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79893123 上传时间:2021-04-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自然的语言》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自然的语言》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自然的语言》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自然的语言》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2.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

2、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为什么?(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引用郭沫若的诗句引人本文。两个月前,在广州,看到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到了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的功夫,你才到了华京。郭沫若思考:玉兰花“走得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同样的时间,受纬度影响,广州气温高,北京气温低。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1.理清层次,剖析条理。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务必讲究条理性。请

3、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至3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第二部分(4至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至10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至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好处。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本文里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是什么?(出示课件)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还有古今的差异。3.其主要因素是什么?明确:纬度(南北)

4、4.判断下面四句中物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出示课件)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经度差异)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古今差异)(这些实例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这是复习回顾环节)5.思考: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妙处。(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

5、,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三、研读课文,探究语言1.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出示课件)(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确性)(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第一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或9天而是10天,很精确。第二句里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

6、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如: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2.品味文中反义词的运用。如: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早春跟晚春也不同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小结:这些反义词放在一齐,有的表现了事物的变化,有的突显了事物的特点。使用了它们,使得文章显得既简洁,特点又鲜明。3.品味语言的生动性本文的语言写得非常优美,你喜欢文中哪些语句?先读一读,再品一品。再有感情的朗读。这

7、节课重点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的方法品读赏析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1)删一删(出示课件)A.(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B.立春过后,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品读AB两句,比较A句的好处。(明确:A句渐渐展现了春回大地的渐进的过程。“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冰雪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草木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各种花次第开放”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B句就不具备这样的画面感。也体现作者语言的丰富生动的特点

8、。)(2)换一换(出示课件)A:(原文)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B:这样看来,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较AB两句哪句好,为什么?(3)换一换A:(原文)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B:大雁,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失了。比较AB句中“北雁南飞”比“大雁”,“销声匿迹”比“消失”的使用,好在哪里?(此题用多媒体展示,老师可以示范的分析一句,既是示范作用,又能抛砖引玉,调到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独立品析,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尝试的找出句子课堂进行品析,再当堂展示。如学生有困难师可随时点拨。)四、延伸拓展,丰富知识1.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9、。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预设:时逢盛夏,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烂漫的春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2.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本文以及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预设: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经度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3.“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一带春天刮风多黄沙,于是有人认为“黄河远上白

10、云间”应改为“黄沙远上白云间”,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认为哪个词更合理?预设: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远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远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为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可以虚构、夸张、移用的。五、课堂小结,语言实践话题:从现代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看此刻是否还有必要研究物候学?(学生讨论、交流。)六、布置作业,巩固知识1.(必做题)课后查找反映的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2.(选做题)摘抄你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品析。附: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1、 说明什么是 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比较简便2、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