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冲刺模拟题(一)(word版 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80029883 上传时间:2021-04-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冲刺模拟题(一)(word版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冲刺模拟题(一)(word版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冲刺模拟题(一)(word版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冲刺模拟题(一)(word版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冲刺模拟题(一)(word版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冲刺模拟题(一)(word版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冲刺模拟题(一)(word版 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期中模拟题(一)一、积累与运用(23分)1古诗文默写。(10分)(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陶渊明桃花源记)(2)佁然不动, , ,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3)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子衿)(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出洞庭湖丰富的蓄积和动荡的声势的诗句是“ ,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诗句是“ , ”。2 依次填入下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 庙堂中、 房宇外, 处处

2、都有灯笼张挂。 仔细推算, 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 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 不仅是用以照明, 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 因“灯” 与“丁” 语音相近, 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_。 不过, 灯笼最让人遐思、 期盼的, 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 至唐开元年间, 为庆国泰民安, 乃扎结花灯, 象征“彩龙兆祥, 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A 以至, 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 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 借以讨个口彩。 今天迎神赛会上, 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 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B 以至, 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 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

3、借以讨个口彩。 今天迎神赛会上, 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 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C 以至, 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 今天迎神赛会上, 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 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D 以至, 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 今天迎神赛会上, 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 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3 某校为了深入开展“热爱家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的主题教育活动, 11 月 15 日初三年级师生走进被誉为“京郊灯笼第一村” 的怀柔区九渡河镇红庙村进行参观实践。 请你根据要求, 完成小题。 (3 分)离开展厅, 我们走进灯笼制作厂房

4、, 恰好遇到了灯笼村的领头人红庙村村委书记, 于是采访了他。 “自从村里的灯笼挂上了 2010 年央视春晚的舞台, 更多的人记住了这个小山村。红庙灯笼的销路越来越广, 不但在国内的各大城市能见到红庙灯笼, ” 村委书记自豪地说,“甚至在美国、 日本、 新加坡等国家, 也能见到我们红庙灯笼的身影。 我们红庙村的灯笼产业正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听了村委书记的介绍, 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气氛的熏陶与浸染, 书法老师也是激情满怀, 大笔一挥, 为红庙灯笼厂送上了一副对联。(1) 请你为老师的上联挑选出合适的下联( ) (1 分)上联: 小村扬名千门富 下联:

5、A 勤劳致富奔小康 B 伟业腾飞更辉煌 C 红灯装点万家春 D 有志农民显神通(2) 根据文段中的画线句子, 阅读后面的内容, 据此补上记者采访时提出的问题:4、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7分)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 我都理会得; 我很同情, 我愿意尽量安慰你、 鼓励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 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 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 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 做将来的借鉴, 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 正视错误, 用理智分析, 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 越来越坚

6、强的。这段文字出自 , 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给予儿子悉心的关怀与指导, 他建议儿子面对痛苦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7 分)_二、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后面题目。 (42 分)灯 笼(朱成玉)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 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 许多人为父亲遗憾, 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 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 当玩了, 闲着也是闲着。逢年过节, 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 自然不会白求, 家境殷实些的, 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 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 也有新衣服穿, 放的鞭炮也多, 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 家境贫寒的穷人, 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 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

7、, 也要做个大红灯笼, 图个喜气。 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 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 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 害得自己整个腊月 都闲不下来, 忙得昏天黑地。 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 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 一边很满足地笑, 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 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 故有富贵驱邪之说。 竹子四季常青, 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 依我们这里的民俗, 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 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 还有的人说, 点上灯笼, 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 没病没灾。 各种各样的说法, 不一而足, 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

8、需经过片竹、 削竹、 编织、 定型、 上纸、 写字、 上油等繁琐的过程, 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 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 灯笼才有了灵魂。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 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 挥之不去。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 他虔诚地认为, 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 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 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 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 恰到好处地排好队, 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 那些灯笼做好后, 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 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一年除夕, 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 他挠着头, 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 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

9、没赶上定做灯笼。 只想来碰碰运气, 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 “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 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 拴柱充满期待地说, 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 堂堂一个五尺汉子, 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 但听到拴柱这样说, 便斩钉截铁地说道: “有, 正好多一个。 ”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 “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 希望它能灵验, 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 ” 拴柱一个劲地道谢。 父亲还撵出家门, 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 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 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 父亲却说, 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

10、真, 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那年除夕夜, 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 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 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 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 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 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 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 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 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 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 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 满脸荡漾着笑意: “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现在我才懂得, 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 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 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 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 一生都不会熄灭。5 文章围绕父

11、亲与灯笼, 描写了哪几个片段? 请简要概括。 (3 分)_6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段的作用。 (4 分)_7 体会文中的描写语句, 回答问题。 (4 分)第段: 微醉的父亲, 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 满脸荡漾着笑意: “总算没有瞎了这身 手艺! ” 从描写的方法上看是运用 描写和 描写 , 表现了父亲 。 (4 分)8 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 请简要分析“灯笼” 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4 分)_9 文章第段写道: “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 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结尾又说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

12、的心里, 一生都不会熄灭。” 这些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3 分)_(二)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10 分)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 春节的饺子、 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 中秋节的月 饼, 几乎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 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由得让人认为, 中国的节日就是舌尖上的节日。 而事实上, 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 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 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 的推崇; 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 的推崇。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 的推崇。 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 吃是天大的事情。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 。 大学 中写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