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综合解释2.0 (1)

上传人:guic****021 文档编号:179897189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2.0 (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2.0 (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2.0 (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2.0 (1)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2.0 (1)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2.0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地质综合解释2.0 (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地质综合解释2.0 (1)名词解释:6*5=30简答:5*9=45计算:1*10=10论述:1*15=15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思考题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1)地震子波: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地震子波。2)反射系数:在垂直人射的情况下,纵波入射时将只考虑产生的反射纵波和透射纵波的情况。这时界面的反射系数定义为:3)弹性参数:地震波是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在弹性力学中,引入了一些物理量来描述弹性体的弹性特征,在研究地震波动力学时经常用到的弹性参数如下:杨氏模量E、泊松比、切变模量、体变模量K、系数、合称拉梅常数2)波阻抗:波在

2、某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定义为该介质的波阻抗。3)信噪比:所谓信噪比,通俗地讲就是有用的地震波与无用地震波的能量(振幅)之比。4)振幅:质点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幅度)称为振幅。5)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的关系的总和,就称为这个振动的频谱6)正花状构造:与压扭性走滑断裂相对水平运动相伴生的构造样式,在走滑断裂上部形成背形构造7)负花状构造:与张扭性走滑断裂相对水平运动相伴生的构造样式,在走滑断裂上部形成向形构造8)地震相:是一个可以在区域内固定的,由地震反射层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反射结构、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等要素,与邻近相单元不同。9)底超:

3、是在一个沉积层序底界上的超覆尖灭现象,它又分为上超和下超两种基本类型。(1)上超:是一套当初是水平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斜面超覆尖灭,或者是一套原始倾斜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角更大的斜面逆倾向的超覆尖灭。(2)下超:是一套原始是倾斜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水平倾角或者倾斜面沿下倾方向前进超覆。10)地层下其上覆地层之间(顶界)的接触关系有顶超和削蚀。(1)顶超:是在一个沉积层序的上界面处地层的退覆侧向消失现象。(2)削蚀作用:是某一地层因侵蚀作用而引起的侧向消失。11) 亮点技术:所谓“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异常,同

4、时也利用反射波的极性反转、水平反射的出现、速度的降低及吸收系数的增大等一系列亮点标识综合指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进而直接寻找油、气藏的技术12)AVO:利用CDP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估算界面的弹性参数泊松比,进一步推断地层的岩性和含油气情况的一种方法13)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垂直穿过某一层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14)均方根速度:每层的速度传播时间()加权后平均再开方的值,记为,即:15)叠加速度:在资料处理时,对一组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的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速度值能把同相

5、轴校成水平直线(得到最佳叠加效果)时,则该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16)地震的分辨能力: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垂直方向的分辨能力,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的层厚度;第二,沿横向的分辨能力,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17)薄层:厚度相当于或小于波长的属薄层。有时又会把薄层定义为/4(调谐厚度厚度分辨的极限厚度),甚至/8(能量可分辨的极限厚度)18)地震正演:由地下地质信息得到地震信息的过程;唯一的19)地震反演(seismic inversion):由地震信息得到地下地质信息的过程。多解的20)地震反射波等于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的褶积,而某界面的

6、垂直反射系数就等于该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阻抗差与波阻抗和之比。21)地震波阻抗正演:将由地质的地层波阻抗剖面得到地震反射波剖面的过程。22)地震波阻抗反演:将由地震反射剖面得到地层波阻抗剖面的过程。23)可容纳空间:可供潜在沉积物堆积的空间。它是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构造沉降二者之间的函数,因此可容空间主要受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控制。(沉积物表面到基准面之间的所有空间)24)层序:一套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和底以不整合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25)准层序:一套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以海泛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岩层(bed)或岩层组(beds)。26)断层的生长指数:断层两侧,同一

7、地层单元上升盘厚度除下降盘厚度。27)地震层序:在成因上有相互联系的同一套地层。由反射段的末端来划分出它的顶界和底界即不整合面或相当的整合面。28)体系域:一连串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根据层序边界类型、地层几何形态、在层序中的位置以及准层序的重叠方式可划分低位、海侵、高位和陆棚边缘体系域(海相)。海相层序:29)层序界面:2、什么是地震解释?地震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其主要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3、什么是地震地质综合解释?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以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震

8、信息的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3、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意义?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油气勘探任务更为艰巨,油气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油气勘探活动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在新的勘探地区遇到十分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地下地质条件,且油气类型十分复杂;在老油区面临着如何寻找隐蔽油气藏,提高油气勘探潜力等问题。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和解释方法在解决地质问题时都存在多解性和片面性。与之相对应,人们对地球物理信息的综合分析与解释予以更大的关注,并提出了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即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以获得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等资料)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意义,以

9、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4、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含义?(1)工作流程的一体化;(2)共享CMP道集和速度模型以及地下地层模型数据;(3)构造解释一体化模式;(4)储层特征描述一体化模式;(5)圈闭评价描述一体化模式。计算题:分辨能力与最高信号频率的关系(重点)(1)由横向分辨能力如何导出对最高信号频率的要求定义地层厚度大于四分之一波长,才可以分辨,并且地层波速为V,子波的主要周期是,主频,则有,故是信号的主频,不是信号的最高频率。根据一些经验公式,对零相位子波,它的主频与最高频率之间有如下关系:例如对子波,=1.43;对雷克子波=1.3,所以对子波,它的最高频率与波速V和地层厚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10、(2)由水平分辨能力如何导出对最高信号频率的要求由菲涅尔带半径L与波长和地质体埋藏深度h的关系,进而可得出信号主频与V、h、L 的关系,即,故,如果子波是零相位子波,有,则最高信号频率是6、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和作用()1)原理:从测井资料得到每一小层的层速度资料(声波测井)和密度资料(密度测井或由声波测井资料换算),从而得到每一地层的波阻抗(速度密度之积),进而求得每一地质界面的反射系数R(界面上下地层的波阻抗之差比波阻抗之和);根据换算出的R(t),并选用合适的地震子波s(t),就可以公式计算出该井点处的一维合成地震记录。2)作用:7、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区别()(待完善)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

11、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着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面中都应有所反映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反射波形态与地下结构,反射层与地层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由于地震反射界面是波阻抗有差异的物性界面,对应的情况:地质上可构成物性差异的界面有:层面、不整合面、剥蚀面、断层面、侵入体接触面、流体分界面,以及任何不同岩性的分界面,均可构成地震反射面,对于此种情况,反射面与地质分界面是一致的。在某种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是有差异的,不一定与地层或岩性界面具有对应关系。不对应

12、的情况:(1)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相邻地层由于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具有层面,但没有形成具有明显波阻抗界面,不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2)流体的变化同一岩层的地层既无层面也无岩性界面,但由于岩层中所含流体成分的不同(例如,水层和油层的分界面、油层和气层的分界面),而形成明显的波阻抗界面,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该地震反射面不一定代表地质界面。(3)薄层由地震垂向分辨率可知,在薄互层地区,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射波,并不是单一界面产生的单波,而是几十米间隔内许多反射波叠加的结果。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界面不能严格的与某一确定的地质界面相对应。(4)特殊界面在有些地区,尽管地质界面的物性差异较大,构造形态明显,但由于界

13、面过短或界面过于粗糙,在地震剖面上也并无明显的反射界面。例如古地形风化剥蚀面、珊瑚礁、断层破碎带等地质界面,只能得到一些零星的杂乱反射。地震反射界面与地层界面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确定反射波所代表的地层层位和进行地震分析和岩性预测时,不能直接利用地震反射剖面进行时间地层单元划分。8、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反射标准层: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1)反射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容易识别、分布稳定、地层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2)反射标准层具有明显的地震特征(3)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9、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1)根据剖面上标准波的基本特

14、征确定反射标准层(2)利用联井地震剖面确定反射标准层(3)利用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反射标准层(4)利用邻区的地震资料对比确定反射标准层(5)利用层速度资料推断反射标准层(6)利用合成地震记录确定标准层(7)利用地震测井和垂直地震测井(VSP)确定标准层10、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对比方法()1)基本原理:(1)相位相同:来自地下同一物性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的共反射点上的t0时间相近,极性相同,相位一致。(2)波形相似: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间激发、接收条件相近,当传播路径和穿过地层的性质差别较小时,波形也基本相似。(3)振幅增强: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能量一般比干扰背景能量强。在时间剖面上表现

15、为峰值突出、黑色梯形面积较大,边线变陡。(4)连续性:连续性是作为衡量反射波可靠程度的重要标志。反射波在横向上的相位、波形和振幅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延伸一定的长度。2)实际对比方法:(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2)相位对比(3)闭合对比(4)干涉带的对比(5)联合对比(6)剖面间的对比(7)对比次序11、绕射波、断面波和多次反射波的特点1)绕射波:(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且比同to值反射波时距曲线弯曲度大。用一次波做动校正时,会因校正量不足,仍为双曲线。(2)时距曲线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由绕射点R产生绕射线。2)断面波:(1)断面波一般是大倾角反射波(2)断面波能量强弱变化大;(3)断面波常与绕射波、凸界面反射波和回转波伴生并相切。(4)断面波可连续追踪,通过闭合对比可做出断面深度平面图;但断面波追踪范围受断层倾角、断面深度等因素控制,不能随意延伸3)多次反射波:在时间剖面上,水平界面的多次波同相轴仍保持水平,出现多次波的时与一次波成倍数关系;倾斜界面的多次波同相轴比一次波倾角要陡一些,这主要与多次波旅行时有关。多次波的波形特征、想位数、反射结构都与一次波相同,但能量变弱。12、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假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