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免疫学考试大纲及样卷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79894451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级免疫学考试大纲及样卷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7级免疫学考试大纲及样卷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7级免疫学考试大纲及样卷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7级免疫学考试大纲及样卷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7级免疫学考试大纲及样卷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级免疫学考试大纲及样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级免疫学考试大纲及样卷(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不慎侵权,请联系删除人体免疫学考试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2017级用)一、考试形式(一)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小测试、教学互动组成,实验报告以学生在实践操作后书面形式上交,教师作出相应的评价;小测试以阶段性雨课堂测试结果作为成绩,教学互动以学生课堂表现作为评价,主要以小组形式角色扮演表现给予评价。 (二)理论考试期末闭卷笔试:按常规命题,考试内容覆盖全部的课程目标。考试题型:1主观性试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2客观性试题(最佳选择题)。二、成绩报告课程成绩= 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小测试+教学互动)+期末闭卷笔试成绩。注: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的30%,(其

2、中实验报告成绩10%,小测试10%,教学互动成绩10%);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期评成绩的70%。三、注意事项1期末闭卷笔试可以申请缓考。缓考与下一学期开学初进行的补考一同进行。2申请缓考的,计算课程成绩时,原来小测验的成绩依课程成绩构成计入。四、考试基本内容本部分所列的内容均为本课程考试的基本内容,标有波浪下划线的,均为重点内容。第一章 免疫学概述1.免疫、免疫防御及免疫监视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2.免疫学的简史,现代免疫学的发展。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器官的种类和功能。3.胸腺微环境、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第三章 抗原1.抗原、抗原决定基概念。2

3、.抗原基本特性;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特异性的决定因素。3.B、T细胞决定基的概念和特点。4.抗原的基本分类;TD-Ag和TI-Ag的概念及特点。5.佐剂、超抗原的种类和作用机制。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1.Ab、Ig的概念。2.Ig的基本结构、生物学功能;五类Ig的主要特性和功能。3.熟悉Ig的功能区、酶解片段,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和特点。4.了解Ig的理化特性,Ig血清型,抗体的制备。第五章 补体系统1.补体、补体系统概念及组成;补体的生物学作用。2.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替代激活途径的过程及两条途径的比较。3.MBL途径,补体激活的调节,补体受体及其免疫学功能。第六章 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的概念

4、和种类,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2.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3.细胞因子的受体,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的生物制品。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粘附分子1.白细胞分化抗原、粘附分子的概念。2.与T细胞、B细胞有关的CD分子。3.粘附分子的种类与功能。4.CD分子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1.MHC、HLA的概念,HLA抗原分子的结构及其分布,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2.人类MHC基因定位,HLA在医学中的意义。 3.MHC结构、遗传特征,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MHC的多态性。第九章 B淋巴细胞1. B淋巴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和作用。 2.B淋巴细胞的

5、功能。3.B淋巴细胞的亚群。4.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第十章 T淋巴细胞1.T淋巴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和作用。2.T淋巴细胞的亚群及其功能。3.T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发育。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1.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2.三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及功能。3.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加工与递呈途径。4.DC的分类。第十二章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Th1细胞及CTL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及其发生过程。2.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及识别发生的部位。3.细胞活化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及活化后基因表达。第十三章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1.B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 , B细胞活化

6、的信号要求, Th与B细胞相互作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的特点 。2.抗体的免疫效应。3.免疫记忆,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过程。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1.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特点。2.组织屏障及其作用,吞噬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作用。3.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第十五章 黏膜免疫1.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2.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功能。3.黏膜免疫耐受的形成4.黏膜症性疾病第十六章 免疫耐受1.免疫耐受的概念、一般特征,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2.T、B细胞免疫耐受 特点3.免疫耐受的分类,免疫耐受机制。4.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第十

7、七章 免疫调节1.免疫调节的概念2.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效应功能的调节的免疫调节作用、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3.独特型网络与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第十八章 超敏反应1.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型。2.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特点。3.参与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4.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常见疾病及其防治。5.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第十九章 自身免疫病1.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及基本特征。2.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与机制;自身免疫病的病理免疫损伤机制。3.常见自身免疫病。4.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第二十章 免疫缺陷病1

8、.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病的概念。2.免疫缺陷病的特点及分类。3.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种类、机制。4.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诱因。5.HIV的传播途径,AIDS致病机制机制。6.AIDS的临床分期。AIDS的预防。7.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现。8.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第二十一章 感染免疫 1.针对病原体免疫应答的共同特征。 2.区别抗胞外菌、胞内菌、病毒、寄生虫免疫。第二十二章 肿瘤免疫1.肿瘤抗原、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的概念。2.肿瘤抗原的分类。3.各种常见的肿瘤抗原及其特征。4.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及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5.肿瘤的免疫诊断及治疗原则

9、。第二十三章 移植免疫学1.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2.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3.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的类型及其发生机制。4.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本质。5.说出器官移植相关的免疫学问题。6.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则。第二十四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1.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及特点2.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的原理及应用;3.ELISA法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方法、原理及应用。4.列举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三大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法、酶免疫测定、放射免疫测定法;免疫印迹法等);5.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第二十五章 免疫学防治1.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2.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

10、别。3.概述疫苗的种类和应用。4.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5.免疫治疗的原理及措施。6.说出疫苗的基本要求四、复习题(问答题)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1简述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作用。 固有(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个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等特点;是机体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感染早期(数分钟至96小时内)执行防卫功能。执行固有性免疫功能的有皮肤、粘膜物理屏障作用及局部细胞分泌的抑菌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中粒、单核/巨噬细胞

11、、NK细胞等)对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补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的生物学作用。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决定簇)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决定簇)而发生反应。由后天获得,具有特异性、记忆性、作用慢而强等特点。其执行者是T及B淋巴细胞。T及B细胞识别病原体成分后被活化、增殖、分化等免疫应答过程,约4-5天后,才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适应性免疫应答是继固有性免疫应答之后发挥效应的,在最终清除病原体,促进疾病治愈,及在防止再感染中起主导作用。 2简述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记忆性、耐受性等特点。特异性包括两个方

12、面的含义,一方面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仅能识别特定抗原(决定基);另一方面应答过程形成的效应细胞和抗体仅与诱导其产生的抗原(决定基)发生特异性反应。记忆性是指淋巴细胞初次接触特定抗原,产生应答,形成特异性记忆细胞,该细胞以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迅速被激活产生强的再次应答。耐受性是指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也可表现为针对特定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不应答,即产生免疫耐受。 3参与固有性免疫应答的成分有哪些?固有性免疫应答的成分包括:生理屏障 完整的皮肤和胃肠道、呼吸道粘膜组织具有机械阻挡病原体入侵的屏障作用,并能产生和分泌一些抗菌或抗病毒物质,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吞噬细胞和NK细胞 循环中的中性粒

13、细胞、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能迅速吞噬和杀伤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对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可通过NK细胞加以识别和杀伤;血浆蛋白和细胞因子血液或组织中存在许多抗的补体系统具有溶解细菌和病毒的作用,并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巨噬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可作用于感染部位的小血管内皮细胞,有利于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NK细胞所产生的-干扰素能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杀伤胞内病原体的能力。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免疫器官根据其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

14、和骨髓,在禽类还包括腔上囊。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2. 胸腺微环境的组成及其作用。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主要参与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其中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的最重要组分,主要通过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诱导胸腺细胞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同时上皮细胞还能与胸腺细胞相互接触,与其表面的黏附分子及其配体、细胞因

15、子及其受体、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TCR等相互作用诱导胸腺细胞分化为成熟。细胞外基质可促进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接触,并参与胸腺细胞在胸腺内移行和成熟。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其具有哪些结构特点?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主要包括扁桃体、阑尾和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以及呼吸道、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下聚集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MALT没有输入淋巴管道,抗原由局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进入。在肠黏膜上皮细胞间存在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一M细胞,该种细胞能以吞饮形式将外来抗原转运到胞质内,并在未经降解情况下,将抗原转运到粘膜下结缔组织中。粘膜下结缔组织中富含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与之混处在一起的T、B细胞。T细胞中以CD8+T细胞为主(占8090),CD4+T细胞主要为CD45RO+记忆T细胞,B细胞主要是表型为mlgD+HLA-DR+B7+的记忆B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