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课文复习教学案(《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含答案)

上传人:xinli****kong 文档编号:179896312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课文复习教学案(《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课文复习教学案(《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课文复习教学案(《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课文复习教学案(《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课文复习教学案(《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含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课文复习教学案班级_ 姓名_ 复习内容:北京的春季腊八粥第一部分自主复习(认真阅读课文和相关资料,完成下面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二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络绎不绝。 B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C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全城都在休息。 D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万象更新的气象。2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会上不仅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B因为今天是除夕,所以街上特别热闹。 C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2、就算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总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D除夕那天,即使在外边做事的人,也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3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展现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B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使用了“杂拌儿”“玩意儿”“闲在”等“京味儿”词语,这些词语带有鲜 明的地域色彩和口语化色彩,真实质朴,令人倍感亲切。C北京的春节一共有两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是第一个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赏灯、吃元宵是第二个高潮。D北京的春节主要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人们的民俗活动,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情。4.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粉碎 感觉 肮脏 塞灌 B耐何 何况 浪漫 反抗 C沸腾 资格 解释 松劲 D可靠 染缸 猜想 承认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越发,更加) B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泄气,泄劲) C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不明白,无感觉) D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不用,不必)6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B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C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 D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

4、的八儿,肚子已成 了一面小鼓了。7下列句子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进进出出”是对八儿的行动描写,表现了他急于喝到腊八粥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B“那我饿了”表现了八儿因好奇而急于尝尝腊八粥的心情,含有赌气撒娇的意味。 C作者写腊八粥不断地“叹气”,一方面写出了腊 八粥逐渐浓稠、咕嘟咕嘟冒泡的样子;另一方面写出了八儿好奇心总得不到满足的失望。D腊八粥一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喝粥写得比较详细,等粥写得比较简略。三.根据阅读积累填空1北京的春节本文作者 ,原名 ,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 ”。著有长篇小说 ,话剧 等。2“这 粥, 小型

5、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3腊八粥的作者是 ,原名 ,他是我国著名作家,著有小说 等。4腊八粥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 、 、 、 、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四.按照要求完成句子1我国有数不清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修改病句) 2爸爸说:“今年我算是领略了北京的春节,真是热闹啊!”(改为转述句) 3照样子,写句子。 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开心得 。4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5妈妈解释说:

6、“我把枣子同赤豆搁多了。”(改为转述句)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擦拭(c) 亲戚(q) 细腻(n) 栖息(q) 汤匙(ch) 含情脉脉(m)栅栏(zh) 倾覆(f) 聊天(lio) 挪移(nu) 徘徊(hui) 蚂蚁(y) 破绽(zhn) 确凿(zo) 避免(b) 偏僻(p) 诞生(dn) 机械(xi) 叛逆(n) 锲而不舍(qi) 蜜饯(jin) 掺和(chn) 唾沫(tu)二读音注音组词咽铺正 zhng( 正好) p( 庖铺) yn( 咽喉) zhng ( 正月) p( 铺床) yn( 吞咽)三课文文段选讲(一)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

7、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

8、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1片段中画“ ”的句子写了灯的 和 。2“ ”说明灯的数量多,“ ”说明灯的图案丰富。(用画线句中词语回答)3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突出 ,突出 。4元宵节这一天,作者重点描绘了的 场面,略写 、 ,能使人深刻感受到元宵节的“火炽而美丽”,详略安排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二)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

9、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1片段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众人心中的地位。我们可以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腊八粥的知名度高: 、 。2作者为什么要介绍粥的原料和在锅里煮的状态?3作者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深受人们喜爱。 B八儿看着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味“咽唾沫”。 C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腊八粥的熬制过程,那

10、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人五脏六腑。四.文言文选讲王羲之书六角扇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也。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复见羲之,羲之笑而不答。【解释】蕺(j):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王右军:即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又名王右军。 书:写字 竞:争着 耳:罢了。1、 解释:(1)姥: ; (2)愠: (3)因: (4)但: ; (5)以: ; (6)他日: 2、 翻译:(1)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2)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3、从“羲之笑而不答”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答案第一部分

11、一.除夕 对联 鞭炮 细腻 浓稠 腊月 通宵 褐色 拜年 饺子二选择题1.A 2.C 3.C 4.B,5.C 6.D 7.D三.五、l老舍 舒庆春 人民艺术家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龙须沟 茶馆2不是 而是 比喻 写出了腊八粥食材的丰富,也从侧面反映了过年时的热闹。3沈从文 沈岳焕 示例:边城 4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喝粥 四.l提示:删去“数不清的”或“许多”。 2爸爸说,今年他算是领略了北京的春节,真是热闹啊! 3示例:快要飞起来啦 4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5妈妈解释说,她把枣子同赤豆搁多了。第二部分三. (一)1用材(或:材料) 图案2几百盏 各式各样3元宵是春节的

12、又一个高潮 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4处处悬灯结彩 放花炮 吃元宵(二)1排比 家喻户晓 童叟皆知 2写出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作铺垫。 3B四. 1、 解释:(1)老妇人;(2)生气,恼怒;(3)就,于是;(4)只,只要;(5)用来;(6)过了几天2、 翻译:(1)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各写五个字。(2)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3、从“羲之笑而不答”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既善良,又坚持原则的人。(译文)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