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简答题重点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79894447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简答题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理简答题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理简答题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理简答题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理简答题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简答题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简答题重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不慎侵权,请联系删除2.试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2.答: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K通透性较大,K 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的蛋白分子不能外流而留在膜内,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当移到膜外的K所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足以对抗促使K外流的膜两侧K浓度势能差时,膜内外不再有K的跨膜净移动,膜两侧电位差也稳定在某一数值,这一状态称为K平衡电位,也即静息电位。3.试述动作电位的波形及其产生机制3.答:动作电位的产生取决于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通透性的改变。上升支 刺激使膜局部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浓度差及电位差迅速内流而致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并反转;下降支 Na通

2、道失活,K通道开放,K顺浓度差及电位差外流, 膜电位迅速恢复到静息时的水平。5.试述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机制.5.答:轴突末梢兴奋,末梢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递质释放,递质经扩散而与接头后膜(终板膜)受体结合,使与受体耦联的通道开放,引起钠内流为主(钾亦外流)的离子移动,引起终板膜局部去极化,进而激发邻近肌膜AP的产生,从而完成信息传递。第三章 血 液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2.答:血浆透压是指血浆中吸引水分子的力量。分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3、3.试述红细胞生成的调节3.答: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爆式集落促进因子(BP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雄激素等因素的调节。BPF主要调节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EPO主要调节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向前体细胞分化,并加速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对早期红系祖细胞的的增殖分化也有促进作用,还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使血中红细胞的数量相对恒定。雄激素可促进EPO的合成,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也可直接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生成。此外,甲状腺素、生长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对红细胞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EPO最重要,雄激素、缺氧等可刺激肾脏等组织产生EPO,故男性及高原居民红细胞数量较高

4、。7.试述生理止血的过程。7.答:血管壁破损后,血液即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之后流血便会自行停止,此过程称生理性止血。经过三个时相:局部缩血管反应:损伤使局部血管收缩、破损处封闭而止血,或使血流速度减慢,出血减少;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下组织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填塞伤口,阻止出血;血凝块止血栓形成与维持:血浆中凝血因子被激活,凝血启动,形成血凝块止血栓,更有效地填塞伤口而阻止出血。在凝血过程被激活的同时,血浆中的抗凝和纤溶系统也被激活,将凝血过程限制于局部,防止破损区以外发生血液凝固。9.试述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的主要原因9.答: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发生

5、凝固的主要原因是:(1)血管内膜光滑,血小板不易破损释放PF3,凝血因子不易被激活;(2)即使有少量的凝血因子被激活,可被流动的血液冲走而不能发挥作用;(3)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4)即使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可提高纤溶系统的活动清除。第四章 血液循环3.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其产生机制。3.答:心室肌AP分0、1、2、3、4等5期。除极过程 即0期:RP(静息电位)时受刺激,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开,Na内流+30mV。复极过程分:1期(快速复极初期) +30mVIto通道开K外流0mV;2期(平台期) 0mVCa2通道开/K通道开Ca2及Na内流/ K外流0mV;3期(快速复极末

6、期) 0mVCa2通道关/K通道开K外流-90mV;4期(静息期)-90mV钠泵工作排出Na、Ca2,转入K稳定于RP。5.试述心交感神经影响心肌活动的机制。5.答:心交感N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及心室肌等,其节后f末梢释放 NE,作用于心肌细胞膜1R,引起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平台期Ca2内流及肌浆网Ca2释放增加,收缩力增强;肌钙蛋白释放Ca2及肌浆网摄取Ca2加速,舒张增强。窦房结P细胞的4期If加强,心率加快。慢反应细胞0期Ca2增加,传导速度加快。6.试述心迷走神经影响心肌活动的机制。6.答:心迷走N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心房肌及心室肌等,其节后纤维末梢

7、释放ACh,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R,引起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Ca2内流及肌浆网Ca2释放减少,收缩力减弱。Ca2内流减少,房室传导速度减慢。K外流增多,P细胞最大舒张电位增大,心率变慢。8.试述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8.答:搏出量A血,收缩压血外流快舒末A血稍舒张压,脉压;心率舒末A血舒张压血外流快心缩中期A血稍收缩压,脉压;外周阻力舒末A血(同心率);主、大A弹性A扩张收缩压,A回弹舒张压,脉压;血量/血管容积比例A血压。(反之亦然)9.试述组织液的生成过程(机制)。9.答:组织液生成的部位是真毛细血管(通透性大),动力是有效滤过压:=(Cap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

8、液静水压)。Cap A端的有效滤过压为正值,血浆滤出 Cap而成组织液;Cap V端的有效滤过压为负值,组织液回流入Cap。10.试述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的过程及其意义。10.答:BP刺激颈A窦主A弓压力R,传入冲动频率与BP成正比,经窦(舌咽)N、主A(迷走)N 进入延髓,使心迷走神经紧张加强、心交感神经紧张及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信息经心迷走N、 心交感N和交感缩血管N传出,使心脏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结果BP回降。反之,血压升高。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经常起作用而维持BP于稳态。第五章 呼吸2.试述胸内压的形成及作用

9、.。2.答:形成:胸膜腔密闭。内含浆液;胸廓生长肺生长胸廓容积肺容积胸廓将肺拉大肺回缩胸内负压。胸内压=-肺回缩力。 作用:实现肺通气;利于肺换气;利于V血、组织液回流。3.试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来源、成分、作用)。3.答: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型上皮细胞分泌,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作用:降低表面张力: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防止肺不张; 防止肺水肿。8.试述CO2对呼吸的调节。8.答:效应:一定范围内A血PCO2引起呼吸深快肺(泡)通气量,但超过限度则有压抑呼吸甚至麻醉效应。机制:血PCO2经H+刺激中枢化学R,或CO2直接剌激外周化学R, 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信息经脊髓、膈N和肋间N使呼吸肌活动,

10、呼吸变深变快。 通常以中枢效应为主,但PCO2突然大增或中枢化学R受抑时,以外周效应为主。9.试述H+对呼吸的调节.。9.答:效应H+引起呼吸深快肺(泡)通气量;H+,呼吸受抑。机制: H+可通过中枢化学R和外周化学R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信息经脊髓、膈N和肋间N使呼吸肌活动,呼吸变深变快。脑脊髓H+时以中枢效应为主;但以A血H+变化多见,故以外周效应为主。10.试述低O2对呼吸的调节。10.答:效应:一定范围内PO2引起呼吸深快肺(泡)通气量,但严重低O2可致呼吸障碍。机制:血PO2剌激外周化学R,克服低O2对中枢的抑制而使呼吸中枢兴奋, 信息经脊髓、膈N和肌间N使呼吸肌活动,呼吸变深变快。低O

11、2兴奋呼吸完全是外周效应所致;严重低O2时,呼吸抑制;低O2时吸入纯O2可引起呼吸暂停。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1.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1.答:盐酸:由壁细胞分泌。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pH;杀菌;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过多则腐蚀消化道粘膜,形成溃疡。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经胃酸激活为胃蛋白酶后能分解蛋白质为眎和胨。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分泌。它与胃粘膜的上皮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一起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防止胃粘膜受损及腐蚀,从而保护胃粘膜。 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作用:

12、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消化酶水解;促进维生素B12经回肠粘膜吸收。3.试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3.答:胰液是消化作用最强的重要消化液,因为它含有的消化酶类最多最丰富,消化作用最强。其主要成分和主要作用有: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并维持肠内消化酶所需要的碱性环境;胰脂肪酶:在辅酯酶协助下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甘油一酯和脂肪酸等;胰淀粉酶:生、熟淀粉都能被分解为麦芽糖。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被肠激酶和胰蛋白酶等激活后可将蛋白质分解为眎和胨,两者共同作用可将其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其它:如胰麦芽糖酶可将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羧基肽酶可将多肽分解为寡肽和氨基酸,DNA酶可分解DNA,RNA酶可分解RN

13、A。5.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5.答:可从几个方面来说明:(1)吸收面积大:由于小肠长度较长,粘膜具有环状皱襞、大量绒毛和微绒毛,使小肠吸收面积增加600倍。(2)消化很充分:小肠内酶种类多,消化力强,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充2、试述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因素。2答:滤过膜面积增大或减少均致原尿生成增多或减少,滤过膜通透性异常增高可引起蛋白尿或血尿。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滤过压升高或降低可导致原尿生成增多或减少。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慢,毛细血管有效滤过长度延长,原尿生成增加。反之亦然。凡原尿增加/减少,可致终尿一定程度的增减。3、

14、试述抗利尿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3答:ADH的作用:提高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水重吸收,尿量; 增强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ADH分泌的调节:ADH由视上核、室旁核合成并贮于神经垂体。血浆晶体渗透压可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R引起ADH释放;当循环血量过多时,可刺激左心房的容量感受器,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抑制ADH的释放。动脉血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也可反射性抑制ADH的释放。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2.简述眼视近物调节时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2.答:当视近物时,物象模糊反射性地引起动眼神经副核和内直肌核兴奋,其传出冲动经相应的神经引起如下反应:环行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凸,折

15、光力增强,使物像聚焦前移至视网膜上;瞳孔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限制入眼光量,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内直肌收缩,两眼球会聚,使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结果,视物清晰。3.试述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存在依据。3.答:视杆系统对光的敏感度较高,可感受弱光刺激,但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低,且不能分辨颜色;视锥系统对光的敏感度较差,故感受强光刺激,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强,能分辨颜色。存在依据为:在视网膜上分布不同:愈近中央部视锥细胞愈多;愈近周边部视杆细胞愈多;信息传递中的联系方式不同:视锥系统的会聚程度低,尤其在中央凹处呈单线式联系;而视杆系统的会聚程度高,对弱光刺激有总和作用;含视色素不同:视锥细胞含有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光敏感的视色素;视杆细胞只含有视紫红质一种视色素;动物种系的特点:只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如鸡等,其视网膜中仅有视锥细胞;而只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等,其视网膜中仅有视杆细胞。第十章 神经系统1.试述胆碱能纤维的概念及其在外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