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手册与员工管理]人才培养及无损检测试验基地建设方案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79826124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54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员工手册与员工管理]人才培养及无损检测试验基地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员工手册与员工管理]人才培养及无损检测试验基地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员工手册与员工管理]人才培养及无损检测试验基地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员工手册与员工管理]人才培养及无损检测试验基地建设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员工手册与员工管理]人才培养及无损检测试验基地建设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员工手册与员工管理]人才培养及无损检测试验基地建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员工手册与员工管理]人才培养及无损检测试验基地建设方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员工管理)人才培养及无损检测试验基地建设方案 人才培养及无损检测试验基地建设方案(宁波升拓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1 人才培养及建设试验基地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11.1目的和意义11.1.1 建设目的11.1.2 建设意义21.2 研究方向31.3 研究内容31.3.1无损检测技术与设备31.3.2桥梁健康监测系统3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32.1 无损检测技术与设备42.2 桥梁健康监测技术42.2.1现状42.2.2研究意义和优势53 试验基地建设方案53.1 建设项目概述53.1.1 室外区域53.1.2 室内区域73.2 室外试验场地布局73.3 室外模型试验项目

2、及相关设置123.4 室外场地各模型尺寸及相关缺陷设置123.4.1 1#模型123.4.2 2#模型133.4.3 3#模型133.4.4 4#模型143.4.5 5#模型163.4.6 6#模型163.4.7 7#模型173.5 室外场地结构钢筋分布设置183.6 落球区域设置193.7 数据及演示中心概念图213.7.1 数据库213.7.2 数据演示中心224 无损检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清单及报价234.1无损检测实训基地模型设计制作234.2无损检测实训基地配套无损检测教学及实验仪器设备24 4.3桥梁健康监测系统425 经费项目预算441 人才培养及建设试验基地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

3、容和方向1.1目的和意义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等理念,落实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4、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的政策方针,改善我校基本办学和实习实训条件,强化相关专业建设,增强学校基本实践教学能力,做到以强化基础性、通用性技术技能实训、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实训、职业和就业能力建设为重点,以综合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化和信息化为牵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做到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全面推动我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现如今,随着我国土木工程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在役设施的逐渐老龄化加剧,以及社会各界对工程

5、施工质量、安全愈发的重视,以无损检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检测、测试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同时,其涉及的知识领域众多,对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高,使得相关人员的培养一直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我校作为本省重要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输送基地,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教育部的政策方针,培养具有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更好地服务于我省未来的交通行业发展,结合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为无损检测技术研发以及人才培养提供基础平台的试验基地显得十分重要。1.1.1 建设目的“立足地方,服务社会,加快发展,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

6、、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创新型实验基地;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为无损检测实验基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提供示范经验,提高我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例,明显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应用技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1.1.2 建设意义四川交通职业技术

7、学院作为四川省交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摇篮,在无损检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建设一个无损检测试验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为学校无损检测教学实践提供平台保障。学校作为交通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交通方面的人才。试验基地建成以后,为学校培养无损检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践场所,有利于学校开展无损检测教学和实践的相关工作,为培养我校无损检测人才的动手能力提供可靠的平台保障,也为提高我校学生的创造力、理解力、表现力,适应目前和将来教学改革的形势创造坚实的实验基础;同时,也使得我校无损检测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科研创新水平提高有了强大源动力。(2)为学校进行无损检测技术创新提供试验基

8、地。试验基地的建成,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开放的研究平台,整合学校的研究力量,加强学校在无损检测技术方面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为学校无损检测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基地保障和强大动力。(3)为四川检测师继续教育培训提供实践支撑。检测师继续教育培训历来是每个省份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尤其是近年来,交通安全的事故的不断发生,对于检测师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检测师进行不间断性的继续教育培训是十分重要的。无损检测试验基地建成以后,可以为四川省检测师继续教育培训提供实践支撑,为省内检测师与现今国内和国际先进检测技术手段的亲密接触提供可靠的平台保障。总之,“无损检测试验基地”的建设,将紧密围绕四川省无损检测技

9、术需求来开展,利用试验基地良好的科研环境、运行管理机制和富有显著优势与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培养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一批优秀的科研、技术研发队伍,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试验基地的科研、技术研发活动,提高我省在该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建设畅通与安全的四川交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持。同时,该试验基地将积极开展与国内外企业、研究所、大学的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实现产学研结合,试验基地资源共享,特别做好四川省检测领域的产学研结合的示范项目,使我省在本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科技制度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省社会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1.2 研究方向本试验

10、基地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无损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2)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发与设计。1.3 研究内容1.3.1无损检测技术与设备 冲击弹性波检测技术基本原理研究; 钢质护栏立柱埋深无损检测技术和理论体系; 混凝土材料及结构综合无损检测技术和理论体系; 岩锚质量综合无损检测技术和理论体系; 岩土材料力学特性综合无损检测技术和理论体系; 预应力灌浆密实度无损检测技术和理论体系;锚下应力无损检测技术和理论体系; 便携式检测设备平台及专项检测设备; 数据库平台。1.3.2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识别结构损伤并对结构异常紧急预警(自动预警); 自动实时监测环境温度和桥梁响应并直观显示结果;

11、 监测对象以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振动.倾斜和温度为主; 监测系统具有以弹性模量测试为核心的标定评价体系; 采用动态信号拾取手段用于确定桥梁震动特性,通过阀值设定在桥梁受到严重外力或者损伤情况下进行预警; 桥梁模型,能模拟桥梁受到不同预应力的状态。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无损检测和监测作为一门庞大的学科领域,伴随着近年来国内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老旧建筑结构物保有量的急剧增加,相关从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知识架构水平愈发不能满足人民对建筑结构质量安全日益重视的市场化需求,因此,该学科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和从业人才的培养在未来几十年内都将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趋势.。2.1 无损检测技术与设备无损检测技术

12、与土木工程无损检测基本类似,但也有其特点。其发展主要体现在测试媒介、测试理论以及测试设备的发展等方面。检测技术按测试媒介,可分为冲击弹性波(包含超声波)、射线(伽玛射线和X射线)、磁粉、渗透、涡流、声发射等方法。近年来,为满足生产的需求,并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与图像识别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损检测的方法和种类日益繁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方法外,激光、红外、微波等媒介都被应用于无损检测。测试理论方面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基于冲击弹性波的检测理论和体系逐步完善。较之传统的超声波检测技术,冲击弹性波具有能量大、频域响应好、容易变频

13、等优点,在桥梁无损检测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美国Olson公司的IES,升拓检测的SPC-MATS等都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结合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弹性波CT(层析扫描)、弹性波雷达(EWR)等分析技术日益成熟。此外,针对具体项目(如孔道灌浆密实度、锚下张力等)的测试方法也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测试设备也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前行。例如,测试平台由以前的单片机平台向笔记本电脑平台发展,数据传输由有线向无线发展都是近期明显的趋势。然而,无损检测技术目前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1)测试方法和原理趋于复杂,对检测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规范、规程落

14、后于实际工程应用;(3)很多关键性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残存承载力、墩下基桩的健全性、装有套筒的拉索的张力等均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2.2 桥梁健康监测技术2.2.1现状目前,我国有公路桥梁约70 余万座(不算铁路桥梁)。从跨径来看,大跨径桥梁(单跨跨径在50 米以上)占桥梁总数的6.3%,中跨径(单跨跨径在2050 米)占桥梁总数的22%、小跨径桥梁(单跨跨径在520 米)占桥梁总数的71%。而现有的我国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几乎都主要针对大跨径桥梁(且主要是斜拉桥、悬索桥等),而占实际工程运用中绝大多数的中小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则没有任何安全监测措施。近年来,由中小跨径

15、桥梁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给国家、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财产损失,因此,针对中小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健康监测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2.2.2研究意义和优势(1) 相比于大跨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动辄百万级、千万级的费用,针对中小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健康监测系统则具有明显的成本控制优势,研究费用门槛低,而且由于此类型桥梁在实际工程运用中数量众多,也让它的研究价值具有极大的普及、推广意义。(2)常规的桥梁监测系统追求大而全,使得系统过于复杂。一个典型的桥梁监测系统常包括数十个子系统,使用数十种甚至上百种传感器。面面俱到的同时,不仅增加了系统成本,而且还严重地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此外,许多传感器的寿命较短,如埋入式应力、应变传感器的寿命平均不到5年,而且难以更换,使得大部分监测系统的有效使用寿命都在10年以内。这跟现代桥梁的百年使用期的设计理念有着很大的冲突。而在“基于冲击弹性波理论技术”的体系下,以桥梁运营过程中动弹性模量的测试为技术评价标准的健康监测系统则具有十分明显的技术优势,系统精简,元器件成本费用低,使用耐久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