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12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80006065 上传时间:2021-04-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1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1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1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12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12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1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12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必修一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2.生命系统的由小到大排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4.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例:组成

2、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8.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9.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10.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1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1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

3、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13.生物的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14.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1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1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17.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

4、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18.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这种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19.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20.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1.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统称为活化能。22.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

5、能的作用更显著,因此催化效率更高。2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24.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25.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26.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27.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28.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29.叶绿体中的囊状结构称为类囊体。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

6、在类囊体的薄膜上。30.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面积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传递、转化(少数叶绿素a)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3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32.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一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33.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34.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大小还受细胞核的控制范围限制。通过模拟探究实验看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

7、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35.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过程。36.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37.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38.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39.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40.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41.细胞的衰老是指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

8、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42.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多种酶的活性降低;色素积累;呼吸速率减缓;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必修二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

9、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6.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

10、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8.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11、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10.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11.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13.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

12、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14.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5.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16.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7.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

13、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18.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19.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20.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21.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2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3.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4.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

14、、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25.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26.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27.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8.DNA分子

15、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29.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30.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1.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32.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33.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34.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35.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

16、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36.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注意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基因突变重在产生了新基因,基因重组是兄弟姐妹有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染色体变异是唯一可以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到的变异。37.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38.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例:雄蜂)。39.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