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教育现状的研究报告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79782456 上传时间:2021-04-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的教育现状的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的教育现状的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的教育现状的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的教育现状的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的教育现状的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的教育现状的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的教育现状的研究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国的教育现状的研究摘要:我们可以发现教育评价的概念可总结为:对一定的教育目标以及其价值,优缺点和基本信息进行系统的,详细的,严格的收集,然后把这些信息反馈出来!为教育决策者和社会提供有效的信息,如此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发展!那么根据教育评价的定义来看我国的教育评价发展状况以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评价在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对教育评价的概念、作用、类型、标准、模式、基本程序、基本原则、搜集与处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和评价再评价的方法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曾经一段时间我国建立起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我国的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关

2、乎国家的兴衰,教育的好坏更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评判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评价就成了教育建设的重要环节。那么“什么是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和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就为我们研究教育评价的定义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一、教育评价定义的发展历程及其优缺点。(一)、初步发展时期追溯一下教育评价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教育评价开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的教育评价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测量!这种教育评价方式是以学生对课本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运用情况进行考量,这种考量方法没有从教育过程对教学进行考量,所以也就导致了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所以学生也在这种教育评价中片面追求课本,而没有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3、受益,所以这个时期的教育评价概念是比较片面的。那么进入20世纪30年代,教育评价就有了新的发展。(二)、泰勒提出的以教育目标为中心时期我们来分析以美国教授泰勒(R.W.Tyler)为代表的教育评价定义,根据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他们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衡量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达到程度的过程。(侧重点放在教育目标上)可见他们的教育评价已经从单纯的考量学生对课本的掌握情况过渡到注重教育效果,这种评价定义能鉴别好坏和区分优劣,激励人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都是以目标为中心的。在他看来,目标不仅仅是对学生应该如何行为的方式的述,用最精确的方式述目标,也是为了更清楚地告诉我们课程与教学

4、成功与否。事实上,目标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起中心作用,这在博比特那里有详细论述。有人认为,泰勒在讨论学习经验时,尤其是谈到培养反省思维能力时,很难说他也把教育看做是一个生产加工过程。而且,他对行为目标的看法也是比较全面的,他强调要根据实验或试验的结果来决定行为一般化程度。但是在教育评价领域,后来人们重新考察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泰勒模式,认为泰勒模式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具体地说,教育评价如果以目标为中心和依据,那么目标的合理性又根据什么来判断呢?教育活动除了达到预期的目标之外,还会产生一些非预期的效应与效果,这些非预期的效应和效果要不要进行评价呢?等等。在这种背景下,泰勒模式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各种教育

5、评价模式应运而生。各种评价模式的出现,又更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评价活动的研究兴趣。由此,教育评价迅速成为一种专业化活动高等学校中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教育评价专业点,多种专门研究教育评价的专著、文章相继问世,各种评价中心也纷纷创立。那么以克龙巴赫等人为代表是认为教育评价就是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的过程。(三)过程性评价时期1963年克龙巴赫(LeeJ.Cronbach)在通过评价改革课程一文中指出“评价的中心不应仅是目标,而更应当是决策”。他们认为评价者不但应该关心规定的目标,检验这些目标达到的程度,而且更应该关心谁是决策者,他们做了什么决策,根据什么样的准则做决策等等。另外,他们认为评价者不应当过

6、分重视教育结果,而应当把注意力集中于教育活动过程,教育评价不能仅仅注意结果评价,而应当重视过程评价。因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的进程中不断对照评价方案找差距和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并对不合理的教育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进行修正。它的优点就在于认为应当把注意力集中于教育活动过程,而不能仅仅注意结果评价,要重视过程评价。(祢补了泰勒评价模式的不足之处)这种评价观的贡献是把评价视为获取信息的过程,并把评价信息和评价结果作为教育决策的依据。之后以豪斯(E.R.House)和斯克里芬(M.Scriven)为代表认为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现象进行描述和价值判断。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总结性评

7、价,其核心容都是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1967年,美国哈福大学的斯克里芬在他的评价方法论一书中提出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它“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然后就是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的评价观。(四)统一性定义1981年,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综合了各种评价观点,给教育评价下了一个综合性的定义: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目标和它的优缺点与价值判断的系统调查,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这个定义集中了上述三种观点的基本涵,即弥补了泰勒对教育评价解释的不足,又强调了价值的判断,并且肯定了教育评价应该为教

8、育决策服务。后现代时期,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在1984年出版了名为第四代教育评价的专著,其中提出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构架、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他强调心理构建过程,认为上面三个时期有着种种缺点!但是个人认为第四代教育评价不能在当前社会下有效利用!但教育评价的观点关联性很强,所以可以借鉴! 二、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与现状 我们可以发现教育评价的概念可总结为:对一定的教育目标以及其价值,优缺点和基本信息进行系统的,详细的,严格的收集,然后把这些信息反馈出来!为教育决策者和社会提供有效的信息,如此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发展!那么根据教育评价的定义来看我国的教育评价发展状况以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9、教育评价在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对教育评价的概念、作用、类型、标准、模式、基本程序、基本原则、搜集与处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和评价再评价的方法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曾经一段时间我国建立起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我国的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当前国情下中国教育评价的滞后,根据教育评价的定义我们应该根据现实的发展来调整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来看,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价工作尚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教育评价在他的根本方针和思想上依旧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这种思想长期没有得到转变,这种评价是以学生的成绩提高而设立,仍然不是为整个教育系统和

10、一个实践整体而设立的!;其次,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还不够先进,教育评价的理论还不是很完善,此外它对学生个体素质的评价还是比较片面的,尤其是对学生在非认知的因素、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测评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对这方面的测评处于停滞状态;再次,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操作起来过于繁琐,各个方面没有执行比较困难,而且体系过于庞大,影响了教育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教育评价最终要促进教育的发展,从而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服务,单从我国的小学教育评价来看,我国的教育评价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应试教育的现状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目前很多学校都把成绩当成评价学生的依据,这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湮没,再看教师评价

11、体系,我国众多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还把教育评价停留在基本的目标评价中,以学生学习成绩论教师,然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却在教育评价之外。那么学校本身呢,也在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好坏,这都显示了我国教育评价的很多不足!从“奥数热”到“择校热”再到“教师虐待学生”甚至是校园安全案件,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看到,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行政部门,我们都能发现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但是具体到学校,学生,教师还表现为以高考为单一的评价体系,这就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尽管国家提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是因为教育评价体系的缺陷导致目前的教育还没有从成绩为大的

12、思维中解放出来,所以目前我国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完善的,有效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从上至下地为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做出实践。全力为提高教育的综合质量做出服务。从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000年1月3日)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今天的教育评价核心应该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其涵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完善学生的人格的培养,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要均衡发展,否则,就偏离了素质教育这一正常的轨道。所以,对一所学校所有教学工作的总体评价体系是衡量这所学校是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进行教学的一个总的标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考评体系的核心部分。所以我认为我国目前应该建立一个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国家教育部门的行政决策为指导,以学校和教师的整体质量为保障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有更大的飞跃,让我国的教育投入更有针对性! . 可修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