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

上传人:葳** 文档编号:179720610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说“木叶,课前自主学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寒砧(zhn) 橘颂(j) 涔阳(cn) 翩翩(pin) B.庾信(y) 黄浦(f)言筌(qun)柳恽(yn) C.蛊惑()亭皋(o)接踵(zhn)谚语(yn) D.权衡(hn)拯救(zhn) 耗费(ho)储蓄(x) 【解析】选A。B项,“浦”应读p;C项,“谚”应读yn;D项,“耗”应读h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箫条歧路纱锭昏厥 B.聒噪痊愈皎洁繁密 C.蕨菜诠释骄美烦躁 D.边缘支付伙食渡假 【解析】选B。A项,“箫”应为“萧”;C项,“骄”应为“娇”;D项,“渡”应为“度,3.请从括号中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下列各句空白处或判断画线成语的正误。 (1)教育厅下发文件,明确提出,开学条件核验不合格的学校不得开学,每所学校 至少_一名卫生防疫人员。(配备配置) (2)美国宇航局宇航员斯科特凯利每天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他从太空拍摄的照 片,许多照片展示出令人震撼的美景,一言难尽。( ) (3)为缓解停车矛盾,我市相关部门挖空心思,充分借鉴外地一些好的做法,引导 市民有序停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配备,一言难尽”,用一句话,难以说清楚,形容事情曲折复杂。此处不合语境,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计(多含,贬义),此处褒贬失当,4)无论是在经济、商业还是在投资领域,她们都可以做得熟能生巧。同时,在

3、 家庭生活中,此专业的女生也精通于赚钱和理财。(,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此处运用错误,应为“游刃有余,4.阅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画出文章的结构。 【点拨,文本研读探究,文本研读】 (一)阅读课文13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面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自从屈原开始使用“木叶”,它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他们开始大量使用这一意象。 B.“木叶”就是“树叶”,但在古代诗歌中却很少使用“树叶”这一意象,是因为古代诗人很少写树叶。 C.文中前两段列举了大量古代诗人使用“木叶”的诗句,是为了说明“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D.“木叶”与“

4、树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木”字让“木叶”这一意象在诗歌形象思维中得到发展。 【解析】选B。“是因为古代诗人很少写树叶”错误,根据文意可知,因“木叶”更富有暗示性,诗人希望通过“木叶”来写出名句,2.第1段开头引用屈原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答:_ 参考答案:以屈原的诗句引出文章的话题;这一引用富有诗意,能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照应题目,3.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 _ 参考答案: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

5、化内涵,二)阅读课文第46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4.下面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用“木叶”也不是什么场合都用的,从屈原开始,诗人们就把它用在秋天的情景中以取得鲜明的形象。 B.“木”字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由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决定的。 C.“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D.“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解析】选A。原文是“木”而非“木叶,5.这三段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_ _ 参考答案:第4段阐述了“木”具有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

6、有落叶的因素(第4段总结句);第5段阐述了“木”具有第一个艺术特征的原因: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第5段起首句);第6段阐述了“木”具有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颜色上具有暗示性,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第5段末尾的过渡句以及第6段中“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的中心句,6.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答:_ _,参考答案: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情感。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我们由“木”可以联想到

7、“木头”“木料”“木板”,接着联想到“树干”,继而联想到“落叶”,然后联想到“秋天”,以此寄托“离人游子的愁绪”。而我们由“树”联想到“繁茂的枝叶”,继而联想到“浓荫”,这不是秋天的形象,不能寄托离人游子的愁绪,重点探究】 1.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以“说木叶”为标题?如果标题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怎么样? 【点拨】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文章的整体思路就要改变,就要从理论的角度论述,写成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品读玩味之中,并逐层深入,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契合读者阅读心理,2.

8、说“木叶”以精细的美学触觉,辨析了诗歌史上诗人钟爱的形象,旁征博引又细致入微,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研究方法。但也有人对作者这种“咬文嚼字”的欣赏法不以为然。你认为如何呢,点拨】观点一:我认为“咬文嚼字”的欣赏法是可取的。只有“咬文嚼字”,才能把躲在概念后面的暗示性读出来。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学完说“木叶”可知,文中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观点二:我认为“咬文嚼字”的欣赏

9、法不可取。研究诗歌时,我们不但要细细品味诗歌的字字句句,还应当先了解诗歌的背景、诗人的生平,对诗人真正要写的是什么、真正在写的又是什么进行反复的推敲。诗作中,特别是对于一些思想性比较强的朦胧诗、讽喻诗等来说,都是“深入而不浅出”的,它们的主旨往往就不太明显,那么在此基础上若是只讲究文词,那就真的只是“只知皮毛”了,技法借鉴】 妙用古诗词,文章炫风采 说“木叶”一文,作者围绕“木叶”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要的比较、分析,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

10、性的特质。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被作者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使我们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运用点拨】 1.巧借古诗文拟题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诗句拟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引用,二是化用诗句。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2.妙引古诗文名句开篇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 3.巧用古诗词结尾升华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

11、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4.巧借古诗文点题、过渡 这种语段的构成主要是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整句,也可在段首或段尾加总提句或总结句。 5.连用古诗词刻画亮点段 引用古诗文名句时可单用,也可连用。尤其是连用,可构成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精彩语段,主题阅读】 人 格 魅 力 林庚身上有着中国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

12、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阅读鉴赏延伸,文化传承 1.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李苦禅 2.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歌德 3.美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雪莱 4.一句话,教养又可称为“圆满的人格”。这就是说,从任何角度去观察,都可看到某种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可以感动周围的人,还能有效地改善人之间的关系。我想,这就是教养的整体形象吧。 池田大佐,践行楷模 中华完人周恩来 周恩来人格是周恩来做出巨大历史贡献的主观条件,是周恩来精神世界的总体性的东西,是表现有高尚完美的鲜明特征: 第

13、一是崇高。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是崇高的人格,他完全超越了自我,心中只有人民,达到无我的境界;他在战略上敢于藐视一切困难,不惧怕任何邪恶势力,达到无畏的境界;他顾全大局,承受一切误解甚至错误的批评,达到无怨无悔的境界,鲜明地表现了周恩来人格的崇高性,第二是和谐。周恩来非常重视人格的和谐、均衡。周恩来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心理人格、智能人格、审美人格等各种人格特质既是优秀的、杰出的,又是和谐的、均衡的,这些人格特质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相互之间形成完整的结构,以整合的形式在周恩来身上实现了完美地结合,构成和谐的整体人格。 第三是稳定。周恩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人格不断升华,以至于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人格

14、境界的巅峰。他的人格形成后,无论在顺利时还是在逆境中或者危险时刻,在人格上都是不动摇的,坚定地按照党的原则和自己的人格待人处世,总是冷静而稳健地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人们从周恩来人格及其特征深刻地认识他的伟大,由衷地称赞周恩来是“人生之师”“高德伟人”甚至“中华完人”,就是对他所具有的这种最高类型的共产主义理想人格的充分肯定,素养内化 人格的力量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 孔子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就是成就事业应具备的理想人格。 请你写一个片段,谈谈你对“人格力量”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答:_,参考示例:人和人之间有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生理上的胖和瘦、高与矮、美与丑,社会分工

15、上的地位高低、收入上的贫富悬殊等等。但有一样是相同的,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人或社会的人的人格是相同的、对等的。不论东方西方、不论社会制度、不论肤色、不论地位,所有的人都把人格看得很重,把人格的魅力看作人的第一魅力。时常听说,在某一事件上要做证明,最好的担保,就是以人格担保,中国人尤甚。人格往往是和人头连在一起的,人格即生命。具有人格力量的人,在消极道德方面,他们不会损人利己,假公济私;而在积极道德方面,他们能发扬献身精神,造福人民,类文欣赏】 林庚:发明一个传统 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的精神。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