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休谟美学思想(苍松书屋)

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KB
约3页
文档ID:179355389
休谟美学思想(苍松书屋)_第1页
1/3

休谟美学思想1,人物卡片 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年)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律师,外祖父是苏格兰最高民事法院院长12岁入爱丁堡大学学法律,但由于经济原因未完成学业1763年作驻法使馆秘书,后为代理公使,与法国启蒙领袖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有过密切的交往1767年,休谟担任国务大臣的助理约11个月,后退休还乡1776年8月25日,休谟在长达9年的闲居之后辞世主要哲学著作是《人性论》和《人类理智研究》,美学思想集中在论文《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中 2,美学思想 1)怀疑论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皮浪(前365——270年)认为,感觉是事物对我们的显现,意见是我们对感觉的判断由我们对事物感知的不确定性,必然会推导出认识的不确定性感知和判断这两种形式的结合不可能产生任何确定的结论事物的本质是人类知识不可能达到的,所以他提出“不做任何决定,悬置判断而休谟在英国经验论哲学基础上提出怀疑论思想他认为,一切知识来自经验 印象(外在的)——事实情况 思维材料 理性对象 观念(内在的)——观念关系而观念是思考和推理中的印象的模糊心像。

所谓观念间的关系是指几何、代数等这类命题,只凭思想的作用,就能把它发现出来,并不以存在于宇宙某处的任何事实为依据纵然在自然界没有圆形或三角形,欧几里德证明的真理仍然保持着它的可靠性和自明性数学中的复数在经验世界不能成立,仍然可以运算并具有正确的值而事实情况是指经验性的这些命题除了感官或记忆所能验证的以外,一切证明都来自因果关系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打雷就会下雨”,就是建立在一种因果关系上因果关系不同于数学论证,不是由理性推论,而是由经验推论的甲和乙事实上经常相连,并不证明它们之间有某种必然关联实际上也会出现“光打雷不下雨”我们无法得到一种可以解释因果关系理由的知识不管我们观察多少次,也只证明过去,不能证明未来休谟这个观点在逻辑上否定了归纳原理如果我们把经验当作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那么,确定经验以外是否有知识,也必须靠经验来检验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悖论经验无法回答在经验以外是否有知识既然因果关系不是一种确定的、自明的关系,我们对于外界世界就没有严格的知识休谟因此怀疑实体的存在对于感觉的来源也存而不论,认为那是一个知识不能回答的问题这种怀疑论也动摇了神和上帝的观念,休谟《论神迹》、《宗教的自然史》等,批评了基督教的虚伪和荒诞。

对于因果关系的根据,休谟最终的解释是“习惯”人们运用因果关系来解释外界现象,是一种自然本性人的心理中习惯于构造一种“最大的确定性和最严格的必然性”这种心理结构,与审美的主体具有同一性关于世界的知识,在本质上与对于美的感受一样,都不是一种对于对象本身的确实、确定的认识一切盖然的推理无非是感觉作用的一种不独在诗和音乐中我们必然遵循自己的趣味和感情,在哲学里也一样我如果确信一个什么原理,那不过是一个观念,比较强地在我的心上我如果认为这套议论比那套议论可取,这只是我由个人对于这套议论的感染力优越所持的感情做出决定而已诸对象没有可以发现的一体关连;而且我们从一个对象出现对另一个对象存在所以能得出任何推论,根据的也不是旁的什么原理,无非是作用于想象力的习惯罢了但是,应该把哲学思想与日常行为区分开来他毫不怀疑用因果性来解释外在世界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合理性 2)趣味的标准 趣味即是审美趣味、审美鉴赏休谟否认美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否定美的客观性: “美并不是事物自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不同人的心灵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要想寻求实在的美或实在的丑,就想要确定实在的甜与实在的苦一样,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探讨。

他认为,美只是人的一种感觉对于当时流行的关于圆是美的说法,休谟批评说:“美并不是圆的一种性质美不在圆周线上任何一部分上这圆周线的部分和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美只是圆形在人心上产生的效果,这人心的特殊构造使它可感受这种情感同一对象所激发起来的无数不同的情感都是真实的因为情感不代表对象中实有的东西,它只标志着对象与心理器官或功能之间的某种协调或关系美是各部分之间的这样一种秩序和结构由于人性的本来的构造,由于习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这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这就是美的特征……所以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的本质人们的趣味是有差异的美与价值都只是相对的,都是一个特别的对象按照一个特别的人的心理构造和性情,在那个人心上所造成的一种愉快的情感那么,审美是否有一个普遍的、共同的标准?《论审美趣味的标准》正在于批驳审美相对主义,论证审美趣味的统一性与一致性个人气质、社会习俗、民族传统、以及流行时尚等因素对趣味产生影响,但是,共同的审美趣味仍然存在趣味统一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按照人类器官结构的内在构成,某些特殊的形式或品质能够预计引起快感,其他一些引起反感;如果遇到某个场合没有能造成预期的效果,那就是因为器官本身有毛病或缺陷。

虽然趣味的原则是有普遍意义的,完全(或基本上)可以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辨别趣味“最好的确定方法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共同经验所承认的典范和准则当作衡量尺度但是,发现一部伟大艺术作品不朽的审美价值需要天才就连在风气最优雅的时代,能对优美艺术作出正确判断的也是稀有的人物:卓越的智力加上敏锐的感受,这两种能力经过训练而更强,通过比较进一步完善,并清除了一切偏见,——只有这样的批评家对上述称号才能当之无愧符合上述条件的批评家,不管在那里找到,那就是趣味和美的真实标准虽然诗歌永远不能服从确定的真理,但它必须受到艺术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是要靠作家的天才或观察力来发现的休谟的这个观点,和他的整个哲学、美学思想一样,对康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小 结 罗素这样评价休谟:“大卫 休谟是哲学家当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因为他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休谟的怀疑论摧毁了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定性,也从根本上消解了一般知识与审美感受之间的鸿沟,这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哲学、美学很有预感的一种理论休谟关于美的论证,犀利、深刻,展示了近代哲学的方法论的力量而休谟关于趣味标准的思想,基于人具有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结构的共识,这种观念不仅是当时心理科学影响的结果,也拓展了心理学美学研究的广阔视野。

康德说过,休谟曾使他“从独断论中惊醒”在康德的哲学和美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休谟的深深的印记 3参考分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