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武昌发展成果集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998381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武昌发展成果集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十一五”武昌发展成果集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十一五”武昌发展成果集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十一五”武昌发展成果集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十一五”武昌发展成果集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一五”武昌发展成果集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武昌发展成果集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生新干线“十一五”武昌发展成果集锦编者按欢迎您搭乘 2010-2011 号“民生新干线”!这条新干线从“十一五”驶向“十二五”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您展示2010 年-2011 年期间武昌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与变化。我们将从中看到一个经济快速腾飞、环境和谐友好、自然生态文明的新武昌,每一个武昌市民都会因自己曾经参与武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而为之深深自豪。五年来,武昌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 “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 “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 “湖北省文明城区” 、 “湖北省最具投资价值区域”等称号,2

2、006-2009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绩效管理先进单位。“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对于人民的生计,武昌区人民政府时刻将之铭记心头,它如一面高悬明镜,监督政府的执政能力、映照官员的为官之道,它是社会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的动力与源泉,也是这条“民生新干线”所要传递给您的信心与力量!请您跟随我们美丽的导游楚天舒,一起踏上这条“民生新干线” ,发现武昌、了解武昌,让您融入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同时,为了武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期待每一位市民的热情参与,为创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新武昌而群策群力!有了您的参与,相信这条“民生新干线”速度会越来越快、能效越来越高!说明:虚拟一个可爱而具亲和力的卡通人物作

3、为“讲解员” ,她的名字叫“楚天舒” 。 每个单元除了正常配图,还应配楚天舒的卡通头像。数字武昌数字对于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最为直观的手段,请跟我一起来分享 2010 年期间武昌的各项经济指标吧! 地区生产总值由 2005 年的 200.37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470 亿元,年均增长 14.6 % 区级财政收入由 2005 年的 7.5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21.8 亿元,年均增长23.79%,收入规模连续 5 年保持全市中心城区第 1 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05 年的 10787 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21000 元,年均增长 14.25% “十一五”期

4、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955.26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3.8 倍;利用内外资 460.1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3.6 倍作为一名武昌市民,这些数字是不是让你觉得很自豪?要知道,这些数字里面也有你的一份贡献呢!活力武昌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为支撑的“1+4”产业格局,组成了这条“民生新干线”的动力系统。正是有了这套方向明确、动能强劲的动力系统,才能使武昌的经济不断提速,充满活力!“十一五”期间,武昌规划实施了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建设,累计投资达到 300 亿元以上。公司总部区新建成和开工建设商务楼宇 56 栋、260 余

5、万平方米,启动建设规划面积 1.7 平方公里的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楚河、汉街及沙湖大道全面开工建设。滨江商务区完成土地整理1500 亩,万达广场建设快速推进;以中国第二高楼、606 米“武汉绿地中心”为标志性建筑的全市最大现代服务业综合体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启动建设。2010 年,武昌区共组织推进 122 个投资额在千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10 亿元,规模在全省区县中排第一位。创新武昌创新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泉,也是这条“民生新干线”能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异军突起的动力之源。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武昌中部设计之都”品牌效应也逐步放大。2010

6、 年武昌区加快推进武汉中部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技园、719 所海王科技园、楚天 181 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推进白沙洲都市工业园资源整合,提升户部巷、昙华林、解放路、胭脂山衣坊等特色街区的发展水平。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思路,使得武昌的经济充满活力、文化充满魅力,也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参与新武昌的发展与建设。未来的武昌,将依托三大功能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创新引领城市未来,打造最具活力的创新之都。文化武昌武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所以“文化武昌”是这条民生新干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你畅游这座城市,你会被它深深感染: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黄鹤楼”蜚声天下, “敢为天下

7、先”的首义文化直到今天仍在激励着子孙后代, “武字头”企业已经成为中国重工业文明的一种独特现象,不胜枚举的全国知名高等学府则为打造文化武昌提供了坚强后盾。“十一五”期间,武昌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新建文体小广场 12 处,音乐作品月照黄鹤楼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最高奖“群星奖” , 黄鹤楼传说 、马应龙制药传统等 16 个项目入选国家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昌古城内实施了蛇山南坡拆建还绿工程和昙华林历史街区、都府堤红色景区、户部巷风情街区、解放路、粮道街等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了辛亥革命博物馆、首义地下空间、楚望台遗址公园等建设,改扩建了首义广场。2011 年将以辛亥革命 100 周年为契机,完

8、善黄鹤楼、长春观等景区配套设施,做好首义文化区申报国家 AAAA 级景区工作,设计和推出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宣传手册和纪念品,扩大武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重点加强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力争楚河、汉街等项目在辛亥革命 100 周年纪念活动举办之前竣工。一个城市因其独特的个性与文化内涵而让人流连忘返,今日的武昌,在继承昔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化之都已赫然成形。文明武昌我们天生趋向真实善良与美好的事物,所以我们期待生活在文明的国家、文明的城市,它会让我们产生归属感。高效能的执政官员、高素质的市民、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也是保证我们这条“民生新干

9、线”能够平稳快速安全运转的前提。 “十一五”期间,武昌将建设文明城市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特色示范创建活动,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建立“大城管”工作体制,完成 24 条街巷道路整治和 70 条社区道路维修改造,拆除各类违法建设 453 处、6.9 万平方米。并实施“街巷整洁工程” ,新建垃圾中转站 7 座,增加垃圾运输车辆 229 台,维修改造公厕 102 座。创造绿色出行条件,建成免费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 168 个,提供自行车 4500 辆。这一系列的举措,影响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城市变整洁了、变美了,再也没人忍心去破坏这美好的环境,而会用行动去维护这份文明

10、的来之不易。生态武昌当你透过“民生新干线”两旁的窗户向外看去,你会看到一个绿树成荫、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的美丽生态之城。一过长江大桥,你便会被连绵不断的城市绿化景观所包围,首义广场、长春观、洪山公园、东湖风景区一直到光谷,绿色都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生动的色彩,各色植物是这座城市最受欢迎的宠儿,空气如此清新,环境如此优美,这都是“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绿化、改造湖泊生态的成果。通过实施大绿化、植大树计划,加快沙湖公园建设,提升洪山公园、四美塘公园、武昌火车站西广场和雅安街、福安街绿化水平,完成 11 条新建道路绿化,新建 10 处街区绿地和街头游园、园林小景;完成蛇山南坡拆建还绿工程,建设洪山、凤凰山绿化

11、视廊。湖泊保护与治理也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点工作,完成紫阳湖、都司湖等 4 个湖泊的水生态修复,建成内沙湖公园,累计植树 27.57 万棵,新增绿地面积 64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38.28%。晒湖整治则列入了 2011 年的工作计划。如今,山更绿了,水更蓝了,树更多了,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了,住在武昌,已经成为一种养身养心的享受。便捷武昌要让这条“民生新干线”驶得又好又快,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是关键。 “要想富,先修路” ,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 ,所以“十一五”期间,武昌区政府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路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建

12、设步伐加快。武珞六巷、福星路、天源路等 6 条道路建设完成,户部巷三期、解放路三期、长春观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工,三角路村、余家头村、团结村、余家湖村综合改造全面启动,胭脂路、幸福里、保安街一期危改项目完工。加快城市交通路网建设速度,完成武昌火车站改造、武汉长江隧道、岳家嘴立交等重点交通建设工程 8 项,续建新建公正路、秦园路、江盛路等主、次干道及微循环支路 30 条,建成付家坡、中南路等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 12 座。武汉大道、东沙连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长江大桥等市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11 年,武昌区政府将全力服务市级重点交通建设工程,确保武汉大道、白沙洲大道高架、沙湖大桥、二七长江大

13、桥、鹦鹉洲长江大桥、东湖隧道、地铁二号线和四号线一期等项目顺利推进。等到这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全部建设完毕,一个快捷、便利、高效的新武昌将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条“民生新干线”也将越驰越快、加速腾飞!和谐武昌中国是礼仪之邦,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传承,提炼融合成为一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城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我们这条“民生新干线”赖以快速平稳运行的重要方向和保障。“十一五”期间,武昌区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累计新增就业 9.7 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1.7 亿元,扶持创业 5417 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险”扩面 80 余万人次,养老金水平由 2005 年的人均

14、 516 元提高到2010 年的 1318 元。完成社保扩面 12.1 万人次,居民医保参保登记 14.37 万人,发放低保金 5300 万元,为困难群众提供各类专项救助 1300 万元;投入 1 亿多元资金,解决了 9000 多名区属困难企业职工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成 18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累计减免居民群众医疗费用 3040 万元。义务教育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 115 所优化整合为 73 所,24 所初中学校完成标准化建设,全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同时,着力加强社会救助,创新实施“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计划” ,每年投入

15、8000 万元以上资金,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临时救助以及助残帮困和安老扶幼等。探索实施居家养老、社区托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新增养老床位 2000 张。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建成区残疾人活动中心和 121 个残疾人康复站。加强困难群众住房保障,累计筹集经济适用房 9221 套、廉租房 2726 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府工作在这样的指导原则下,如今的武昌已经变成一个宜居住、宜生活、宜工作、宜游玩的“和谐武昌” ,这也是我们这条“民生新干线”行驶的最终方向!作者:万丽娟2011 年 9 月 15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