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要素分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79736941 上传时间:2021-04-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6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要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要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要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要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要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要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要素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要素分析 民族团结教育论文第三篇: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要素分析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结合高校的使命和任务以及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需要,阐述高等教育视域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形成常态化机制的必要性。引入管理学概念,聚焦高校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的关键点,构建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要素模型,从思想认识、组织架构、稳定保障、形式创新、合作交流五个方面,探讨高校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的路径。关键词:高校;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常态化机制;Research on No

2、rmalization Mechanism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in Higher CollegesSUN Gao-ang SONG Yu-chen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Abstract:The 19 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deepen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and promote the co

3、mmon unity and struggle of all ethnic groups for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mission and tasks of higher colleges and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gion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4、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forming a normalization mechanism are expounded. It explores the path of forming a normalization mechanism for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ive education in higher colleges from five aspects: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tability guarantee

5、, formal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management, focusing on the key points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in higher colleges, and constructing the model of the normalization mechanism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6、in higher colleges.一、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教育的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准则,是民族进步、社会安宁、国家昌盛的必要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合力共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取得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丰硕成果。在新时代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更要高举促进民族团结这一鲜明旗帜,时刻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面

7、向各族人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力量。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各族青年学子树立理想信念、增长本领才干这一过程的筑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指出,“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2015年全国高校第二次统战工作会议和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均提出,高校要注重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营造有利于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环境,打下青年学生民族团结的思

8、想和感情基础。近年来,由于民族地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党和国家对边疆地区教育事业的帮扶和支持不断加大,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学生通过专招计划到内地高校学习生活,这一方面丰富了高校的办学层次,扩大高校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办学影响力,另一方面也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课题。从教育部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看,截至2016年,全国高等教育下研究生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为115321人,本科专科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为231812,分别占学生比例的5.82%和8.6%,且数量和比例呈每年递增状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范围内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越来越频繁,高等教育视域下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教育管理

9、工作越来越重要,培养各民族学生形成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形势也越来越迫切。持续深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对维护高校校园稳定和谐、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民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产生积极作用。二、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民族事务工作的内涵,高校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键是聚焦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发挥教育载体平台优势,因此,如何认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意义,是做好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关键。(一)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组织部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

10、人,少数民族学生和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样渴望成长成才,希望通过大学系统性学习,满足人生理想价值的实现,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深刻而剧烈的发展变化,多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影响纵贯于高校之中。由于青年学生的价值观还在逐渐形成过程中,防范认识能力不强,极易受到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亦是如此。如果放任不管,即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业,但是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德道观念约束,这样的大学生难言能够承担重任,甚至在泛民族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下,会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在高等教育这一阶段,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11、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二)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高校丰富自身育人品牌的重要内容“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办好中国大学,关键在于能否满足人民对于高等教育的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从高校的四大功能看,满足人民的需求最终是要实现人才培养这一首要目标,而这也正是每所大学育人品牌的直接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一个都不能少,在享受高等教育权利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因此,接收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近些年以来,在各个高校的培养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或留

12、在内地发展、或回到家乡投身边疆事业建设,都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成果体现,许多高校也把优秀少数民族优秀大学生作为自身育人品牌的代言人。因此,持续不断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夯实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奋发向上,是丰富高校育人品牌的重要内容体现。(三)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高校支援边疆建设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少数民族人群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如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学生也主要来自这些地区。由于历史发展、区域定位等原因,边疆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这一方面造成了边疆地区贫困问题的加剧,另一方面影响着边疆地区的稳

13、定发展,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任务的迫近,缩小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距离已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一。近年来,党和国家连续召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持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建设投入,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希望他们在接受良好教育以后,能够尽快回到边疆地区,为当地发展和生产建设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尤其是内地高校将更多承担起为边疆地区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所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成长成才,是高校支援边疆地区建设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对促进边疆地区和谐稳定,

14、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着广泛而深层的意义。三、高校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的要素分析我国高校主要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基本职能,校内不仅有较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还要在多维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外与社会各个层面均有所接触。总之高校的工作千头万绪,尤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环节,各级教师、管理干部和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多,各项教育活动压力较大。如何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项工作落在实处、发挥实效,实现其作用和意义,一直是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面临的较为实际的问题。虽然一些高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尝试,但是总体来看,均存在缺乏整体部署,教育管理机制不

15、健全、不完善;学生的民族意识较强,对团结进步教育接受度不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意愿不强烈;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来看,主要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团结进步教育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足,并没有将民族团结教育看作一个系统的工作予以重视;同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脱离了学生特点,针对性不强,没有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对民族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再有就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途径单一、创新不足,缺乏内涵建设;最后就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队伍建设滞后,缺乏有力保障。为了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能够行之有效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长效机制作为目标指引和制度支撑,具体来说就是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综合育人体系的构成单元,与课程育人、高校学生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各项工作并驾齐驱,同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互为作用。因此,需要打通高校教育实施过程中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联系渠道,最终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制度化。在管理学概念中,常态化是指一个组织能够根据其期望实现的目标运用自身具备的能力进行有序正常的运转过程,通常所说的常态化的要求就是对日常工作的标准要求。假设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高校育人目标之一,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