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79921294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 摘要:新城市社会学是都市研究的替代范式, 其间展现的空间转向是新城市社会学有别于“旧”的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纬度。本论文旨在透过“空间转向”这一特定的层面把握新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脉络。关键词:空间转向; 新城市社会学;Abstract:New urban sociology is an alternative paradigm in urban studies; spatial turn could be a key dimension which distinguishes it from old urban sociology. This article makes

2、 efforts to explore the key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contexts of new urban sociology.Keyword:spatial turn; new urban sociology;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主题。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以不同的方式对都市现象进行了阐释, 齐美尔这位郁郁寡欢的社会学先驱更是为城市社会学奠定了若干理论基础。城市社会学成为显学则归功于盛极一时的芝加哥学派, 帕克等人为城市社会学确立了学科声誉, 一时间人类生态学几乎成为城市社会学的代名词。然而, 人类生态学的理论架构过于单薄并且很长时

3、间以来进展几近停滞, 这一点一直为后世的社会学家所诟病。著名的新城市社会学的领军人物卡斯泰尔 (Castells) 在1968年发表其第一篇论文“存在城市社会学吗?”, 三十二年后, 他的回答是:“是的, 过去有;没有, 目前没有;如果运气好, 二十一世纪它将以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主题重新呈现。”0而笔者认为晚近时期新城市社会学的兴起为都市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降, 哈维、卡斯泰尔等人将马克思主义重新引入城市社会学并形成“新城市社会学”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国内学者夏建中和蔡禾已经不同的侧面介绍了新城市社会学理论, 夏建中注重对三个代表人物卡斯泰尔、哈维和帕尔的思想介绍、

4、蔡禾则从一般意义上比较新城市社会学和人类生态学这两种不同的都市研究范式。2,3然而, 他们没有深入考察新城市社会学理论中凸现的空间之纬, 这是更为广泛的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4本文试图从空间这一特定理论纬度出发讨论新城市社会学“何以为新”。一、新城市社会学的兴起与空间滥觞之脉络裘金 (Zukin) 也许是第一个使用“新城市社会学”一词的人, 0沃顿几乎在同一时期采用这一表达以区分197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在反思“旧” (或传统) 的城市社会学的基础之上而提出的所谓的“新”的城市社会学。这实际上折射出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进展过于苍白, 只需用“新”和“旧”就足以区分100多年来的学术努力。

5、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人们怀疑城市社会学是否存在?1970年代以降, 欧洲和北美的社会学家开始系统地将马克思主义引入城市研究, 汇流成新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架构。1977年开始出版的国际都市与区域研究期刊更是为新城市社会学奠定了制度化基础, 该期刊深受新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卡斯泰尔和法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戈特德纳 (Gottdiener) 的新城市社会学一书更是从一般意义阐述了新城市社会学的基本观点。那么, 具体而言, 新城市社会学新在何处呢?所谓“新”, 沃顿有如下看法:即需要重新定义和解释城市主义本身, 而非想当然地加以接受之;关注生产、交换、消费与权力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仔细研究城市主义

6、的结构基础, 即其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阶级冲突与利益之争成为关注点;反思城市社会学理论的价值假设与规范前提。0新城市社会学的另一代表人物戈特德纳认为, 新城市社会学相对于“旧”的城市社会学有如下特征:转向资本主义和大都会的全球视角;将空间、阶级、性别与种族歧视等元素包含在都市发展研究之中;尽可能整合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关注房地产发展和政府干预的推力;城市和郊区发展的多中心区域视角。7从这两位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 新城市社会学并非一个具有高度统整性的理论框架, 而是由明显有别于芝加哥学派的关于都市的论述聚合而成。如果仔细阅读新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作, 我们会发现其中凸现出一个核心概念空间, 这一

7、概念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述为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之所以称之为转向, 是因为在“旧”的城市社会学中, 关于空间的论述相当薄弱, 尤其没有从空间、资本和阶级的互动过程去理解都市经验, 这恰恰是新城市社会学范式有别于人类生态学范式的核心所在。卡斯泰尔、哈维和戈特德纳的论述充分展现了新城市社会学的这一转向。然而, 这一转向并非无本之木, 经典社会学在空间议题上的若干论断构成新城市社会学空间转向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有强烈的地理和空间直觉, 敏锐地注意到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时间对空间的消解, 而空间的形态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大转型, 这在共产党宣言里体现得最为充分。然而, 空间主要被看作诸

8、如生产处所、市场区域之类的自然语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城镇与乡村的对立内在地表达了对空间的某种程度的强调, 并指出客观的表象外衣下隐藏着各种基本社会关系之内核, 这实际直指空间的社会性, 而这正是1970年以后新城市社会学空间理论之要义。8但正如哈维所评述的:“他 (马克思) 未能在自己的思想里建立起一种具有系统性和明显地具有地理和空间的观点, 这从而破坏了他的政治视野和理论。”0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提出时间和空间是社会构造物, 空间具有社会性, 特定社会的人都以同样的方式去体验空间, 社会组织则成为空间组织的模型和翻版, 因此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10齐美尔是经典社会理论家中对

9、空间最有洞察力的一位, 其论文空间的社会学可谓社会学视野下最早专门探讨空间议题的文献。在这一重要文献中, 他指出空间具有五种基本属性:空间的排他性、空间的分割性、社会互动的空间局部化、邻近/距离、空间的变动性。0他进一步洞察到空间在货币经济下的转型:货币经济的发展导致空间失去重要性, 社会组织和社会交往开始脱离空间。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交往过程中, 空间被赋予了意义从空洞的变为有意义的。12齐美尔的论述高度抽象, 缺乏具体的历史分析, 然而齐美尔关于都市生活的论断成为芝加哥学派的理论源泉。帕克、伯吉斯等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同心圆之类的空间解释框架, 但他们从技术决定论和均衡

10、适应的角度来考察, 对空间模式背后的社会动力缺乏深入探究, 更多的是进行生态的类比和经验的描述。吉登斯批评帕克“采取一种形式主义的空间观念, 并偏重某种客观主义的立场。”13(P516)描述性论述虽然生动有趣, 但无法从更高的理论层次去解读都市空间背后的社会关系模式。在沃斯、雷斯菲尔德基于城市和乡村的区分的论述之后, 城市社会学在思想上陷入贫困, 发展不出富有创见的作品。14新城市社会学正是在传统都市研究范式停滞和衰微的背景下兴起的, 它不仅关注空间过程的后果, 更试图把握空间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机制, 这其后就是阶级和资本这两个重要概念。正如梅西所言:“城市是空间现象乍一看, 这似乎让人困

11、扰。城市毫无疑问是空间的:它们是空间, 且位于空间之中然而, 我们意在不在此。因为在社会科学之中, 一个事件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 即空间是如何被概念化的。空间我们在里面生活, 世界在里面被形构越来越被理解为社会产物, 这些产物是由存在于人、机构和制度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15这段话点明了新城市社会学空间转向之实质。二、空间纬度的诸种阐释:列菲弗尔、卡斯泰尔、哈维和戈特德纳要了解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 列菲弗尔 (lefebvre) 是一位不可逾越的社会理论家, 他致力于返回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以重新阐释了城市空间的再生产机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解读为新城市社会学的勃兴提供了智识渊源。

12、在列菲弗尔的影响之下, 卡斯泰尔、哈维、戈特德纳都从不同的路径进入到空间转向这一新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演进脉络之中。列菲弗尔的首要贡献在于从一般意义上确立了社会与空间的辩证关系:空间并非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容器”或平台, 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空间体现各种社会关系, 但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些关系。一言以蔽之, 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辩证交织、相互依存。他尝试从空间的纬度去理解社会变迁并主张人类社会正是经由不同空间类型的转换而实现社会演变:即从差异空间到抽象空间的转型。绝对空间是由位居某些基地的自然片断所构成, 这些基地是因其固有特质而被选取, 它是血缘、土地和语言纽带的产物, 它相

13、对应的是前资本主义社会。抽象空间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空间成为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无限扩张, 它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列氏认为, 正是空间的扩张挽救了资本主义体制, 因为它并未如马克思所说走到穷途末路, 相反资本主义经由占有空间并将空间整合进资本主义的逻辑结构而得以维持与延续。由此可见, 占有并再生产空间是资本主义成功的主要手段之一, 空间的再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资本主义不少的内部矛盾, 空间不再是一个消极无为的地理环境, 而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工具。16列菲弗尔更是注意到都市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 城市这样的人造环境就是社会关系的粗暴浓缩, 而城市规划师更是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和

14、设置以便为特定阶级效劳, 从而卓有成效地捍卫了资本主义。列氏从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出发将城市空间这一“问题框架”上升到中心位置, 由此, 都市化转译为现代性的空间化隐喻。17这一阐述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都市研究和空间思考, 新城市社会学的理论阐述无时无刻不显示其“幽灵”。曼努尔卡斯泰尔在其新城市社会学奠基之作城市问题中质疑沃思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论述并追随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视角对都市问题进行在某些层面有别于列菲弗尔的概念化以回应人类生态学视角之不足, 而空间正是他切入这一主题的核心概念。18卡斯泰尔认为空间只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物质纬度且与其它的物质纬度发生关系, 进入这一关系的人赋予

15、空间以形式、意义和功能。由此, 他认为城市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对象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空间单位与社会单位的一致性。在他看来, 都市空间内在于经济活动的四个层面:生产、交换、消费和管理, 并且体现在工业区位、住房、交通设施和都市治理这四个不同的纬度。其后续的著作中, 他提出流动空间这一概念以阐述后现代时期信息技术的扩展对社会空间的影响, 原有的城市空间与新的流动空间开始断裂, 整个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 场所空间的重要性式微, 与之相对应的是流动空间的意义日趋凸现。19这一理论视点无疑深具洞察力, 它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当代都市在空间层面正在经历的若干变化。哈维在一系列的著作中致力于将空间这一以前被忽视的主题凸现为都市研究的焦点。他认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一定要创造一种符合再生产机制的物质环境, 即空间。空间是社会权力的源泉, 掌握了资本循环的各个要素和阶段的空间动态正是资本继续积累的关键所在。资本家规制城市空间以追求金钱, 进而, 空间秩序方面的改变会通过货币收益而重新分配社会权力。所以, 空间的组织和运作的功效对所有资本家而言都是重要的, 经由这一运作, 资本家获得附加优势。实际上, 在任何社会形态里, 空间的实践充满了微妙性和复杂性, 要改变社会的任何规划就必须把握空间概念和实践之改变这一复杂问题。这一议题在都市展现得更为充分, 由此都市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