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英语请求言语的特征及其差异(本科)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79919953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与英语请求言语的特征及其差异(本科)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与英语请求言语的特征及其差异(本科)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与英语请求言语的特征及其差异(本科)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与英语请求言语的特征及其差异(本科)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与英语请求言语的特征及其差异(本科)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与英语请求言语的特征及其差异(本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与英语请求言语的特征及其差异(本科)(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汉语与英语请求言语的特征及其差异(本科) 题目:汉语与英语请求言语的特征及其差异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引言一、请求言语行为研究综述二、英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特征(一)直接请求策略(二)规约性间接策略(三)非规约性间接策略三、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特征(一) 直接请求策略(二)规约性间接策略(三)非规约性间接策略四、汉语请求言语与英语的差异五、造成中英请求言语差别的文化原因结 语致谢语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请求”言语行为是言 语行为经常涉及的论题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交际失败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请求言语的策略进行分析和对比,并

2、通过对中西两种文化的比较,揭示两种不同的语言的请求策略背后的不同文化内涵。通过文章的分析与阐述,以期不仅使处在两种文化下的人们了解对方的文化,同时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有所帮助。关键词 请求策略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引言请求语言行为的基本结构具有普遍特征,但由于社会、文化以及其所形成的价值观的不同,中英两语请求言语行为在直接和间接方式上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的交际风格。是不是在西方直接、东方内敛的思维定式下,英语中的请求方式一定直截了当,而汉语中的请求方式则一定委婉迂回?这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同时,没有掌握好英汉两种语言请求言语的差异,以及对不同文化和知识背景的必要了解,通常是造成交际失

3、败的重要原因,这就有必要对言语方式的差别以及其不同的潜在文化准则进行探究,通过我们的研究得出结论,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效用。一、请求言语行为研究综述请求言语,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一方提出要求,希望另一方的做为或是不做为达到自己的期望,而另一方有权利拒绝或服从时所说的话语。言语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们称为起始行为语(alerters) :其功能是吸引受话人注意,如我们在对受话人发话时对其的称呼,或是对陌生提问时先说的“你好”,英文中的“hello”或“excuse me”都是起始行为语中的一部分。第二部分为辅助行为语(supportive moves) :其功能是为

4、了说服受话人答应说话人的请求而外加的言语成分,如最常见的“请”“拜托”,英文中的“please”等都是典型的辅助语。第三部分是请求的中心行为语(head acts) :其功能是表述说话人所期望受话人完成的行为。中心行为语是请求言语的核心部分,在一个请求言语行为的过程中,超始行为可有可无,但中心行为不可或缺,否则就无法完成请求过程。请求言语中的第一部分起始行为语和第二部分辅助行为语统称为请求修饰语,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可以第三部分中心行为语的前或后。请求言语行为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在工作中,上司对员工的要求,生活中长辈对晚辈的要求,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等等。二、英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特征总

5、体来说,请求言语行为分为接与间接两大类别,而英美诸多语言学家如Searle, Ervin-Tripp, House将请求言语行为将间接请求方式又分为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两个部分。在此次的研究中,我们以Ervin-Tripp于1977年提出的请求语三大策略为基础,以请求语言用词搭配标志为依据,将三大类别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别进行论述:(一)直接请求策略在运用此策略的请求言语中不附加任何请求修饰语,多为陈述句和祈使句,直接请求又分为需求陈述和祈使语句。其中需求陈述常用于工作环境中上级对下级的要求,下级便具有完成些项工作的义务,应无条件地遵从上级所提出的请求,如:“I want this r

6、eport to be done before tomorrow nine.”,“Be there at 10, no matter how you make it.”在请求的过程中,上级的口吻不需要委婉,较少附加成分,只是直接陈述自己需要下级员工所完成的工作。而祈使语句则多用于家庭中长辈对晚辈的请求或同辈之间的请求,并且在祈使语句中多用“please”以使请求更能达到被满足的目的。如,妈妈对儿子说,“Put your clothes into the basket if you w ant them laundry.”爸爸对女儿说“pass me the salt beside you sw

7、eetheart .please”或是妻子对丈夫说“come home as soon as you finish your work, we are having dinner with our neighbors this evening.”提出请求者和受话者在这一请求行为中处于平等关系,没有地位等级的差别,与需求陈述中最大的区别是受话人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在认为自己不情愿或是做不到的时候可以拒绝提出请求人的要求。(二)规约性间接策略请求言语中多用请求修饰语,可细分为内嵌式祈使、允许式请求、非明晰问句式指示。每一种形式下的请求方式都有其特殊的语言标致。 首先内嵌试祈使,以“can you

8、?”或“Could you”与“please”搭配使用为代表,相对起运用直接请求策略时所提出的请求,内嵌试祈使适用于更难于完成的请求事项,因此多用“please”此因敬语,以帮助最大限度的达到请求目的,例如,“Can you hold the boots for a while please? I gonna clean the shoe rack first.”或 “Could you make sure that the exit is available all the time through the conference.” 其次允许试请求,以提出请求者为出发点,希望自己提出的请求或

9、是自己将要做出的行为得到受话者的认可,以“ May I”或“ Can/Could I ”与“excuse me”搭配为标志,相对起内嵌式祈使句,此类请求有更大的完成难度,提出请求者对请求被完成所具有的期望会餐更高,所以提出请求者的所承受的思想压力更大,在请求语气的处理上则更加含蓄委婉,有小心翼翼之感。例如,“excuse me, May I come in?”或“ Can I keep the dress after the photograph shooting done? ” “May we possibly get the outward bound training at the en

10、d of the courses?”最后,非明晰问句式指示是相对起之前我们所叙述的四种请求方式最难以达到的,多用于社会分工、辈分等相差悬殊中地位低的一方,因为此类请求多数未能得到完成,所用的请求语气多为陈述句后附加疑问成分,使受话人感到的是一种陈述,一个选项,措词较于模糊,而不是一个明显的要求,因此在受话人看来没有任何思想压力去完成提出请求者的要求,可做可不做的同时,给提出请求者留出足够的后路,就算请求未必达成,提出请求的一方和受话的一方都不至于处于尴尬的境地。例如,“I think we should re-negotiate the contracts with our partner w

11、hen they come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ill we?”或“ we both think we should ask professor Humpleby to arrange another course about how to pick the right test subject , should we make this proposal?”这样的要求因为需动用较大的人力物力,应给受话者足够的思想空间去完成思考,即便受话者给于适当的理由,提出请求得到是否定答案,也不能认为此次交际是失败的。(三)非规约性间接策略此策略中请求言语不直接出现请求的内容

12、,而是描述客观事实,请求圈内的人都知道提出请求者的意愿,也都清楚受话者是谁,受话者应做出怎样的回应,如“You know the your shoes are leaning on the couch right?”以表达希望受话者把鞋从沙发上拿开,“Its too hot in the room”以表达希望打开窗(或空调)使室内空气流通,“there is someone knocking on our door.”期望受话者去开门等等。三、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特征参照一项对汉语请求的DCT(话语补全测试)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对日常用语语料的收集,我们同样把汉语请求言语行为按三种不同策略进行

13、分析。(一) 直接请求策略是汉语请求中最常用的一种策略,没有任何的附加成分,提出要求时简明扼要,言少意明。这一类的请求在汉语中最为常见,且不因为言语中缺少了客套话而减少交际成功率。如长辈对晚辈:妈妈对儿子说,“水开了,去把水灌上。”、同辈之间:丈夫对妻子说“把外套递给我。”、同事之间“把刚才做好的报表发给我。” 朋友之间“明天别忘了把我的雨伞拿来过。”、主人客人之间“多吃点。” “再吃点。”、即便是陌生人之间,如出乘客与出租车机会之间的对话: “到哪儿?” “机场。” 其次,有的直接请求策略在表达完请求内容后在句尾会加上“行吗?”“好吗?”“怎么样?”“可以吗?”等附加用语,如“把你的复习材料

14、借给我下,行吗?”“明天我们一起去交申请材料怎么样?”“跟您换个硬币,可以吗?”等。相对于这一类的请求行为,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请求行为的提出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二)规约性间接策略通常以使用情态动词“能”、“能不能”、“可以”、“可不可以”为标志,或者运用礼貌标记语“请”、“麻烦”、“拜托”词语,或者用句法结构如“正反问”、“选择问”等来表示间接言语行为,同样也分为内嵌式祈使、允许式请求、非明晰问句式指示。如崔永元: “大妈, 能不能谈一下你跟大叔最近的生活?” ;“别这么大声好不好? 作普通朋友可以, 但有个前提, 咱们约法三章, 你同意不同意? !”属于内嵌式祈使;“我能进来了吗

15、?”“我能不能明天再把名单交过来?”属于从提出请求者一方出发的允许式请求;“母亲说好久不见您。您不愿意一齐坐一坐, 谈谈么?” “您看我在这公司也待了几年了,这么下来做得也还可以,您能不能考虑适当低提高我的待遇?”则属于地位较低者向地位高者提出的非明晰问名式指示。因在前面的英语请求规约性间接策略中我们已做了详细分析,在此就不展开说明。(三)非规约性间接策略在汉语中分为强暗示与弱暗示,强暗示比弱暗示使用频繁,使受话者能更容易地理解提出请求者的意思,如“不知道您考虑过某职位的人选问题没有,我想我可以胜任。”“最近业务不错啊,员工们都希望能给点儿鼓励,至于怎么鼓励,老板您决定吧!”“妈,最近手头有点儿紧了,你要赞助下吗?”弱暗示语意思模糊,受话人经常误解发话人真实的言语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