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武术的艺术化演进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79921293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武术的艺术化演进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中国武术的艺术化演进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中国武术的艺术化演进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中国武术的艺术化演进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中国武术的艺术化演进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武术的艺术化演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武术的艺术化演进(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中国武术的艺术化演进 摘要:中国武术自古就是沿着“武”与“舞”的两种轨迹演进, 而“舞”则赋予了中国武术的艺术性。中国武术在其演进中, 经历了一个不断艺术化的发展历程:从原始武舞到竞技套路的身体诉求;从追寻成人童话的中国武术文学艺术武侠小说到多媒介语境下东方传统文化消费的武侠影视;最后到功夫舞台剧文化艺术的创新还是中国武术艺术化的文化自戕。关键词:中国武术; 艺术; 发展;Abstract:Chinese Martial evolved with two tracks from ancient times, which called“Wu”and“Dance”, however, the

2、“Dance”was endowed with ar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artial.Chinese Martial has undergone a continual development progress in art field in its evolution about“Dance”。Firstly, resorting to body from original Martial dance to competitive routines.Besides, to pursue Martial novels in adults fairy sto

3、ries, particular to Chinese Martial art of literature.Whats more, showing eastern traditional consumption culture by films and televisions are composed of numerous swordsman in the languages situation full of Multiintermediary.Last but not the least, either the innovation of culture and art or the u

4、nique stages making Chinese Martial arts characteristic move towards to commit suicide.Keyword:Chinese martial arts; artistry; development;从中国武术的历史演进中不难发现, 武术在不同时期伴随着“武”与“舞”的发展轨迹, 此消彼长, “武”彰显武术技击的发展基础, “舞”展现武术的艺术化起源。中国武术在其艺术化演进中, 由于不同时期武术在功能变化方面及不同群体对武术的艺术演艺上的追求, 使得中国武术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波澜壮阔的艺术化特征。也许正是由于武术历史

5、演进中赋予其上的愈来愈多来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彰显出其不断的趋向多元的艺术化倾向, 本文在此重点探讨武术的艺术化发展的趋向。1 从原始武舞到竞技套路:中国武术艺术化身体诉求已故着名体育学者胡小明教授研究指出“体育和艺术在原始萌芽状态时就结下不解之缘, 它们形影不离自游戏的冲动, 混沌于巫术的笼罩下, 随着文明的进步逐步从生活、劳动、宗教、军事活动中分离出来, 成为专门的文化形式”1, 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文化, 尤其是武术套路与艺术的关系也概莫不如此。原始图腾崇拜武舞是最早可以追溯的中国武术艺术萌芽。自先秦传说中的尧舜禹即不乏有关原始武舞的记载, 禹为了从心理上征服南方苗族休教三年而演练的手持盾

6、与斧而作的“干戚舞”, 周代演变为“大武舞”及“象舞”, 其后又在秦汉三国演变为集杂技、幻术、戏剧一体的“百戏”。史记李斯列传中有:“ (秦) 二世在甘泉, 方作角抵、优俳之观”2。发展至汉代时期, 角抵除了“两两相当的个体竞技”外, 更多的是指发展为一种集各种舞蹈、杂技、幻术等规模宏大的综合性艺术表演角抵戏, 即“百戏”。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武术的艺术化演练不仅有个人的徒手拳术“力士舞”, 器械的还有剑舞、矛舞。历史上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 同时也是一个不同民族武艺频繁交流的时期, 尚武的少数民族先后在周边建立政权, 享乐苟安的汉族政权使得武术不断向娱乐化艺术发展。魏书奚康

7、生传在宴席酒酣时所作的“力士舞”, “举手踏足, 瞋目颌首, 为杀搏之势”3, 隋唐五代时期, 中国武术出现了的剑器舞及武戏, 其中杜甫所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即为描写这一时期唐代“剑器舞”的代表作品。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市民阶层的繁荣, 勾栏瓦舍中出现了武术艺术化的“套子”以及职业相扑手表演。宋代由于城市的繁荣, 商业区中出现了以前所没有的固定游艺场所“勾栏瓦舍”, 其中有表演的“作场相扑”“使棒作场”的艺人, 宋代笔记小说中有“或执七宝剑, 或执押衣刀, 或执弓箭, 或执金垒, 或背弓箭, 内等子将拳捋袖高声;殿司诸军教于白洋湖中, 各呈武艺, 如在平地。御前军头司内等子,

8、每晚演手相扑, 今有刀剑棒手数对打煞”4。在勾栏瓦舍中表演所谓“打套子”, 是“先以女颭数对打套子, 令人观睹, 然后以膂力者争交”5。宋代这种“打套子”即是武术套路的滥觞, 根据文献描述可知, 以两女对打的形式, 是用以吸引观者, 足见这种武术表演形式具有的较强表演性及艺术魅力, 否则怎么可以吸引大量观睹者呢!元代是蒙古族统治其他各族人民, 实行残暴的民族压迫、禁武、禁止私藏兵器时期, 武术不得不隐藏在元代杂剧等其他艺术形式中。元杂剧中融入了许多武术内容, 尤其是武术器械在元代禁武森严的环境下找到了一片“世外之地”, 诸如刀、斧、槊、鞭、剑、枪、棍等各色各样器械, 在元杂剧中居然合法地保存下

9、来6。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的成熟繁荣期, 这一时期中国武术艺术化的趋向表现为武术套路的成熟, 尤其是武术与其他戏剧艺术形式, 如粤剧、京剧、川剧等融合。面对外敌入侵、民族存亡时刻等特殊历史时期, 武术回归其技击本质, 故而民国时期, 武术背负救国图存的历史重任, 回归武术杀敌致胜的本源, 艺术化倾向减弱。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武术艺术化发展至极致, 表现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追求“高、难、美、新”, 并在发展中还不断附加服饰、音乐等现代艺术化元素。新中国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受“唯技击论”等思想影响, 中国武术仅支持套路运动的发展。五十年代以后,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不断修订, 引领着竞技武术趋向西

10、方现代体育运动竞技模式, 主要是借鉴现代西方艺术体操等评分项目规则, 由于规则是有力的评判杠杆, 竞技武术套路向动作要求高、轻、飘, 服装追求鲜艳靓丽的方向发展, 2004年后新规则中加入了武术套路 (长拳、太极拳) 演练必须配音乐的规定, 这进一步使得武术套路走向更“美”的艺术化境界。有研究者据此指出“竞技武术的艺术化是适应时代潮流的新举措, 是开辟武术发展的新篇章, 是满足异质文化审美文化的明智选择, 是合乎人类审美规律的大同趋向”7。因为“艺术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 不必考虑其实用价值, 这就使得人们在创造艺术品时拥有了充分的自由, 创造出具有高度审美品质的艺术品来”1。2

11、武侠小说:追寻成人童话的中国武术文学艺术化从中国武术总体上的演进看, 其属于俗文化阶层, 中国武术长期在民间群体中沿袭传承, 故而与俗文化相关的文化与中国武术有着不解姻缘。同样属于俗文化阶层的中国文学艺术形式与武术着天然地联系, 唐代的武侠传奇、宋代的话本, 直至清代的侠义小说, 近代以来武侠小说, 都成为“成人童话”而备受各阶层、不同群体的喜爱, 尤其是随着影视传媒的发展, 大批武侠小说拍摄制作成影视剧, 更是扩大了中国武术在世界的传播, 对近代中国武术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所记的庄子说剑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有关侠的记载。文中所描述的即是身穿短衣、头发蓬乱、性情刚烈的剑客。史学

12、巨匠司马迁专门在其鸿篇巨着史记中首次为侠作传, 称侠为“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诺必诚, 不爱其躯, 赴士之厄困”2, 其后汉书亦有对侠记载, 然而汉代以后正史中罕见再为侠列传, 显示出自汉代以后史家对侠的成见, 显示出侠在汉代以后其社会地位的逐渐没落。文献所记载的侠为后世武侠小说提供了侠的行为模式, 侠的爽朗、放达、忠信为武侠小说中始终贯穿其中的主题, 侠义精神“千载之下, 几乎不待理智的消解和知性的过滤, 便能激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8。沿着先秦游侠故事、唐宋豪侠小说、宋代“朴刀杆棒”话本, 再到清代大量出现的侠义公案小说, 20世纪涌现的武侠小说, 古往今来侠客多以武行侠, 所谓“无武

13、不成侠”。游侠多为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下层群体, 无疑促进了中国武术在底层群体中的传播。我国哲学家张岱年曾就指出:“武术受儒家、道家还有墨家的影响, 墨家后来断绝了, 可是它的许多思想后来被武术家所继承, 就是那个侠啊!那个侠客都是武术家, 讲狭义道德。”9因此, 文献中记载的游侠故事无论对后世的侠义公案小说还是对中国武术的交流传播都具有重要的媒介作用, 中国侠义精神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中形成的传统武德的最高境界。未习武先立德, 至今在中国传统武术中仍然是重要的内容。20世纪20-40年代, 中国香港、台湾及内地的武侠小说呈现出一个产出高峰, 大有百花齐放之态, 作者的阵容及作品的数量,

14、都达到了近代武侠小说的一个繁荣时期。以武侠小说写作闻名的多达几十人, 出版作品有两百多部, 还形成了各自特色的风格及流派, 时负盛名的“南向北赵”, 即指向恺然、赵焕亭。向恺然 (笔名平江不肖生) 的代表作品有江湖奇侠传, 后来被改编拍摄成火烧红莲寺, 为连续十八集的武侠电影, 电影播放时可谓“万人空巷”, 影响深远, 其中所描写的一些南派武术借此得以广泛传播;赵涣亭的代表作为奇侠精忠传, 与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并称。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被称为“旧派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批港台武侠小说, 对推动中国武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出现了“武侠小说热”, 出现了如金庸、古龙、

15、梁羽生等知名武侠小说家, 作品陆续被拍摄成电视剧、电影, 在海内外具有很广的影响力, 对中国武术的国内外传播有积极的作用。3 武侠影视:多媒介语境中国武术艺术化的东方传统文化消费武侠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符号, 现代媒介通过镜头化的语言和戏剧化的故事情节, 以电影、电视这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当代艺术形式, 成就了电影艺术的功夫片, 展现的是中国拥有的源远流长的武术历史文化, 诠释的是中国武侠文化精髓与内涵。电影作为现代艺术媒介形式, 凭借着当代先进的电子数字技术、多媒体、动漫等高新科技的植入, 使得武侠电影呈现出绚丽夺目的风采, 在当今人们的东方文化消费中展现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中国电影“从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简陋的露天摄影棚内开始了它的历史前行。”10中国武侠电影最初就是从京剧武打场面开始的, 有“舞刀”等京剧武打动作, 如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国第一部电影于1919-1920年拍摄了车中盗, 被誉为“中国早期武侠电影的原始作品之一”10, 其中就有武打场景。友谊影片公司1927年拍摄的儿女英雄成为标志中国武侠电影正式诞生的作品。中国电影在20世纪20-30年代相继上映了一大批武侠作品, 如火烧红莲寺山东响马盗国宝等, 显示着中国武侠电影开始走向定型及标准化。20世纪40-50年代, 香港中国武侠 (打) 电影开始兴起, 香港的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