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79317484 上传时间:2021-04-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浅谈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浅谈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浅谈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浅谈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浅谈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浅谈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浅谈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

2、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

3、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如在讲究“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帮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

4、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的公平性。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

5、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要培养出具

6、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设问题,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所教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其次,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密切联系起来,要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交叉点;第三,创设问题时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密切联系起来,可采用动画、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进来,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容易混淆的知识放在一起,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在教

7、学过程中还可以多设疑,使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争强好胜、自信等心理要细心观察,予以保护、引导;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要给以鼓励,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用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他们主动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并寻找某些联系,产生新的结合,这样就会使学生有新的发现。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应受教材的局限,要根据实际需要,从各种教育资源中选取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体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其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要给学生留出足够

8、的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获得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四是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切合实际的认知方式去探索。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我在教学生关于“6”的乘法口诀时,引导学生发现相邻的口诀之间相差“6”,学生便能自己编写关于“6”的所有乘法口诀。再如教“圆周长”时,我要求学生自读例题,并依照例题反复实验,结果发现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得出“圆周率”的概念和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积极评价,鼓励创新 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学生的创新给予积极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进行创新思考的动力。记得

9、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排列题:2、4、5、6、8、10,请问哪一个数与众不同?大部分学生都喊“5”,我肯定答案后,看见一名数学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半举着手,似乎想发表意见,于是我就让他发言。他问:“老师,我选10行不?”我问:“为什么?”他说:“2、4、5、6、8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我一想,是呀,这就是一种创新,于是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表扬他勇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做法。接着,学生中就有人提出“2与众不同,因为另外几个数都大于3”、“4与众不同,因为前面的2加两次就可以得到4”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将会促进学生创新的热情。小学数学

10、解决能力的培养(论文)小学数学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激发学习动力,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可见,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思

11、想上解决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只有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才能内在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才能让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之中,使他们紧抓问题不放,努力探索,锲而不舍,在探索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1、结合我国古今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人物的成才故事和卓著的数学成就,以及不少中青年数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坚持在国内工作,积极为祖国做贡献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数学,学习他们知难而进、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科学顶峰的精神,使学生有榜样可依,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坚韧的学习意志,使他们立志学好数学。2、抓住数学科知识的实用性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学科的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

12、,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到天文地理、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等,无不渗透和运用到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科的实用性教育,设计一些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现实中处处有数学,人们天天都在和数学打交道,学好数学,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3、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体温、板演都要富有启发性,做到语言生动、言简意赅、难度适中、善于点拨,通过学生的思考,能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并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于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关心和爱护 3,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4、

1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维、独立操作来自行解决问题。还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独特见解、新颖的思考方向、不同的解法、简便的计算等解决问题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才能。二、教给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种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而不能如导演一样,导演示范,演员模仿。这样,学生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灵活地运用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

14、题的能力。1、培养转化意识。化难为易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针对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情节、转化数量关系、转化思维角度,使问题深入浅出,显而易见,化难为易。例如:在解答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然后加满水,又喝了一杯的,再倒满水后又喝了半杯,又加满水,最后把一杯都喝完。这样,李林喝的牛奶多还是水多?时,如果按问题从喝的角度来求,则是一道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时,可这样引导学生:因题中有最后把一杯都喝了这一个条件,可把求喝的转化为求倒的,把三次喝的都当成是倒进的,那么三次共倒进(),恰好是一杯水,最后都喝了,所以李林喝了一杯牛奶和一杯水,喝的牛奶和水一样多。

15、这样,就把一道看起来复杂的应用题转化为浅而易见题目,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掌握了转化的技巧。2、变换角度求巧解。教学中,有些数学问题若直接解答比较困难,如果指导学 生变换角度去思考,往往能化蘩为简,形成巧解。例如:王奶奶有40个鸡蛋,还养了一只每天能下一个蛋的老母鸡。如果王奶奶平均每天要卖出3个蛋,那么她可以连续卖多少天?此题若用一般方法解答会比较麻烦,且容易出差错。如果变换这样的角度来思考:由于母鸡每天都要下一个蛋,假设王奶奶每天卖出一个鲜蛋,再加上2个原存的蛋,即卖出了3个,这样就可连续卖出402=20(天),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3、逆向思考倒着算。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一般以顺向思维较多,但有些较复杂的问题按顺向思维难以解决,而应从所叙述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思考,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例如:甲地到乙地乘火车行了全程的,乘汽车行了余下路程的,乘船又行了余下的,最后步行8千米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可指导学生倒过来思考,把乘汽车余下的路程看成单位1,最后步行8千米相当于单位1的(1),用8(1)求出乘汽车后余下的路程,是20千米。这样,引导学生的思维逆向二上,步步逆推,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