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东京百年史》读后感10篇

上传人:风****你 文档编号:179420223 上传时间:2021-04-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东京百年史》读后感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选]《东京百年史》读后感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选]《东京百年史》读后感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选]《东京百年史》读后感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选]《东京百年史》读后感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东京百年史》读后感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东京百年史》读后感10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无止境东京百年史读后感10篇导读: 东京百年史是一本由美爱德华赛登施蒂克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7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百年史读后感(一):? 不管哪种语言里,都很难找到一本书像日 东京百年史是一本由美爱德华赛登施蒂克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7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东京百年史读后感(一):?不管哪种语言里,都很难找到一本书像日本研究专家、翻译家爱德华赛登施蒂克对东京历史的经典叙述那样,不仅充满了一个城市及其国民的

2、精神,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智慧。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作者凭借其对日本文化的渊博知识和深厚理解,以引人入胜的独特视角追溯了东京是如何从幕府将军的古老都市,历经明治、大正时代的沧桑巨变,转变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在带领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穿梭于百年东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它的各个街区如银座、日本桥等地兴衰沉浮的同时,通过各种令人惊叹的细节、详实的史料以及对日本文化的敏锐洞察力,揭示了近代日本为何能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成为世界强国之后,仍能将古老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的奥秘。东京百年史读后感(二):作家眼里的东京故事随着历史学日益专业化,如今的史书对普通读者来说恐怕已经越来越不友好了。动不动就是各种炫目的社科名词,密

3、密麻麻的注释以及枯燥繁琐的理论分析。常常是兴致勃勃地打开一本书,结果望一眼后便敬而远之。 作为一本非传统意义上的“史书”,东京百年史就没有这些问题。作者虽然不是历史学家,但却是搞文学的日本通。所以,一方面他的文字有很强的可读性,他用他那幽默风趣却又不失厚重的笔触把东京一百年的故事娓娓道来;另一方面,作者在行文时还穿插了许多东京的奇闻轶事和著名作家(如芥川龙之介等)的作品选段。这便提升了书的文化品位和趣味性。有道是“作家是一个城市的良心”,他们用自己的回忆折射东京的历史,用自己的经历编织东京的变迁,透过作家的独特视角,读者也将看到别样的东京风景 。东京百年史读后感(三):东京的百年史从江户改名开

4、始为什么说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大概是一个城市在漫长的历史中从一个没有生命的冰冷的无机物慢慢变成了一具仿佛有着自主意识的有机体吞噬着在其中的人们。街道、建筑像是构成了他的内部结构,而人是他的细胞,组成他又被他同化。总有几个城市会有一个公认的标签。如果你看过日本的综艺节目(特别是月曜这样的节目),会对日本“地域黑”这样的行为见怪不怪。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被外地人或者本地人自己公认的一些气质。像是说到京都,有着千年古都气质的京都或许被认为是“最日本”的地方。而东京,因为太过复杂,很难将东京这个城市贴上某些特定的标签。这本书从江户时代讲到昭和,也就是1867-1989年,正好是日本经历现代化变化

5、最大的时期。期间发生的大地震、火灾、明治维新,从物理的破坏和重建,到思想的破和立,带给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东京的百年史,就是从这个地区的名字从江户改为东京开始的。“江户称为东京,只是相对于京都是西京而言。”伴随着天皇的到来,东京的“江户文化”被改变 了。很奇妙的这一段讲述了在现代也存在的一种现象:本地人对外地人大量涌入而改变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不满。银座,这条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的第五大街齐名的繁华街,作为一个为文明开化而建的商业中心、一个新时代的标志得益于1872年的一场大火。超脱于个体来看,正因为大火烧毁了曾经存在的一切旧物,才能在剧变的社会环境下以最好的形势重建。这本书讲的内容

6、很像研究报告,但是读起来并不枯燥。因为作者选取的着眼点很有意思。书中讲日本桥的一段:“严格意义上的日本桥(,Nihombashi)这座桥,既是这片地域得名的原因,也是日本所有道路的起点。各地离东京的距离都是从日本桥开始算起的。” 这样的豆知识大概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不过在你知道时,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又比如说,日本曾经也是遍地“威尼斯”一样使用小船出行。交通工具的发展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像浅草,曾经是坐船去吉原享乐的最后一站。谁知道现在作为观光地的浅草观音寺,曾经吸引的并不是虔诚的香客,而是寻欢作乐的人们呢?然而随着人力车的出现,原本依赖水路生意兴隆的地方开始没落了。描述当时人

7、们对火车头的亲切举动“他们觉得它一定很可怜、很热吧,于是从路堤上取水泼到火车头上。”这些内容都让人觉得很好玩儿。 当然如果你是个二次元爱好者、日剧爱好者,也能找到一些有趣的点。比如跟历史相关的一个梗会让你看到恍然大悟,特别是对于牵扯到近百年历史的作品,看后你会对目前的日本,特别是东京有更深的了解。不过对日本文化不了解的人大概会觉得比较难读。因为书中的地名和历史如果全无了解,会看得一头雾水吧。相反,只要对东京有着兴趣的人,一定会看得津津有味。东京百年史读后感(四):东京百年史与城市史书写的一点思考说起东京,我的脑海中往往浮现出绚烂的樱花、整洁的街道、笑容可掬的妇人以及若隐若现的富士山,仿佛那是一

8、个格外熟悉的城市。然而我从未到过东京,我对它的想象可能更多地来自电视和印刷品。事实上,东京在我的认知中不过是一系列“格式化”意象的组合,换句话说,每个人提到东京大致都能想到它们。根据Dean MacCannell的理论,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东京的“前台”,而更为真实的“后台东京”是怎样的呢?它有怎样悲情或奋进的过往?当地人经历了怎样的喜怒哀乐?东京百年史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答案。本书上部共分为六章,讲述了东京从江户时代末期到大正时代约五十年的历史。第一章“终结与开端”,作者由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引出了对下町、山之手这两个风格迥异的区域的介绍,并且通过倒叙的方式,追溯了江户时代末期的城市文化以及重

9、要历史事件。第二章“文明开化”,展现了明治维新后,东京在城市景观、交通方式、市政设施、卫生状况等方面的变迁(或者说“西化”)。第三章阐释了日本人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既迎合时代需求而变革,又延续着传统的本土性特征,在“求新”与“守旧”的一番磨合后,最终选择了一种中西合璧的“双重生活”。个人认为第四章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探讨了被明治时期的改良精英视为“颓废堕落”“玩物丧志”的江户晚期文化(如歌舞伎、寄席等),是如何在“文明开化”的旗帜下逐步走向衰落的。第五章“下町、山之手”,考察了明治维新以来,两个区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社会经济变迁,并揭示了“权势”(即文化影响力等)由下町向山之手的转移。在最

10、后一章中,作者将时间推进至大正时代,梳理了这个相对短暂而稳定的时期内,东京在时尚追求、文学艺术、休闲娱乐、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新风貌。优美的文笔及富有亲和力的叙事方式是本书最吸引读者的地方之一,这与作者爱德华赛登施蒂克(Edward George Seidensticker)的学术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赛氏并非历史学出身,他在二战期间开始学习日文,战后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到东京大学专攻日本文学。 在此期间,赛氏几乎读完了日本现代文学的全部经典著作,所以他能在本书中自如驾驭各种文学材料也不足为奇。纵览全书,作者以一种“浮世绘”的方式向读者呈现出了各个时期东京的城市面貌,这种生动而立体的阅读体验来源于赛

11、氏对东京城市景观与日常生活细致的刻画。比如他笔下浅草的街头表演,“有两个人非常精于表演放屁。一个蜘蛛人在一段日子里出现在浅草的各个节日祭典上,他长着老人的脸,身高却只有两英尺,手臂和腿都跟婴儿似的,他当时非常受欢迎。浅草还有个用肚脐抽烟的女人”,类似光怪陆离的细节叙述数不胜数。赛氏像一个说书人,将东京的故事娓娓道来,即便谈及宏达的历史事件时也显得不疾不徐。总之,该书看上去并不像一本传统意义的历史学著作,这也启发笔者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城市史的书写如何突破传统?这个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讲明白,但是赛氏至少告诉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能让你真正深入一个城市的内部,同时佐以恰当的“故事”可以使严肃的历史书写

12、更有温度与活力。 或许是出于专业的敏感,在阅读本书时我总会有意无意地将东京与中国的城市进行比较。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中东方的城市总是表现出一些共性,比如新事物给民众带来的焦虑不安、国家文化对大众文化的侵蚀、从全盘西化到本土现代性的过渡等。此外,赛氏对东京城内不同社区之间差异的描摹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日本桥的传统与银座的摩登、神田的喧嚣与高台的肃穆、下町的世俗气息与山之手尚古学究的品位。然而这种比较的视野在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并不常见,相反,学者们往往急于界定一座城市的整体风格与面貌,这一研究取向在上海、北京的城市史经典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城市同样不是铁板一块,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过

13、去上海人眼中的上海有着“上只角”与“下只角”的区别。同一座城市里不同社区的人们可能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守护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坚持着不同的身份认同,如果能够正视这一差异,或许能为中国城市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主题。 参见美Dean MacCannell 著,张晓萍等译: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x年。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ward_Seidensticker 参见本书第170171页。东京百年史读后感(五):东京百年史的编辑故事及致谢(中译本后记)初识本书,确切说是本书最著名的上半部下町,山之手: 东京从江户时代到大地震(L

14、ow City, High City: Tokyo from Edo to the Earthquake)是在李欧梵所著上海摩登(Shanghai Modern)的参考文献中,那时候它的中文译名比较窘,被按照字面翻译成了低城高城: 东京从伊豆到地震。之后我又反复在各种日本文化及东京的介绍和参考文献中看到这本书被提及,知道它是一本名著,但是却一直不见中文译本的身影。我一直认为,一本名著若是一直无人翻译,其原因大概要么是内容太难,译者们感觉火候不到,不敢接,要么就是存在版权问题无法解决。某日我和做版权代理的朋友邓佳先生聊起此事,本是随口问问,没想到对方真的花了很大工夫把版权谈了下来,并且鼓动我说做

15、吧做吧!于是那时刚踏上编辑岗位、年轻气盛的我想,也对,总要有个先吃螃蟹的人,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上了。现在想想还多亏了他的怂恿,不然还真不知道会等到猴年马月。但事实证明我还是低估了翻译方面的困难,本书的作者是研究日本文学、翻译日本古典文学的名家,可谓是一位“日本通”,无论是书中有关日本及东京的各种传统习俗的描述(真是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还是作者在介绍东京各个街区时,不时信手拈来地穿插引用日本近现代作家们文学作品中的段落,都极大地考验着译者和校译者自身的水平是不是“跟得上”,一不小心就可能因为相关知识的不备而闹出笑话。除此之外,本书翻译的另一大困难,正如它的书名所显示的那样“Low City High City”每一个英文词都好懂,但放在一起就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书名况且如此(由此可见我们完全不能责怪上海摩登的中文译本,换作是谁都拿它没辙),更不用说书中的情况如何了。赛氏既是一位日本通,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的笔触是富有文学情调的,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这使本书读来风趣幽默,引人入胜,不会像一些历史学书籍那样,虽然极其严谨,但枯燥无味。想来如果你翻开一本介绍东京历史的书,一上来就是“东京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有环状线条,大楼座”想必要倒胃,并且这好似和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