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耳部应用解剖(精品课件)

上传人:廉江****3 文档编号:179203972 上传时间:2021-04-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耳部应用解剖(精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耳部应用解剖(精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耳部应用解剖(精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最新耳部应用解剖(精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最新耳部应用解剖(精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耳部应用解剖(精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耳部应用解剖(精品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耳部应用解剖耳部应用解剖pple Aatmyo Er颞骨的解剖 Antmy of Tepor Bo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外耳包括耳郭及外耳道;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内耳包括骨迷路及膜迷路,膜迷路藏于骨迷路内,分为耳蜗、前庭及半规管。中耳和内耳皆位于颞骨内(图1)。图1图2 颞骨位于头颅两侧,为颅骨底部和侧壁的一部分.它为一复合骨块,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和茎突组成。其上方与顶骨相连接;前方与蝶骨和颧骨相连接;后方与枕骨相连接(图2)。 (一)鳞部 鳞部位于颞骨前上部,形似鱼鳞,有内、外两面及后上、前下二缘。外面光滑略外凸(图).有颞肌附着,表面有浅细的颞中动脉沟,内面呈凹面

2、,为大脑颞叶所在区(图4).有大脑沟回的压迹及脑膜中动脉沟。鳞部下方是颧突及其前后根,颧突后根接颧突上缘,向后延伸为颞线,颞线常作为估计颅中窝硬脑膜平面的标志。颧突后根与外耳道后壁之间有外耳道上三角,内含有许多小孔,故称此区为筛区。外耳道后上方有高1m、长5m条状或三角形突起,称外耳道后上棘。外耳道后上棘和筛区是乳突手术时指示鼓窦位置的重要解剖标志.颧突前根接颧突下缘,有圆形隆起,为关节结节.图3图4 (二)鼓部鼓部位于岩部之外,鳞部之下,乳突部之前,为一“U”形骨板,构成外耳道前壁、下壁和部分后壁。鼓部的前下面形成下颌凹的后壁.鼓部内侧端有一小沟,名鼓沟,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嵌入沟内,鼓膜附

3、着于图5此。鼓部前上缘内侧与岩部形成岩鼓裂,外侧与鳞部形成鼓鳞裂。在鼓鳞裂后的鼓部外侧骨质形成外耳道后上棘。鼓部后上缘与乳突部形成鼓乳裂,成人此裂多已闭合,而儿童多留有痕迹.茎突自鼓部的下面伸向前下方,有茎突舌骨韧带、茎突下颌韧带、茎突舌肌、茎突咽肌、茎突舌骨肌附着。在茎突根部的稍后方有面神经通过的茎乳孔。婴幼儿的乳突因乳突尚未发育,位置很浅,施行耳后切口时不应向下延伸,以免伤及面神经(图5). (三)乳突部位于颞骨鳞部后下方,呈一锥形突起。外面有一不恒定的孔,名乳突孔,有乳突导血管穿过,乳突尖内侧有深沟名为乳突切迹,二腹肌后腹起于此处。切迹内侧有一浅沟,枕动脉 由此经过。乳突内侧面形成颅后窝

4、的一部分,面向小脑,内侧面有一弯曲的深沟名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内.乙状沟的深浅、宽窄及其骨壁的厚薄因乳突气房发育程度不同而异,正常人乙状沟前壁距外耳道后壁约为14,有5%的人乙状沟前壁前移与外耳道后壁融合,约有8.7的人乙状沟骨壁凸人乳突腔。因此术前应仔细阅读线摄片,确定有无乙状沟前移而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图)。图6 (四)岩部 为一长形的三棱锥体,位于颅底,嵌在枕骨与蝶骨之间。它有一底、一尖端、三个面和三个缘,听觉和平衡器官均位于其内。岩部的底与颞骨鳞部和乳突部融合,尖端向内前方微向上,嵌于蝶骨大翼后缘和枕骨基底部之间,有颈动脉管内口穿过,并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 1前面:主要为岩部前面,

5、组成颅中凹的一部分,与鳞部的脑面以骨缝相连。其中部有上半规管形成的弓状隆起,其外侧稍凹,为鼓室盖.弓状隆起的内侧有两个小沟与锥体长轴平行,外侧是岩浅小神经沟,内侧是岩浅大神经沟,两沟向后延伸达面神经管裂孔。两沟的前内近岩尖处有一浅凹,名三叉神经压迹,为半月神经节所在处(图7)。图 2。后面:组成颅后窝前壁,和乳突部内侧面相连。在后面的中部有内耳门通内耳道,为面神经、听神经和基底动脉的内听支所经过。内耳道的外下方,有一个被骨板遮盖的裂隙,即前庭导水管外口,为内淋巴囊所在处。 3下面:组成颅底外面的一部分,凹凸不平。在下面近尖处为腭帆提肌和咽鼓管软骨附着处。尖端的后外方有颈内动脉管的外口。颈内动脉

6、管外口后方有颈静脉凹。颈静脉凹与颈内动脉外口之间是一薄骨嵴。嵴上有鼓室小管下口,为舌咽神经的鼓室支所经过。颈静脉凹内有乳突小管口,迷走神经耳支由此穿过.颈静脉凹内侧,有一三角形小窝,内有蜗小管外门,外淋巴液通过小管向蛛网膜下腔引流(图8)。图8 .上缘:最长,有岩卜沟容纳岩上窦,沟缘有小脑幕附着;内端有一切迹,内含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后部。上缘尖端借岩蝶韧带和蝶骨连接形成小管,内有外展神经和岩下窦经过。故岩尖炎时可并发外展神经麻痹。 5前缘:岩部前缘的内侧部分与蝶骨大翼连接形成蝶岩裂;外侧部分形成岩鳞裂和岩鼓裂;在岩部与鳞部之间,有通人鼓室的鼓膜张肌牛管和咽鼓管半管。 后缘:连接枕骨,形成浅沟

7、,内含岩下窦;外侧部分和枕骨的颈静脉凹形成颈静脉孔。外耳的解剖Anaomy of Extrnla 外耳为位于鼓膜以外的部分,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一)耳郭耳郭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丽于头颅侧面。与头颅约成30夹角,分前外面和后内面,前外面凹凸不平,有一突出翻卷的边缘名耳轮,耳轮后上部有小结节名耳郭结节。耳轮前方有一与其约相平行的弧形隆起称对耳轮,其上端分叉成为上、下两个嵴状突起,名对耳轮脚,二脚间的凹陷部分名三角窝.耳轮和对耳轮之间有一窄而弯曲的凹沟名舟状窝,或称耳舟.对耳轮的前方有一深凹名耳甲,它被耳轮脚分为耳甲艇和耳甲腔两部分。耳甲的前面有一突起,遮盖外耳道口名耳屏,耳屏的对侧有一突起

8、名对耳屏,耳屏和对耳屏之间有屏间切迹。对耳屏的下部有耳垂,内无软骨。耳廓后内面稍膨隆,与颅骨侧面形成耳后沟(图)图1 (二)外耳道 外耳道起自耳甲底,内至鼓膜,成人全长253.5m,外1为软骨部,内部骨部,两部交界处最狭窄称为峡部,外耳道软骨与耳郭软骨相连续,外耳道顶部则无软骨,形成一个缺口,称耳界切迹,行耳内切口时经此不伤及软骨。外耳道皮肤较薄,与软骨膜和骨膜附着紧密,故外耳道皮肤有炎症时疼痛剧烈。软骨部的皮下组织含有盯聍,易形成盯聍栓塞(图2).(三)外耳的血管及神经 外耳的动脉由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所供给。外耳的静脉流人颈外静脉、上颌静脉和翼丛。外耳的神经由三叉神经下颌

9、支的耳颞神经、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面神经的耳后支、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耳支所分布(图、4)。(三)外耳的血管及神经 外耳的动脉由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所供给。外耳的静脉流入颈外静脉、上颌静脉和翼丛。外耳的神经由三叉神经下颌支的耳颞神经、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面神经的耳后支、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耳支所分布(图3、4)。图3图中耳的解剖 Anatom ofMiddleEa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四部分。 (一)鼓室 鼓室在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向前经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鼓窦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鼓室分为3部分:位于鼓膜紧张部上缘平面以上的部分,名

10、上鼓室;位于鼓膜紧张部上、下缘平面之间的部分,名中鼓室;位于鼓膜紧张部下缘平面以下的部分,名下鼓室。鼓室的上径约4m,前后径约1mm,内外径约26mm,以鼓膜处内外径最短(图1).图1 1鼓室:有顶、底、内、外、前、后个壁。 (1)鼓室顶:由颞骨岩部的前面所形成,亦名鼓室盖,将鼓室和颅中窝分隔,向后和鼓窦盖相接,向前和鼓膜张肌管的顶相连续。鼓室顶有岩鳞裂,硬脑膜的细小血管经此与鼓室相通,鼓室病变可经此裂进入颅腔。 (2)鼓室底:底部借一层薄骨板将鼓室与静脉球分隔,向前和颈动脉管的后壁相连。底部的内侧有一小孔,有舌咽神经的鼓室支穿过(图2). (3)内壁:即内耳的外侧壁,内壁中部有一隆起,名鼓岬

11、,为耳蜗度周所在处。鼓岬表面有鼓室丛。在鼓岬的后上方有前庭窗,又名卵圆窗,镫骨底板借环韧带与之相接。在前庭窗的上方有面神经管的水平段,面神经由此经过.在面神经管的上后方有水平半规管凸。在前庭窗的前上方有匙突.在鼓岬的后下有蜗窗,又名圆窗,上有圆窗膜封闭(图)。图2图3 (4)鼓室外侧壁:大部分为鼓膜所占,鼓膜以上的骨部就是上鼓室的外侧壁.鼓膜位于外耳道和鼓室之间,前后径约8mm,上下径约mm,厚约。,为一椭圆形半透明薄膜。鼓膜与外耳道底约成45角,后上偏外,前下偏内,婴儿鼓膜倾斜更为明显,几乎近水平.鼓膜边缘略厚形成纤维软骨环,附着于鼓沟.附着于鼓沟上部鼓切迹的鼓膜薄而松弛,切迹两端有锤骨前襞

12、及锤骨后襞附着在锤骨短突上,两襞以上三角区的鼓膜名松弛部,其他的大部分附着于鼓沟,名紧张部.锤骨柄紧贴鼓膜内面,自上而下至鼓膜中央,因而向内牵引鼓膜,使其外观呈漏斗状。其中央最凹的部分,名鼓膜脐。 2鼓膜:分为三层,外层是复层鳞状上皮,与外耳道皮肤相连续,中层系由浅层放射形和深层环形的纤维组织形成,但松弛部缺少纤维层,内层为粘膜层,为单层扁平上皮,与中耳粘膜相连续,锤骨柄附着在纤维层中间。正常鼓膜借以下标志可能识别。鼓膜前上部有灰白色小突起,名锤骨短突;自锤骨短突向下、微向后到鼓膜中央,呈白色条纹状,名锤骨柄;锤骨柄末端,即鼓膜脐部;自锤骨柄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前后

13、襞以上的鼓膜为松弛部,其下为鼓膜紧张部。为便于临床描述,将鼓膜分为四个象限。经锤骨柄作一延长线,另作一线经鼓膜脐与之垂直,这样即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四个象限(图4)。图4 (1)前壁:上方是咽鼓管鼓室口,内下方为颈内动脉管后壁的薄骨板(图5). ()后壁:又名乳突壁,上部为鼓窦入口,开口底部为砧骨窝,内含砧骨.鼓窦入口内侧适在面神经水平段的后上方,为外半规管凸.鼓窦入口下方,前庭窗之后与面神经水平段及垂直段交界处的前面有锥隆起,镫骨肌腱由此伸出,进入鼓室,在锥隆起的外侧有鼓索神经穿出,进入鼓室(图6)。 3鼓室内:有听骨、韧带、肌肉、神经和血管等内容物。 (1)听骨:由锤骨、砧骨和

14、镫骨连成听骨链,使声波从鼓膜传到前庭窗(图7).锤骨:是听骨中最大者,位于鼓室中部和最外侧,长约9mm,上端膨大部为锤骨头,其后内侧关节面与砧骨体前面的鞍状关节面形成锤砧关节。头部的下方稍细部即锤骨颈,自颈向下稍向内侧延续的部分即锤骨柄。锤骨柄上部有向外侧的突起名锤骨短突。图5图6图7 钻骨:有体、长脚和短脚。砧骨体位于上鼓室后部,前有关节面和锤骨小头相接.砧骨短脚位于鼓窦入口底部的砧骨窝内,长脚向后下伸出,末端为豆状窦,与镫骨头相接。()镫骨:有小头、前、后两脚和底部,前脚较短而直,后脚稍长且弯,底部为薄骨片借环状韧带封闭前庭窗(图8).图8 (4)鼓室肌肉: 鼓膜张肌:在鼓膜张肌半管中,起

15、自咽鼓管软骨部及蝶骨大翼,鼓膜张肌肌腱绕经匙突,附着于锤骨柄与颈部交界处的内侧面。由三叉神经下颌支的鼓膜张肌神经支配,主要作用为牵引锤骨柄向内,增加鼓膜张力(图)。图 镫骨肌:起于锥隆起内,止于镫骨颈后侧的镫骨肌突上.由面神经分支的镫骨肌神经支配,主要作用为牵引镫骨小头向后,使镫骨底板的前端斜向后外,以减轻其对内耳的压力.()听骨韧带:听骨借韧带固定于鼓室内,包括锤骨上、锤骨前和锤骨外侧韧带,砧骨上和砧骨后韧带,并有镫骨底板周围的环韧带(图0).图10 (6)鼓室的神经: 鼓索神经:面神经垂直段距茎乳孔6处分出,在一小骨管骨向上前,于锥隆起的外侧穿出骨管,进入鼓室.经过锤骨柄和砧骨长突之间穿过鼓室,向前经鼓索小管离开鼓室,与舌神经吻合(图11)。图11 鼓室丛:鼓室丛由舌咽神经的鼓室支和颈内动脉交感丛的岩深支组成,位于鼓岬的表面,司鼓室、咽鼓管及乳突气房粘膜的感觉(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内科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