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原卷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频易错题汇编

上传人:那****人 文档编号:179758032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原卷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频易错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原卷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频易错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原卷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频易错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原卷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频易错题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原卷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频易错题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原卷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频易错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原卷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频易错题汇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高频易错题集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凸透镜,并利用液体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按照图甲测出水凸透镜的焦距,如果将该水透镜放在图乙所示位置,光屏上恰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若在图乙中蜡烛和透镜间放一近视眼镜,要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左移动C若保持图乙中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3cm,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向右移动的距离应大于3cmD如图甲所示,在透镜中继续注入少许水,发现焦点位置左移,这一现象说明:凸透镜的凸出程度越大,焦距越小2小燕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试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焦距为20cmB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焟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D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离透镜10cm的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10cm处时,所成的像是()A倒立缩小的虚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等大的实像4有一点燃的蜡烛,大小如图(a)所示,将它放在距离凸透镜18cm处,移动光屏的位置得到图(b)所示的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A9cmB14cmC6cmD36cm5在探究“凸透

3、镜成像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后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对于该次实验,下列描述正确的有()A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B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照相机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D投影仪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6一物体位于凸透镜前的主光轴上,当把透镜挡住一半后,物体AB在光屏上的像()A只有上半部分,亮度不变B只有下半部分,亮度不变C与原来相同,亮度不变D与原来相同,亮度变暗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A放大镜B照相机C幻灯机D潜望镜8摄影师

4、利用照相机对着一学生拍完一张全身像后,接着对站立不动的该生再拍一张半身像,则摄影师应()A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B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C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D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9一个角的度数比较小,只有3,为了看清楚些,用一放大倍数为5倍的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这个角的度数为()A5B15C3D3010将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使物距依次为6cm、18cm和24cm,分别得到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和缩小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满足关系式()Af6cmB6cmf18cmC9cmf12cmD18cmf24cm二填空题(共5小题)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

5、规律的实验中,八年级的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看到小红的眼睛如图A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要看到如图B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12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距点。(l)在a、b、c、d、e这五个点中:把烛焰放在 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的 侧(“同”“异”)把烛焰放在 点上,光屏所成的像最小,放在 点上,所成的像最大。把烛焰放在 点上是属于照相机原理。把烛焰放在 点上是属于投影仪原理。当蜡烛从a点逐渐向d点移动的过程中,

6、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逐渐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并且得到的像会逐渐 (选“变大”、“变小”或“不变”)。(2)根据图2中的坐标画出该凸透镜物距U和像距V的关系图象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1)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的中,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你采取的调节方法是: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3)接着使烛焰向右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

7、光屏上得到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4)把图2甲所示的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在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图2乙中的 ,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14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5cm的位置处,调节光屏位置,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距为25cm,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

8、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三解答题(共5小题)16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若保持图中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了在光屏中央找到像,应首先调整光屏的 ,然后将光屏向 缓慢移动(选填“左”或“右”),当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时,该像的大小与物体相比是 的(选填“缩小”或“放大”)。若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5厘米刻度线处(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光屏, 在光屏上重新找到清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

9、图所示。(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40cm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 的 像;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 。如果小明将光源移至8cm刻度时,他通过凸透镜看到光源的 、 的虚像。(3)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4)光源“F”放在

10、15cm处,其大小如图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18小华和小红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他们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的凸透镜,取高度h为8厘米的物体进行实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他们分别取不同的物距u、并移动光屏找像,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一、表二中。表一: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高h(厘米)132.014.43.6225.016.75.3322.018.36.7表二: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高h(厘米)419.021.18.9515.030.016.061

11、2.060.040.0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数据中物距u、像距v及成像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或3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且 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小红同学计算了表一中物距与像距之和,由此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之和越小,成的像越大。小华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判断小红的结论是 的(选填“正确”、“错误”)。小华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物距与像距之和,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与像距之和最小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为了验证该猜想,他们应将物距设定在 厘米的范围内继续进行实验。19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蜡烛、凸透镜、光屏所处的位置,此时在光屏上恰能看到一清晰的像,利用此原理制成的仪器是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潜望镜选择理由: 。20“虚拟试衣镜”亮相黑龙江软件产品博览会,该款“虚拟试衣镜”解决了购物者很难观察到试穿衣服时背面的情况,摄像头能够监视顾客的移动,并将衣服的背面展现给他们,如图所示。监视顾客移动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 镜,顾客离摄像头的距离应在 的范围,若想看到整套西服的着装效果,顾客应 (选填“远离”或“靠近”)“虚拟试衣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