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气象灾害的定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925603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气象灾害的定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常见气象灾害的定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常见气象灾害的定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常见气象灾害的定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常见气象灾害的定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气象灾害的定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气象灾害的定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气象灾害的定义1、什么是气象灾害,它有什么特点?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的特点是: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 7 大类 20 余种,如果细分; 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 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频率高。我国从 1950-1988 年的 38 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 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 7.5 次,涝灾 5.8 次,登陆我国的热

2、 带气旋6.9 个。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 出现。例如, 1951 一 1980 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 连旱的年份有 14 年。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 流性天气在每年 3-5 月常有群发现象。 1972 年 4 月 1522 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 16 个省、自治区的 350 多县、市先 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 10 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 害天气。连锁 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 1947 一 1980 年全球因自然灾害

3、造成人员死亡达 121.3 万人,其中 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2、什么是干旱,可造成那些灾害?干旱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但是,由于研究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其定义和具体指标是不同的。通常所说的旱灾,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而形成的。 其干旱程度的确定均与前期降水量、干旱持续日数、地下水位以及农作物种类、品种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干旱的具体指标因地因时因农作物而异。 干旱可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农业。据统计,近 40年来全国农田受旱灾面积平均每年达 3 亿亩以上,约占全国受灾总面积 60;减产粮食数百亿斤:其次是造成水资源不足,例如华北地区,近 30

4、 年来由于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加上长期以来对地下水超采,水位逐年下降,沿海一些城市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这 一切不仅已成为很多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条件,严重 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城市的安定。长期干旱还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诸如沙漠化、风蚀加剧等。3、什么是梅雨?初夏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日本南部一带经常出现一 段持续较长时间的阴沉多雨天气。时值江南梅子成熟,故称 梅雨 或黄梅雨。又因为此时温度高、湿度大、风速小、 光照奇缺,器物易发霉,所以又称霉雨。关于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 。唐柳宗元 梅雨 梅实迎时雨, 苍茫值晚春 等。

5、梅雨是东亚大气环流春夏之交季节转换期间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可分为典型梅雨和迎梅雨(早梅雨)。典型梅雨一般为 6 月上旬到中旬人梅,7 月上旬到中旬出梅。 迎梅雨指人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 5 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迎梅雨以后,雨带常一度南退,以后再次北进而为典型梅雨。多数年份梅雨期持续 2025 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不出现梅雨,雨带从华南迅速 越过江淮流域而进入华北一带,称为空梅 。 梅雨和 农业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迎梅雨,正好出现在春 耕夏播作物需水之时。但过多易涝,对油菜、三麦造成湿害和赤霉病害;过少又易致旱。典型梅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6 月上中旬充沛雨水对水

6、稻插秧十分有利,但对三麦的收割、凉晒和早稻烤田不利。梅雨期过长,雨量过于集中, 还会引起洪涝灾害;梅雨期过短,甚至空梅,则江淮干旱。4、厄尔尼诺现象与气侯异常有关吗?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在圣诞节前后,出 现于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的秘鲁洋流的海水温度反常升高、鱼群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由于它的出现与圣子耶稣的诞辰有联系,而厄尔尼诺在西班牙文中为圣婴的意思,因而得名。在某些年份中,它的出现可使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 3 一 6。由于海、 气热量交换的关系,所以该区海水温度增高常常伴随发生在南美西海岸的赤道辐合带的异常南移,致使通常气候比较干旱的秘鲁中部及厄瓜多尔的西海岸频繁出现暴雨,产生洪涝和泥石流等灾害

7、。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但对低纬度大气环流 的变化产生影响,而且对全球气候的短期变化也有很大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与我国的旱涝有关,但对旱涝分布的影响述在继续研究之中。另一方面,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海面信风的异常减弱有关。而海面信风的减弱促使 表层海水辐射运动减弱,导致冷水。上翻减少,生存于冷水中的大量微生物不能升至海水表层,造成鱼类和海鸟因食物的 大量减少而发生饥饿,并大量死亡。因此,厄尔尼诺现象对 海洋渔业生产的危害也很大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与我国的旱涝有关,但 对旱涝 分布的影响述在继续研究之中。另一方面,这一现象 的出现 与海面信风的异常减弱有关。而海面信风的减弱促使

8、表层海水辐射运动减弱,导致冷水上翻减少,生存于冷水中的大量微生物不能升至海水表层,造成鱼类和海鸟因食物的大量减少而发生饥饿,并大量死亡。因此,厄尔尼诺现象对海洋渔业生产的危害也很大。5、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多大?农作物生长在大自然中,无时无刻不受气象条件的影 响,因此农业生产与气象是息息相关的。风、雨、雪、雹、 冷、热、光照等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集中表现在对江南早稻育秧期有影响的春季低温连阴雨,对晚稻抽穗杨花有影响的寒露风,北方冬麦区的小麦干热风,对水稻、高粱、玉米和大豆等有影响的东北夏季低温,对农作物收获有影响的华南及江淮秋雨和干旱、雨涝、 霜冻、高温、冰雹、大

9、风等灾害性天气。据统计,从 1949 年至 1988年的 40 年里,我国的农作物因遭受水旱、风雹、 霜冻等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受害面积达 3300 公顷,其中成灾的面积为 1400 公顷,每年因灾损失粮食达 200 亿公斤以 上。由此可见,认识和掌握当地的天气气候规律,积极采取防御措施趋利避害,是非常重要的。6、什么是倒春寒、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在春季天气回暖过程中,常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对作物造成危害,这种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称为倒春寒。倒春寒是南方早稻播种育秧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造成早稻烂种烂秧的主要原因。常年 2-4 月,江南地区先后进入早稻播种育秧大忙季节。在此期间冷暖空

10、气相互交绥,当北方冷空气南侵到江南和华南时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常常造成低温连阴雨天气,当日平均气温在 12C 或以下,连阴雨 3 一 5 天;或在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且日最低气温降到 5C 以下,均可造成早稻烂秧和死苗。这样不仅损失大量种子,而且因补种延误播种季节,使早稻成熟期延迟,影响晚稻栽插,使晚稻抽穗扬花期易受低温危害。近 30 多年中,以 1951、 1969、 1970、 1976 年的天气气候条件最差,造成严重烂秧,一般烂秧率超过 30,有的达 50。如 1970 年仅广西地区烂种就达 1 亿斤以上;1976 年,仅湖南、江西、湖北三省就损失谷种达 7 亿斤。此外,对已播棉花、花生等

11、喜温作物也常常造成烂种死苗;并影响油菜的开花受粉,及角果发育不正常,降低产量;有时影响小麦孕穗,造成大面积不孕或籽实质量低劣。7、怎样预防倒春寒的危害?一般采取以下措施:掌握倒春寒发生规律,收听使用倒春寒天气预报。农谚说:春天的天气,孩儿面, 说明春天的天气多变,时暖时冷,要抓住天气演变过程中的冷尾暖头抢晴播种。一般当日平均气温到达 12C、最低气温不低于5C,播后有 3-5 个晴天(每天日照在 3 小时以上) 就有利于早稻播种育秧。加强田间管理,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对早稻秧田进行科学排灌,在倒春寒到来时进行深水护秧,采取夜灌日排、 晴排雨灌 ,调节秧田水热状况。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温室蒸汽

12、或无土育秧,使整个早稻育秧过程完全在人工控制下,保证培育适龄壮秧。8、什么是冻拔害?越冬作物分孽节出现后根茎外露,受严寒作用而发生的冻害现象称冻拔害 。大家知道,土壤孔隙中的水因冻结后体积增大。当严寒来临,土壤因冻结膨胀,埋在土壤中的作物根茎、分孽随之抬高,有的即露出土外而受冻,有的虽暂时还在土下,但当天气回暖,土壤解冻下沉,已抬升的作物根系不能随土壤复位。土壤的多次冻融(或昼消夜冻),原来埋在土壤下的根系或分孽节便露于土外,一旦冷空气再次来临,便受冻致死。冻拔害常发生在冬季气温不够稳定的中纬度地区,欧洲的中南部冻拔害较为突出。我国江淮等地也 曾有发生。 1952 年 11 月江淮一带月平均气温达 12C 左右, 麦苗生长旺盛。12 月 1 日,发生自北南下的强寒潮,最低气温降至摄氏零下 5-8C,而且持续数日久,使江苏、安徽等省一带的部分地区因土壤受冻掀翻出麦根而冻死。受冻最重的扬州地区, 12 月 2-14 日内有 8 天结冰,其余日子清晨都有浓霜。土壤解冻后,叶片如沸水烫过,但死亡尚不严重。以后天气转冷,土壤冻结,麦苗陆续受冻死亡,到 1953 年 1 月底止,死亡严重的达 90,一般麦田死亡 20 30。实践证明,选择抗冻性强的品种,做到整地细致,施足底肥,适当深播和冬季镇压是防止冻拔害的有效措施。另外,我国东北林区因冻拔害也常常造成幼树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