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79303867 上传时间:2021-04-1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三部分,根据周围神经的分布可以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脑位于颅腔内,分为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四部分,脑干自上而下依次为中脑、脑桥和延髓。在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定位。骨性颅腔被小脑幕分成幕上腔和幕下腔。幕上腔又被大脑镰分隔成左右两分腔,分别容纳左右大脑半球。中脑在小脑幕切迹裂孔中通过,其外侧与大脑颞叶的钩回、海马回相邻。动眼神经

2、从中脑腹侧的大脑脚内侧发出,通过小脑幕切迹走行在海绵窦的外侧壁直至眶上裂。幕下腔容纳脑桥、延髓和小脑。颅腔与脊髓腔相连处的出口称为枕骨大孔,延髓下端通过此孔与脊髓相连,小脑扁桃体位于延髓下端的背面,其下缘与枕骨大孔后缘相对。脊髓位于椎管内,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新生儿约平第3腰椎下缘。脊髓两侧连有由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根,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后根由感觉纤维组成,前根和后根有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脊神经共有31对,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椎节段。脑和脊髓的表面有三层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由各脑室

3、的脉络丛产生,流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隙内,它处于不断产生和回流的相对平衡状态。具有运输营养物质、带走代谢产物、调节颅腔内的压力以及减缓外力对脑的冲击等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指调节结果反过来使调节原因或调节过程减弱的调节方式,如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降压反射等。正反馈指调节结果反过来使调节原因或调节过程加强的调节方式。神经系统在人体功能调节中起主导作用,它联络和调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使之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成为统一

4、的有机整体,又对体内、外各种环境变化做出完善的适应性调节,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附: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脑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0%12%,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十分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灰、白质分界不清,故出生时的各种活动主要靠皮质下中枢调节。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二)脊髓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5

5、14,脊髓的发育与运动发展的功能相平行,随着年龄的增长,脊髓加长增重,胎儿时,脊髓的末端在第2腰椎下缘,新生儿时达第3、4腰椎下缘,4岁时达第1腰椎上缘。所以腰椎穿刺时,新生儿应在第4、5腰椎间隙进针。第二节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病人的护理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颅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者与颅腔容积相适应,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正常值为70200mmH2O(0.72.0kPa),儿童为50100mmH2O(0.51.0kPa)。成人的颅腔是一个骨性的半封闭的体腔,借枕骨大孔与椎管相通,其容积是固定不变的。当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缩小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使颅内压

6、持续高于200mmH2O(2kPa),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症状时,称为颅内压增高。当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尤其是占位性病变使颅内各分腔之间的压力不平衡,使一部分脑组织通过生理性孔隙,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危象和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有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一、病因1.颅内容物体积增加脑水肿是最常见的原因,如脑的创伤、炎症、脑缺血缺氧、中毒所致的脑水肿;脑脊液分泌或吸收失衡所致脑积水;二氧化碳蓄积和高碳酸血症时脑血管扩张导致脑血流量持续增加。2.颅内新生的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血肿、肿瘤、脓肿等导致颅内压增高。3.颅腔容量缩

7、小如凹陷性骨折、狭颅症、颅底凹陷症等使颅腔空间缩小。二、临床表现(一)颅内压增高1.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头痛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颅内压增高时脑膜血管和神经受刺激和牵拉),常在晨起或夜间时出现,咳嗽、低头、用力时加重,头痛部位常在前额、两侧颞部。呕吐(迷走神经受激惹)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呈喷射性,可伴有恶心,与进食无直接关系。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神经受压、眼底静脉回流受阻)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常为双侧性。早期多不影响视力,存在时间较久者有视力减退,严重者失明。2.生命体征改变早期代偿性出现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脉压增大,脉搏慢而有

8、力,呼吸深而慢(“二慢一高”),称为Cushing反应。病情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呼吸浅促或潮式呼吸,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3.意识障碍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常有进行性意识障碍。慢性颅内压增高病人,表现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和呆滞,症状时轻时重。4.其他症状与体征颅内压增高还可以引起外展神经麻痹所致复视、头晕、猝倒等。婴幼儿颅内压增高可见囟门饱满、颅缝增宽、头颅增大、头皮静脉扩张等。(二)脑疝1.小脑幕切迹疝是小脑幕上方的颞叶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向幕下移位,故又称颞叶钩回疝。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颅内压增高的基础上,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脑干受压),患侧瞳孔(动眼神经受刺激)最初有短暂

9、的缩小,以后逐渐散大,直接或间接对光反射消失。病变(压迫大脑脚)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严重者双侧眼球固定及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四肢全瘫,去大脑强直,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最后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2.枕骨大孔疝是由小脑幕下的小脑扁桃体经枕骨大孔向椎管内移位,故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常因幕下占位性病变,或作腰穿放出脑脊液过快过多引起。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容易被误诊。病人常有剧烈头痛,以枕后部疼痛为甚,反复呕吐,颈项强直或强迫体位,生命体征改变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当延髓呼吸中枢受压时,病人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三、辅助检查1.腰椎穿刺可以直接测量颅内压力,同时取

10、脑脊液送实验室检查。但颅内压增高明显时,腰椎穿刺有导致枕骨大孔疝的危险,应避免进行。2.影像学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病因和确定病变的部位。四、治疗原则病因治疗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颅内肿瘤、清除颅内血肿、处理大片凹陷性骨折、控制颅内感染等。对原因不明或一时不能解除病因者,先采取限制液体入量,应用脱水剂和糖皮质激素,冬眠低温等治疗方法减轻脑水肿,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对有脑积水的病人,先穿刺侧脑室作外引流术,暂时控制颅内高压,待病因诊断明确后再手术治疗。一旦脑疝形成应立即应用高渗脱水剂、呋塞米、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降低颅内

11、压,争取时间尽快手术,去除病因。若难以确诊或虽确诊但无法切除者,选用脑脊液分流术、侧脑室体外引流术或病变侧颞肌下减压术等姑息性手术来降低颅内压。五、护理问题1.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2.潜在并发症:脑疝六、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病人床头抬高1530的斜坡位,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昏迷病人取侧卧位,便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或间断吸氧。不能进食者,成人每天静脉输液量在15002000ml,其中等渗盐水不超过500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ml,并且应控制输液速度,防止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重脑水肿。神志清醒者给予普通饮食,但要限制钠盐摄入量。加强生活护理,适当保护病

12、人,避免意外损伤。昏迷躁动不安者切忌强制约束,以免病人挣扎导致颅内压增高。(二)病情观察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和肢体活动的变化。意识反映了大脑皮质和脑干的功能状态,是分析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急性颅内压增高早期病人的生命体征常有“二慢一高”现象;瞳孔的观察对判断病变部位具有重要的意义,颅内压增高病人出现病侧瞳孔先小后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发生小脑幕切迹疝的发生;小脑幕切迹疝压迫患侧大脑脚,出现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三)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1.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清醒病人不要用力坐起或提重物。稳定病人情绪,避免情绪激烈波动,以免血压骤升而加重颅内压增高。2.

13、保持呼吸道通畅当呼吸道梗阻时,病人用力呼吸,致胸腔内压力增高,加重颅内压增高。昏迷病人或排痰困难者,应配合医生及早行气管切开术。3.避免胸、腹腔内压力增高当病人咳嗽和用力排便时,胸、腹腔内压力增高,有诱发脑疝的危险。因此,要预防和及时治疗感冒。已发生便秘者切勿用力屏气排便,可用缓泻剂或低压小量灌肠通便,避免高压大量灌肠。(四)用药的护理1.应用脱水剂最常用20%甘露醇250ml,在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若同时使用利尿剂,降低颅压效果更好。停止使用脱水剂时,应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以防止颅内压反跳现象。2.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通过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并能减少脑

14、脊液生成,使颅内压下降。常用地塞米松510mg,每日12次静脉注射;在治疗中应注意防止感染和应激性溃疡。(五)脑疝的急救与护理脑疝发生后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输氧,立即使用20%甘露醇200400ml加地塞米松10mg静脉快速滴入,呋塞米40mg静推,以暂时降低颅内压。同时紧急做好术前检查和手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的变化。对呼吸功能障碍者,立即气管插管进行辅助呼吸。(六)脑室外引流的护理侧脑室外引流主要用于脑室出血、颅内压增高、急性脑积水的急救,暂时缓解颅内压增高;还可以通过脑室外引流装置监测颅内压变化、采取脑脊液标本进行检验,必要时向脑室内注药治疗。其护理要点是:1.妥善固定将引流管

15、及引流瓶(袋)妥善固定在床头,使引流管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2.控制引流速度和量引流量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避免颅内压骤降造成的危害。3.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和折叠,若引流管有阻塞,可挤压引流管,将血块等阻塞物挤出,或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吸,切不可用盐水冲洗,以免管内阻塞物被冲入脑室系统,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4.注意观察引流量和性质若引流出大量血性脑脊液提示脑室内出血,脑脊液混浊提示有感染。5.严格的无菌操作预防逆行感染,每天更换引流袋时先夹住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和脑脊液逆流颅内。6.拔管指征引流时间一般为12周,开颅术后脑室引流不超过34天;拔管前应行头颅CT检查,并夹住引流管12天,夹管期间应注意病人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可以拔管,拔管时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颅内引起感染。拔管后要注意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出。(七)冬眠低温疗法的护理 目的是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先按医嘱静脉滴注冬眠药物,通过调节滴速来控制冬眠深度,待病人进入冬眠状态,方可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