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档案教育现状介绍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79894784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8.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档案教育现状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精选]档案教育现状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精选]档案教育现状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精选]档案教育现状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精选]档案教育现状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档案教育现状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档案教育现状介绍(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现状介绍,内容统计分析,总结与思考,Part 1,Part 2,Part 3,数量统计分析,内容统计分析,总结与思考,Part 1,Part 2,Part 3,数量统计分析,发表时间: 2000-01-01到2012-12-31,J关键词:档案教育,平均每年25左右,统计文章的来源,一共96种。载文数量超过5(包括5)篇的来源有15种,这15种来源载文数量占总量的68.91%。排名第一的来源是中国档案报,共52篇文章,占总量的15.25%。 档案学中文核心期刊来源档案学通讯、兰台世界、档案与建设、中国档案、档案学研究、北京档案、档案管理、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依据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1

2、2,统计样本文章作者(包括非第一作者),一共统计到的作者人数有350人左右。其中发表文章2篇及以上的有40人,对文献作者单位(第一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如图所示,有作者单位数据的有229篇。其中院校包括大中院校以及院校所属部门包括院校档案馆等;机构包含各级各类档案局、档案馆;而其他则包括了企事业单位以及其所属的部门,档案教育研究作者大多来自高校,文章数占72.05%,各级各类档案局档案馆占17.41%。在院校中,对来源较多的院校进行统计,来源单位出现5次以上的有中国人民大学(17次)、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12次)、武汉大学(12次)、黑龙江大学(7次)、南京大学(6次)和四川大学(6次,课题基

3、金反映更广泛层次的对相关内容的重视程度。从数据库的信息反映,发表的文献所属基金只有13个,各类基金比例如图所示,其中教育部课题只有一个,为教育部档案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档案教育调研课题。此外的6个省级课题中有3个来自湖北,内容统计分析,总结与思考,Part 1,Part 2,Part 3,数量统计分析,地区教育,主题,档案教育史,意识教育,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其他,综合探讨,对样本文献主题相关性精确分析,筛选以档案教育为主题或主要内容的文章,共计202篇,其他文献内容涉及档案教育但非重点。对文献主题分析归纳,得出下列10个主题,2、实用性,档案教育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培养拥有广阔知识背

4、景的,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具有专业研究能力的人才,档案教育还肩负着档案学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我国档案教育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档案人才。重视对智能型档案人才、高层次研究性档案专业人才、管理型实用型人才、档案工作法律人才、高层次档案信息开发人才培养,高层次研究性档案专业人才是档案教育培养的核心,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储备力量。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适应的档案事业的现实需求,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培养研究性人才;档案事业更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事业,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的工作人员,我国档案学历教育主要是进行档案理论研究教育以及管理实践研究,而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则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5、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改革档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信息管理课程,更新充实教材,将最新的档案学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添加进教材,剔除交叉重复、过时陈旧与实践不符的内容,增加课程调查研究的内容,注意课程教学的形式,避免单一的理论灌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育能力。及时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教育不落后于时代,档案学历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具备系统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档案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档案学理论知识和现代管理技术。档案人才必须掌握办公自动化技术、现代通信及网

6、络技术及设备维护技术等知识。档案学专业人才既需要擅长档案学专业领域,又要了解相关学科,注重知识、学科的拓展,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熟悉相关操作,档案学历教育构成包括档案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学历教育研究的重点,而中等教育研究的内容较少。高等教育侧重于档案理论教育和研究,中高职业教育重于档案实践业务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兼具理论与实践,符合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课程体系有档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档案管理技术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组成。形成全面但有重点、评判维度多元化、结构严谨的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

7、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评估体系,档案教育的发展从历史文献学科中独立形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重视信息资源管理,并且部分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渐渐与信息管理相融合。但是从学科自身发展角度考虑,必须保持档案学的独立地位,不因时代的发展放弃自身的发展,通过强化、深化、系统化档案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育,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成为档案管理专门人才。在坚持独立地位的基础上,重视吸收和融合其他学科的有益成分。只有保持学科的独立性,才能保障档案学的长期发展,档案载体形式的增加,档案管理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际档案工作者面临诸多工作上的问题挑战,要改变档案管理的思维,补充档案管

8、理知识,增强新型档案管理的能力,就必须进行档案继续教育,档案继续教育是对档案工作的专职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补充、提高和拓展的一项追加性地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档案继续教育要适应知识发展的需要,任何一门知识,随着时间的发展都在不断地更新发展,需要适时地更新补充,以适应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档案继续教育要注重实效,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对象的需要。课程知识要是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用得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术。档案继续教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档案工作实践和专业工作岗位对档案人员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结合档案工作中出现的热点、

9、焦点、盲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服务档案专业人员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建设注重实效、具有实用性的创新教材体系,教材内容及时更新;建设一支兼具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结构完善富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以及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在档案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中引入职业资格认证问题,对现有网络档案资源进行整合,丰富补充档案资源,提高资源质量。借助互联网远程教育,为档案工作者或者其他想要补充档案知识的人提供更多的可选途径,内容统计分析,总结与思考,Part 1,Part 2,Part 3,数量统计分析,我国档案教育经历了从照搬国外到结合实际发展自己的档案教育这样一个过程,形成了目前的档案教育体系。不论是档

10、案教育作者分散,缺乏核心作者群;档案教育研究单位集中于高校,研究的内容集中于学历教育;档案教育的基金课题稀少等我们都很容易地发现,我国对档案教育的研究不够重视。我们期待,未来档案教育的研究规模获得增长,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论文质量上升,出现有影响的高质文章;未来档案教育研究者的规模扩大,不仅仅局限于高校,档案教育的承担者不仅仅是高校,还有其他部门,如档案局馆、档案协会以及培训机构等,这些承担者同样担负着我国档案教育的重任,需要对档案教育进行研究;档案教育研究的领域也不应仅仅瞄着高等教育,我国档案教育多层次培养体系的其他层次也需要重视,2、逻辑性,有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实现档案及档案

11、工作的价值,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成就感。全社会关注档案,重视档案,尊重档案工作,可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价值感,以及工作积极性,全社会关注档案,可以增进对档案研究,促进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档案是社会记忆,是全民的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的开放,公民有权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加强档案宣传报道,通过档案展览等形式,改变传统的档案观念,提升社会对档案事业的认知,帮助民众正确认识档案,了解档案的价值以及档案工作的意义,档案社会教育可以借助的形式还有很多,尝试将档案教育与网络媒介相结合,借助新兴的社交媒介,与公众互动,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档案社会教育要面向不同的年龄层次,教育背景,采取不同的方式,各地各

12、级各类档案馆纷纷建立面向中小学的档案社会实践基地,对青少年开展档案教育具有较大的辐射效应,为档案社会教育全面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档案教育的发展水平与档案事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档案教育既基于已有,传授经验之学,有理论有实践,有高等教育有继续教育,这是作为教育的传承功能,但是教育还有开创性功能,尤其是高等教育,重视研究。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的目标,才能培养出有用之才,我国高等教育是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主阵地。重视发挥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关注现实,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档案学发展的脉搏,沿着档案学发展的道路开拓进取。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纸质档案进行整理分类,面对着数字档案管理时代的到来,研究我国档案管理的现状,以及发展思路,Thanks,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