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及其影响因素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79919714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及其影响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及其影响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及其影响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及其影响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及其影响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及其影响因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及其影响因素 一、引 言隐性否定(concealed negation) 是指有否定的意义但是没有否定的明显外形,是通过间接或者暗示的手段表达否定含义的一种语用或修辞手段1.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一个句子的形成过程需要经历由深层结构通过一些转换规则,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过程。因此,我们把那些含有明显否定标志的否定形式看作是表层结构否定,也称为显性否定(explicit negation) ,把那些形式肯定但意义否定的形式称为隐性否定(implied/concealed negation) .例如:(1) 福州,依然在祥和平静之中,丝毫没有洪兽围城的感受。(2) I

2、 can see nothing in the dark.(3) Je ne sais pas.(4) 避免摔倒。(5) 他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质疑。例(1) 至例(3) 句是显性否定,因为它们分别通过显性否定词如没有、nothing及nepas表达否定含义。例(4) 、例(5) 两句是典型的隐性否定,即它们在句法层面上没有显性的否定词,但在语义上却有否定之意。例(4) 中的避免摔倒意指不要摔倒,例(5) 中的他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质疑意指大家不认可他的能力.否定现象是国内外研究者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国内对否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法和句法层面2.国外现代语言学对否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

3、面: 一是在词汇句法层面,研究否定的结构和意义,特别是否定的句法结构和否定的辖域等问题; 二是在语用层面,研究否定的预设和含意以及元语言否定现象等。而对于否定,尤其是隐性否定在话语中的理解过程的研究还不很充分。鉴于此,本研究以汉语隐性否定动词避免、拒绝、否认以及怀疑类为对象,以框架语义理论为视角,以多维取向并举为方法,力图探究受话者理解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二、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一) 理论基础Langacker 在 2001 年提出了 Current DiscourseSpace(CDS) 的语篇分析方法。他认为实际语篇中的一个分句对应于心智中的一个视窗,每个心智视窗代

4、表着被观察到的场景和听说双方语篇的发展阶段,这样一个实际语篇就是由这种与分句对应的视窗连续构成的,并且随着实际语篇按线性顺序向下发展,心智视窗就不断得到更新3,如图1 所示。Langacker 强调语篇的连贯性,一个完整的语篇理解过程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认知过程,并且连续性体现在不断更新和深入的层次拓展关系中。王寅也认为,语篇理解体现在语篇可以让心智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模式。这种观点,究其原因,来源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连贯性和完整性。这种认知的完整性的形成基于三个条件: 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 命题发展上的因索性; 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4.因此,实际语言交际中,语用者需要对语篇整体性做出思考,不断调整认知世

5、界,以实现语篇的正确理解。语用者要在必要时对认知框架(cogni-tive frame) 进行调整以适应交际需要。框架概念最早由 Fillmore 为研究词的分布特征而提出,Fillmore 认为,框架(frame) 是在我们心理上构建的全部概念系统5.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就同时激活了理解与它相关的其他词语的意义,并自然地构建起一个事件或情境的框架。认知语言学认为,框架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反应形式,是概念系统的组织方式,并因主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而产生,Fillmore 认为框架是由一系列具有相关性的范畴组成,即槽或空位(slot) .框架可以将词汇和语篇联系起来,能够启动框架的词语被称为关键词

6、(key elements) .当认知主体接受到语言信息的刺激后,必然会激活与之对应的概念结构,即激活区6.同时根据胡曙中教授的研究,人们使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动态的7,所以,框架构建(frame construction) 必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激活区是会发生变化的,每一个认知框架都是由一系列关键元素组成,话语开始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构建一个框架,但是,如果槽(slot) 中出现的词与已构建的框架中的概念发生矛盾,这就意味着框架的透视域(perspective) 发生了变化,理解者就必须调整认知角度,构建起一个与意义相关的新框架8.这种意义构建中的框架转换现象,要求听话者对已构建框架中

7、的信息进行重组,用新框架的结构完成即时语篇的处理(on-line discourse processing) 和新的意义构建。隐性否定是一种隐藏在词语内部的否定,它没有明显的外在形式,它的外延对应着否定的意义,要理解它的意义就要找到心智中对应的一个视窗。然而,在话语理解中,受话者在寻找心智中对应的视窗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隐性否定词语的外延,受话者原有框架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等。那么,受话者已有的框架是如何转换的?哪些因素诱发了框架的转换? 下面,将依据上述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二) 研究方法多维取向并举法指本研究中既有基于语料库法,又有质化研究法; 既有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应用,又有语

8、用学相关观点的使用。采用这种多维取向并举法,以期全面揭示汉语隐性否定动词框架的转换和诱发机制。(三) 汉语隐性否定动词: 框架转换及诱发机制研究1. 汉语隐性否定动词分类关于隐性否定动词的分类,国内外学者如沈家煊、Jespersen、Givon 等人都有涉猎。沈家煊将汉语含有否定意义却不是明确的否定词的动词划分为避免类、防止类、差欠类、否认类、小心类、后悔类、责怪类和怀疑类等9.Jespersen 将英文此类动词分为deny,forbid,hin-der,doubt等。Givon 从历时角度提出了更多的隐性否定动词类,包括refuse,avoid,fail,lack等。依据他们的分类,本研究筛

9、选出英汉语中对应性较强的四组动词避免拒绝否认以及怀疑类进行研究。2.避免类隐性否定动词根据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汉语避免类常用动词有避免、以免、免得、难免、避讳、免费、免试等。它们的词汇意义中都含有一定的否定意义。这一点可以从词典2的词语基本释义中得到证明,见表 1.从表 1 基本释义来看,此类动词可以理解为使某事不发生.如不避免的意思就是任由某事发生,不免费的意思是要收取费用.当语篇中出现的词与概念中预期的成分发生矛盾,这就意味着框架的透视域(perspective) 即认知角度发生了变化,理解者就必须作出调整以完成信息交换10.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探讨透视域发生转化的条件。(6) 所谓讲究卫

10、生,就是指努力避免食物中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的摄入。(7) 病情一般或慢性病者,最好不要呼叫救护车,以免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和影响危重病人使用救护车的机会。例(6) 中,避免本身含有对宾语的否定义,这是避免的词语语义效果,但是努力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两个词产生了前后矛盾的情感效果,即出现在前面努力的槽(slot) 中期待的积极意义和后面避免所含有的对宾语的否定义之间出现了不匹配现象。于是,努力所产生的框架,因与其后面否定事件的槽中期待的消极意义没有达到平衡与合作的关系而发生了转变。这里,槽或空位是指构成框架的相关性的范畴,而框架(frame) 是在我们心理上构建的全部概念系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

11、义,就同时激活了理解与它相关的其他词语的意义,并自然地构建起一个事件或情境的框架。通过分析避免后的宾语,我们发现,宾语的内容含有主观的否定意,即否定事件的主观否定性,从而取消了之前发生的矛盾效果,即否定事件的主观否定性使认知框架转化为支持的避免框架。这一过程用图 2 表示如下。对于例(7) 来说,以免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和影响危重病人使用救护车的机会形成了以免+ 两组动宾结构的句子,分别是以免增加经济负担和以免影响危重病人使用救护车的机会,此时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以免的结构符合例(6) 分析的模式,增加带有的某种程度上的积极语义被以免抵消,从而凸显出以免的否定辖域内的经济负担这一宾语。话语的意义

12、建构过程是交际双方共同参与的认知过程,激活合适的认知框架是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在第二个以免+影响机会中,影响作为一个中性词语,没有任何语言色彩,只有协同后面的宾语和语境时,才会使中性语义发生偏离,此时,语篇的整体性的作用便体现了出来。综合分析整个句子,我们发现,此时在以免的否定义的推动下,以免+影响机会 =以免+ 减少机会,宾语行为即被否定,而影响转化为减少就是在以免这一隐性否定动词和语篇的博弈效果共同作用下的框架转换产物,如图3 所示。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语用者在交际过程中会借助话语信息建构一个能表征句子意义的框架,语言的解码过程同时触发听话者在长时记忆中搜寻一个可以表征当

13、前话语信息的框架,并且激活的框架必须符合听话者和说话者双方的心理期待。此时框架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1: 在合适的框架内,语用者更加容易理解框架内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 框架有助于语用者推导出话语中缺损的信息。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否定事件的主观否定性和语篇内的博弈效果都可以作为隐性否定动词框架转换的诱发机制(即透视域发生转化的条件) ,从而造成框架转换现象的发生。3.拒绝(refuse) 和否认(deny) 类内隐性否定动词根据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可知,汉语拒绝类常用动词有拒绝、违抗、抵制、抵御等,它们的词汇意义中一定程度上都含有否定意义。这一点可以从词典的词语基本释义中得到证明,见表 2.从上

14、述基本释义来看,拒绝类动词可以理解为不 + 接受的形式。此类动词的隐性否定意义是对这些动词所含断言语义的真值意义的改变,不 + 拒绝 = 接受.本文将拒绝类动词和否认类动词合并一处,是因为拒绝= 不接受,是对要求类谓词的否定,否认= 不承认,是对指控类动词的否定,都是一种抵触性反应和推论过程,在语义溢出方面有很强的相似性。简而言之,这些动词的隐性否定意义是推论否定的具现形式12.那么,这类动词在带宾语的情况下,框架转换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8) 对私自转让或拒绝退出军队住房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协助部队收回。(9) 社委会一再催他,叫他本着按劳分配的原则,及早公布预分方案

15、,抵制土地分红这股歪风。从例(8) 和例(9) 中可以看出,此类动词管辖的宾语通常指对方要求自己做某事或满足某种条件,从不做的含义上来看,宾语事件一定是主观否定事件,即此类动词含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当需要让主观拒绝的意志显露的时候,此类动词就起到强调主观感情的作用。因此,在汉语这一表意语言中,听话人和说话人要根据语言色彩来实现博弈效果的平衡,实现交际目的,在博弈的过程中,隐性否定动词的认知框架就可能在一定诱发机制的刺激下通过透视域的改变而发生转化。意义建构(meaning construction) 是心理空间的构建和空间内成分的连接过程。意义总是来自于特定的语境,没有语境即没有意义。如果明示的语境缺席,说话者会根据自己的典型情景知识和话语的缺损值(default value) 创造一个与当前话语适宜的语境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