菌。林丽超等17采用水提法和醇提法对大黄,黄芩,薄荷等六种中草药进行提取,研究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两种提取工艺都表明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良好的抑菌能力。这与在盛洁静18等对大黄体外抗菌活性的实验中抑菌圈直径的大小得出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式菌、枯草杆菌都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的结果相符。大黄在抑制口腔致龋菌群的研究方面同样有不小的进展,四联因素学说中仔细阐述了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研究大黄对口腔致龋菌的抑制效果是必然的选择。肖悦19研究发现:随着大黄浓度的增加,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和粘放线菌的产酸减少。这足以证明大黄对这三种致龋菌的产酸有抑制作用。同时变形链球菌产生水不溶性葡聚糖的量与大黄浓度的增加呈负相关。因此推测,大黄能够抑制致龋菌在口腔中的生命活动,大大减少菌斑形成量,有效降低致龋率。现今浅显的药理性质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大黄的研究,对于大黄活性成分的分析和研究也在逐渐走向成熟。例如蒽醌类化合物的广谱抑菌作用,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最为敏感,鞣质对口腔致龋菌也有抑制作用等。2.1.2.2大黄的抑菌机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