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治理沂南县旱涝灾害的若干建议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79760440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综合治理沂南县旱涝灾害的若干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综合治理沂南县旱涝灾害的若干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综合治理沂南县旱涝灾害的若干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综合治理沂南县旱涝灾害的若干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综合治理沂南县旱涝灾害的若干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综合治理沂南县旱涝灾害的若干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综合治理沂南县旱涝灾害的若干建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于综合治理沂南县旱涝灾害的若干建议 1 基本概况11 自然地理与气候状况1) 自然、地理沂南县位于沂蒙山区中南部,属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西宽565km,南北长508km,总面积170533km2。其中西部为山区,中部为冲积平原,东部为丘陵,分别占总面的5745%、2423%、1832%;地形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西部山峰耸立,沟壑纵横,东部丘岭低缓绵延,中部三河冲积平原狭长,海拔高程887628m。沂南县属淮河流域,主要沂河与沭河水系,其中大部分为沂河水系,流域面积157708km2,长虹岭东部为沭河水系,流域面积12825km2。沂、汶、蒙河为境内主要河流,境内长度分别为45、695

2、、37km。10km以上的支流21条。诸河皆系山洪河道,源短流急,径流季节变化明显,汛期易洪,且猛涨猛落。2) 气候沂南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干冷,气温、降水和蒸发等气象要素年际、年内变化显着。多年平均气温1290,月平均气温最高265(7月份),最低26(1月份);年湿润度数074,相对湿润度年均65%,绝对湿度年均12%,最小相对湿度0;多年平均降雨819mm,月平均降水69月最大,为6098mm,占全年降水量的744%,12月份降水最小,仅为118mm,占全年降水量的14%;多年平均蒸发11668mm,月平均蒸发46月分最大,为4792mm,占全年蒸发量的411

3、%;历年平均日照小时数24755h,日平均日照小时数667h;一般年份平均冻土层深03m,最大值042m。12 社会经济状况沂南县是以粮食、经济作物和蔬菜瓜果为主的农业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稻谷等作物和花生、烤烟、棉花等经济作物;近几年西部山区板栗、苹果等林果有了较大发展;畜牧养殖以猪、牛、羊、鸡、兔为主,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沿境内三河六岸建立起蔬菜、瓜类生产基础,设立多处蔬菜批发市场,逐渐形成蔬菜生产、销售及深加工体系。工业经济较薄弱,主要有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工业及化学、机械、电子酿造等。全县共有企业6082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9个。2 旱涝灾害概况及成因

4、分析据资料统计,近十年来,沂南县几乎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在19972000年连续4年大旱的情况下,典型年2002年又遭遇了罕见的旱情,全年降水量仅4680mm,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少了43%,其中25月份降水550mm,911月份降水473mm,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春旱和秋旱,粮食作物110万亩受灾,其中绝产的12万亩,粮食总减产62678t,减产达227%;35万人发生人畜吃水困难,蔬菜减产76%。2011年我县又发生了历史上未出现的特大干旱,2010年9月10日至2011年5月10日,历时240d,降雨仅为40mm。2010年汛末晚秋高温少雨,土壤墒情差,造成秋播困难;已播种者,出苗率低,

5、分蘖少。进入冬季,一直受冷气团控制,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长时间维持,持续低温,导致降雨、降雪稀少,冬旱严重;2011年春季,同样无有效降雨发生,形成了冬春连旱的严重局面。全县小麦播种面积5320万亩,受旱面积5320万亩,重旱面积1790万亩,东部丘岭以及西部山区受旱尤甚;有201万人发生了人畜饮水困难。另一方面,几乎每年汛期,都有一场或几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造成局部地区的洪涝灾害,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与损失。典型年2003年沂南县遭遇了重涝灾年,全年降水量13136mm,为多年平均情况的16倍,造成全县24万余亩农作物内涝受灾,减产五成以上的作物面积达10万余亩,全县粮食减产总

6、量达2万余吨。造成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是:21 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沂南县属暖湿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内、年际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820mm,灌溉季节35月份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141mm,占全年降水量的139%,秋种季节911月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360mm,占全年降水量的166%,极易造成春秋旱;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主汛期68月份,多年平均量为5334mm,占全年降水量的650%,又易造成个别区域发生洪涝灾害。22 水利工程老化、退化,抗灾能力低沂南县共建有中、小型水库58座,总库容0824亿m3,其中中型水库2座,总库容04254亿m3,兴利库容0217亿m3;

7、小一型水库8座,总库容014亿m3,兴利库容007亿m3;小二型水库48座,总库容011亿m3,兴利库容004亿m3。建成塘坝486座(较大型塘坝275座),总库容0129亿m3,拦水闸坝4座,蓄水002亿m3。建有中型引河自流灌区3处,小型引河自流灌区1处,有效灌溉面积2107万亩;全县共建有扬水站342座(基本报废55座),装机360台14320kw;全县共打机电井1600眼,其中配套1583眼(871眼涌井出水不足而近于报废),装机1583台17320kw。2010年末全县总有效灌溉面积563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129万亩(小白龙灌溉1258万亩);这些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

8、年代,已运行了四十多年,老化、退化严重,加之当时的设计与建造标准偏低,配套不全,实际拦蓄及防洪、排涝能力较低,难以抵御突发性的超标洪水和旱灾。23 投入减少,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退缩趋势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小农水”投入的减少,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退缩的趋势。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存在产权未明晰,管理责任未落实,缺乏维修资金,加快了现有工程的老化退化。24 需水总量不断增加,可利用水量减少一是农业用水,随着灌溉面积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高需水的蔬菜、瓜果等高效农业的发展,农业用水量增大;二是随着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用水增长较快;三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畜用水量成倍增长。而随

9、着大量的工业及生活污、废水的排放,部分地表及地下水遭到污染,不能利用,可利用水量减少。25 水的有效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统计,农业用水占全县总用水量的80%以上,灌溉方式仍以大水漫灌为主,灌溉渠系支渠以下多为土渠,渗漏严重,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有效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及20%,且不能达标排放。3 旱涝灾害防治对策31 加大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巩固水利基础设施,增加水源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搞好斜屋、丹山等4处灌区拦河闸(坝)的配套改建和58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塘坝进行加固清淤;在山丘区搞好集雨蓄灌工程设施建设,着力兴建水窖、水池等;对山区的部分河道进行梯级

10、拦蓄;恢复和新建部分沿河、沿渠中小型提灌站;新打部分深井,在县域北部的第四系适宜区利用引河斜屋灌渠进行地下水补源,兴建地下水库;在山丘区河道平缓处,兴建地下水截潜工程,增加地下水蓄量;同时,做好人工降水工作,密切注视天气变化,待天气条件成熟时,实施人工降雨,增加地面径流量。对涝洼地进行连片配套治理,清淤疏浚排涝沟、渠,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形成畅通无阻的排涝配套体系,对重点排洪河道进行除险加固。发挥这些工程的蓄水(洪)、拦水、引水、排水作用,增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32 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节约用水,减少浪费农业方面,采用节水灌溉制度及节水灌溉技术。在干旱缺水年份,改变传统的灌溉制度,对旱作

11、物采取调亏灌溉,对水稻采取浅湿灌溉和控制灌溉。并采用畦灌、喷灌与微灌、地下滴渗灌、低压管道灌溉、渠道防渗等节水灌溉技术与措施。在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纳雨蓄墒、聚水增墒、覆膜保墒等节水的农业耕作措施及采用化控抗旱技术。工业方面,搞好企业水平衡测试,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万元产值耗水量。加强污水处理、回用,充分利用可用水源。城乡生活用水方面,实行定额供水、超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有条件的居民小区可推广应用“中水道”技术;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区,可对现有屋面雨水管进行简单改造,兴建地下蓄水窖,雨天集蓄雨水,用于绿化和洗车之用。33 从实际出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安排,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耐旱作物,发展现代旱作农业。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蔬则蔬,宜粮则粮。涝洼地带,通过治理,适宜种稻的,实行稻改。走高效、高产、精品的农业之路。34 改革与完善小型水利工程的投入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现有水利工程的投入、经营、管理模式,实行谁投入、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对现有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使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经营与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