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中“群众路线”理论的体现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79760464 上传时间:2021-04-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中“群众路线”理论的体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中“群众路线”理论的体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中“群众路线”理论的体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中“群众路线”理论的体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中“群众路线”理论的体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中“群众路线”理论的体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中“群众路线”理论的体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中“群众路线”理论的体现 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与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关系,并在历史的洗涤中越发闪耀;而当代“群众路线”理论的阐发在其根源上则可以上溯到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并在向现代民本思想的转换中抽离出更有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一、民本思想首先要界定或者是明确民本思想的内涵,这是对于评介一种思想的奠基式的元初。所谓民本,在中国古代体系中是与君本相对而言的,尚书有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表明民为国家的根本,待民的态度以及民对国家安宁的作用。但在考证中,断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后世撰写者的主观民本思想的添加,本非原始,但足可观其民本思想的

2、点滴。古代民本思想的发端,始于神本。古代时期由于生产力和认知力的不足,殷商人承袭其前对于天的崇拜,诸事求神问卜,在礼记和尚书中对此都有详细的记载。尚书周书泰誓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会看、听到百姓所看、听到的,也会满足百姓所需。而在尚书周书酒诰中这样讲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周人在殷的命运中,看到了百姓的作用,遂将重民的思想渗透到神本的思想中,孕育出民本的思想。如前所言,早期民本思想是与神本思想相对的,体现对于天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天对世间事务的解释。在古代,君是天之所命;换言之,君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

3、,故我们称人君为天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神的地位下降和人的地位上升,民本与神本的对立也逐渐过渡到君本的对立,为孕育和形成民本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民贵君轻春秋时期,民本思想进入到民贵君轻阶段,意味着在邦国中,民有着比君更为重要的作用。晏子春秋内篇记载“: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臣应当忠于百姓而不是只为了社稷的君王。而在孟子的思想中,则明确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尽心下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以民为本,社稷亦以民而立,故民为贵。君与社稷虽有轻重,但皆为民服务。

4、荀子虽与孟子在政治思想上有别,但在关于民的观点上却有相同想法。荀子大略载:“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孟子告诫君应顺民心,保民而保天下;荀子劝诫君以安民求安政。先秦儒家思想对于百姓在社会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做出了最为原初的解释,这是民本思想成熟并走向完善的起点。(二)民水君舟荀子王朝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从中可见民水君舟的思想,到汉唐之际,思想更加完备。汉初贾谊在其过秦论中,总结秦亡教训,肯定了民是邦国的基石,强调民的历史作用,在其新书大政上中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

5、谓民无不为本也。”唐初魏征与唐太宗则明确地提出了民水君舟的思想。同样鉴于隋亡教训,对水可载舟可覆舟深有认识。贞观政要中载:“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以及“君,舟也,人,水也。谁能载舟,亦能覆舟”。汉唐的思想家,皆在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中,来劝诫君以民为本,重视民在国发展过程中的固本作用,遂有汉、唐的繁盛。此阐释民固邦本的地位,强调君民的互相渗透,更关注民生问题,民成为君须敬畏的对象和力量。(三)民主君客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开始更多地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政治问题,尤其是君民关系,并开始以主客来探讨君民的关系。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

6、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指明君民应是民为主而君为客,或者说, 君权应屈从于民权, 凡以君权凌驾于民权之上,都有违人性。黄宗羲以民主君客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的治乱。他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历史的主体是民而不是君,故应以历史主体的取舍看待兴亡,而不应以一家一姓的兴衰来看待历史的治乱。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们,既不像先秦思想家只强调民在邦国中的地位,告诫君要得民心;也不像汉唐思想家强调民载舟覆舟的历

7、史作用,告诫君切勿虐民;而是强调民作为人的权利,真正地站在民的立场上来待民,是对于民权的宣誓和弘扬。这些奠基的民本思想,为近代直至现代的政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并在现代意义上彰显其时代价值。二、“群众路线”理论在探寻古代民本思想脉络的过程中,可明晰地感受到民本思想对民的重视,同样可映射到当下“群众路线”的内涵。1929 年 9 月 28 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期间,“群众路线”一再提出,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到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

8、并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不断的继承发展中,群众路线的内涵逐渐完善和充实,更具有与现代中国情况相符合的内在实质。2013 年 4 月 1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而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

9、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在 2013 年 6 月 18 日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这些内容和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以本民思想为代表的政治思想的发展,扩充了极具内涵的时代精神和价值。三、当代民本思想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之和正如前文阐述的民本思想,将民作为社会根基,作为水,作为主体来对待,都是在一种民本与君本相较衡的语境下来分析的。我们

10、在看待民本思想的过程中,选择性地扬弃其中的糟粕,不能仍以民君相对的“政治视角”,或者是民、君的概念对应来阐释现代社会的现实理念。社会发展至今,是一个完整且有理论内涵的实体,自主选择与其相应的理论,并不受人为操纵,只是社会在呈现这一理论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思想家来表达其想法;而这些思想家则是这个社会的眼睛和灵魂,是他们的参与让这个社会有了足有绵延的“生命力”,而这个生命力则是民。换言之,就是现代社会我们所言的大多数人,即群众;尤其是在复杂性充斥的现代社会,保持与群众的一致,走群众路线,是符合社会现状和实质的产物。如前言,群众路线的理论源头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仅仅只是“民”和

11、“群众”在概念上的某种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内在价值的统一性。古代民本思想将民作为固邦的根基,作为兴邦的本,告诫统治者要保民、贵民、厚民、顺民、安民、爱民等,综合起来就是要告诫统治者行仁政。然而仁政并不是看起来那般简单,是一步步从对民的实践中提炼出的精华,也是民本思想在发展中的汇聚。而群众路线作为古代民本思想的延续,除了继承民本思想中对于民的理解之外,更具价值的意义在相较于古代民本思想是思想家提出用以提点或者告诫统治者的施政方法或纲领,当代的群众路线理论则是国家管理者根据自身管理需求提出的施政思想;相对于被动地接受某种思想进行管理输出,主动地根据实况提出某种思想进行管理输出,更利于我们在社会发展的

12、洪潮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与社会的契合度。而对于社会的管理以及和群众的关系,则会处于一个相对微妙的情境中,如荀子所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如此,我们所要面对的环节,已不再是水可载舟覆舟的问题,而是在水载舟的过程中,怎么可以使舟行进得更稳更快,因为当群众路线这一理论提出并延续的时候,就已经证实我们选择了一条正确并且会一直坚持下去的指导方略。群众路线与民本思想的相关联,可从其思想的内在实质和涵义中找寻同妙之处。群众路线作为民本思想的外延和延续,民本思想作为群众路线的追溯和内涵,实则为一,以“民本”来概之,更有广泛意义;但时代差异不同忽视,更为精确的思想异别有利于现实操作,

13、此为二者之和。和中之别在于,民本思想褪去历史长河历练中的厚厚沉淀,化身为现代更具时代精气神的群众路线,从“神君民”的上转下的理念模式转变为下的理念模式,基线同平,对于社会的发展更有意义,更在于对社会阶层的和。思想溯源,不只是探寻理论根基,更重要的是探求思想之和,从这种内在的思想之和转化为外在的现实价值之和,以及转化为对于整个思想集聚的结合体人的内在充裕,将民(群众)纳入整个路线所关照的核心,这才是时代赋予思想的使命。参考文献:1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张祥浩.再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贾 丹.民 本 思 想 与 以 民 为 本J.天 中 学 刊 ,2005(1).4李森.从先秦到贾谊民本思想的逻辑 发 展J.华 东 师 范 大学学 报 ( 哲 学 社 会科 学 版 ),1994(5).5郭秋萍.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6魏锡钧,张敏学.坚持群众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J.黑河学刊,1998(3).7 景跃进.“群众路线” 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内涵、结构与实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