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药物止晕抗组胺药倍他司汀异丙嗪(精品课件)

上传人:廉江****3 文档编号:179203845 上传时间:2021-04-08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药物止晕抗组胺药倍他司汀异丙嗪(精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最新药物止晕抗组胺药倍他司汀异丙嗪(精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最新药物止晕抗组胺药倍他司汀异丙嗪(精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最新药物止晕抗组胺药倍他司汀异丙嗪(精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最新药物止晕抗组胺药倍他司汀异丙嗪(精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药物止晕抗组胺药倍他司汀异丙嗪(精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药物止晕抗组胺药倍他司汀异丙嗪(精品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物止晕抗组胺药倍他司汀异丙嗪【药物名称】 中文通用名称:倍他司汀英文通用名称:Betahistine其他名称:敏使朗。【临床应用】 1。主要用于治疗梅尼埃病(内耳眩晕症).2。用于急性脑血管病(如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栓塞等)及其所致的中枢性眩晕等,还可用于脑动脉硬化、多种原因引腰部扭伤后疼痛、活动受限5小时性头痛)。用于头部外伤或高血压所致的体位性眩晕、耳鸣等。4。用于治疗褥疮,可促进疮口的愈合。【药理】 1。药效学本药为新型组胺类药物,化学结构和药理性质与组胺相类似,是组胺1受体的弱激动剂,3受体的强拮抗剂,对H2受体几乎没有作用。本药能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具有扩张毛细血管、舒张前毛细血管

2、括约肌、增加前毛细血管微循环血流量的作用,也具有降低内耳静脉压、促进内耳淋巴吸收、增加内耳动脉血流量的作用。本药还可通过抑制H3受体,从而抑制组胺释放的负反馈调节。本药在改善微循环的同时,也能增加内耳毛细胞的稳定性,减少前庭神经的传导,增强前庭器官的代偿功能,减轻膜迷路积水,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等症状.本药扩张血管作用较组胺弱而持久,扩血管时不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很小。本药可口服或静脉给药,而组胺口服无效。临床常用其盐酸盐和甲磺酸盐。2.药动学盐酸倍他司汀口服后吸收快而完全,服药-5小时后达血药浓度峰值。甲磺酸倍他司汀24mg单次经口投予犬(体重约10g)后,在6

3、00分钟后达血药浓度峰值,之后迅速消失。将标有3H的甲磺酸倍他司汀00m/kg单次经口投予大白鼠后,大白鼠各脏器药物分布情况为:肝脏最高,其次为脂肪组织、脾、肾。盐酸倍他司汀在肝脏广泛代谢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于给药后3日内随尿液排泄,消除半衰期为3.小时。【注意事项】1.禁忌症(1)对本药过敏者.(2)嗜铬细胞瘤患者.2慎用(1)有消化性溃疡史和活动期消化性溃疡者。(2)支气管哮喘患者。()肝脏疾病患者.()肾上腺髓质瘤患者.3.药物对儿童的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尚未确立,不推荐使用本药.4.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孕妇用药的安全性尚未确立,用药应权衡利弊。药物对哺乳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药是否通过乳汁排泄,

4、哺乳妇女应慎用.【不良反应】 1.可有口干、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心悸等,偶有头晕、头痛、头胀、多汗。2。偶见出血性膀胱炎、发热。3.偶可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等.【药物相互作用】 抗组胺药可拮抗本药的部分或全部作用,故两者不宜合用。【给药说明】 用药过程中如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用法与用量】 成人常规剂量口服给药1.盐酸倍他司汀片:一次4mg,一日24次,一日最大剂量不超过8mg。.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一次12g,一日3次,餐后服用,可根据年龄、症状酌情增减剂量。肌内注射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一次2m,一日2次。静脉滴注注射用盐酸倍他司汀:一次20mg,一日1次,先

5、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ml溶解后,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9氯化钠注射液00l中缓慢静脉滴注。老年人剂量老年人用药时应注意调整剂量。【药物名称】 中文通用名称:异丙嗪英文通用名称:romehazine其他名称:非那根.【临床应用】 1.用于皮肤黏膜过敏:适用于过敏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对血液或血浆制品的过敏反应以及皮肤划痕症、花粉变态反应、昆虫变态反应、食物或药物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必要时可与肾上腺素合用。也可用于烧伤、放射性损伤时的变态反应等。2.用于晕动病:防治晕车、晕船、晕机。对于梅尼埃病,本药也有一定疗效。3.用于麻醉、手术前

6、后和产科患者:可缓解一些麻醉和手术后的恶心呕吐;可用于防治放射病或清除药源性恶心呕吐.与哌替啶、氯丙嗪合用于人工冬眠,以减少麻醉药用量,以提高麻醉成功率及安全度.此外,也可用于减轻成人及儿童的恐惧感,让患者呈浅睡眠状态.4。作为辅助用药,可与止痛药合用于术后疼痛。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本药,作为全麻辅助用药,在特殊情况下(如重复的支气管镜检查、眼科手术和一些高危患者),可减少成瘾性镇痛药的用量。5.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异丙嗪有轻度支气管平滑肌解痉作用,故也可做成合剂,可用于镇咳、祛痰、平喘。【药理】 1药效学本药是吩噻嗪类衍生物,为抗组胺药。其作用较苯海拉明持久,比氯丙嗪弱,具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

7、能增强麻醉药、催眠药、镇痛药的作用,并可降低人体温度。具体作用为:(1)抗组胺作用:本药可与细胞组织释放的组胺竞争H1受体,从而拮抗组胺对胃肠道、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或挛缩作用,解除组胺导致的致痉和充血作用。(2)止吐作用:这可能与本药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受体触发区有关。()抗晕动症作用:作用于前庭和呕吐中枢及中脑髓质感受器,从而阻断前庭核区胆碱能突触迷路冲动的兴奋。(4)镇静催眠作用:具体机制尚未确切阐明,可能与本药间接降低脑干网状激动系统的应激性有关。2.药动学口服或注射给药后吸收快而完全,经口服、肌内注射或直肠给药后起效时间为0分钟,静脉注射为5分钟。抗组胺作用一般持续时间为

8、2小时,镇静作用可持续小时.本药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而产生较为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其作用时间比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及去氯羟嗪长。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本药主要由单胺氧化酶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异丙嗪亚砜和少量原药可随尿液排泄,部分可随粪便及汗液排出。3。遗传与生殖毒性孕妇用药后可诱发新生儿黄疸和锥体外系症状。【注意事项】 1。特别警示本药可致岁以下儿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故2岁以下儿童禁用.2交叉过敏本药与其他抗组胺药较少发生交叉过敏,但对吩噻嗪类药高度过敏的患者,对本药也可能过敏。3.禁忌症2岁以下儿童(国外资料)。慎用()过敏性休克患者。()癫痫患者(注射给药时可增加抽搐的严重程度)。(3)肝、

9、肾功能不全者。(4)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膀胱颈梗阻或前列腺增生明显者。(6)骨髓抑制者.(7)心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压、低血压)。()胃溃疡、幽门或十二指肠梗阻患者.(9)黄疸、Rey综合征患者(本药所致的锥体外系症状易与Rye综合征混淆).(10)神志不清及昏迷患者。(1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尤其是儿童,使用本药后痰液黏稠,影响排痰且可抑制咳嗽反射)。5。药物对儿童的影响本药可致2岁以下儿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故岁以下儿童禁用。此外,本药可能引起小儿肾功能不全;急性病患儿、脱水患儿,在注射本药后可能出现肌力障碍;儿童单次口服本药5125m,可发生过度兴奋、易激动或(和)噩梦等异常反应,故2

10、岁及岁以上儿童慎用。药物对老人的影响老年人用药后易发生头晕、呆滞、精神错乱和低血压,还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特别是帕金森病、静坐不能和持续性运动障碍),在用量过大或胃肠道外给药时更易发生。7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孕妇用药后可诱发新生儿黄疸和锥体外系症状。故孕妇在临产前1周应停用本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本药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8.药物对哺乳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药是否经乳汁分泌,哺乳妇女用药需权衡利弊。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可使妊娠试验结果呈假阳性或假阴性。10。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连续使用1个月以上者,应追踪复查肝、肾功能。【不良反应】 1.较常见的有嗜睡(初用药者尤为明显),可

11、于用药后248小时内出现明显的困倦感,且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等。2.本药有一定的抗胆碱作用,较少见,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轻度色盲、口干、口苦、头晕目眩、口鼻咽干燥、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尤其是儿童)、抑制咳嗽反应、便秘等抗胆碱作用;另外还有耳鸣、皮疹、胃痛或胃部不适感、反应迟钝(儿童多见)、头晕(低血压)、恶心或呕吐(进行外科手术和/或并用其他药物时),甚至出现黄疸。3。少见心血管及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如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增高或轻度下降、白细胞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4。皮肤对光的敏感性增加、多恶梦、易兴奋、易激动、幻觉、中毒性谵妄、可出现咽痛和高热等感染表现,儿童易发生锥体外系反应。上述反应发生率较

12、低.有本药致2岁以下儿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的报道.5。使用本药栓剂可发生直肠烧灼感和刺痛。6。葡萄糖耐量试验中显示葡萄糖耐量可增加。【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中枢神经抑制药(特别是麻醉药、巴比妥类、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同用时,可相互增强药效,需调整剂量。2。与抗胆碱类药物(特别是阿托品类药)同用时,本药的抗毒蕈碱样效应可增强。3.静脉给予多粘菌素B治疗的患者,同时应用本药后,可能发生严重窒息。4.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能减少本药的排泄,使血药浓度升高,导致本药作用增强和毒性增大.5.与溴苄铵、异喹胍或胍乙啶等同用时,后者的降压效应增强。6。与肾上腺素同用时,后者的肾上腺素

13、能作用可被阻断,使肾上腺素能作用占优势。氯化铵等酸性药物能加速本药的排泄。顺铂、水杨酸制剂、万古霉素、巴龙霉素及其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耳毒性药物与本药同用时,以上药物的耳毒性症状可被掩盖.药物-酒精/尼古丁相互作用乙醇可增强本药的中枢抑制效应。【给药说明】。配伍禁忌:本药与茶碱及生物碱类药物呈配伍禁忌。用于防止晕动症时,为保证疗效,要及早给药。.本药可口服或肌内注射给药。口服给药时,可与食物或牛奶同时服,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肌内注射时应作肌肉深部注射。应避免动脉注射给药,因动脉注射可能发生动脉痉挛导致肢端坏死;禁止皮下注射,因本药有化学性刺激,可造成局部坏死;静脉注射时应注意避免药液漏出血管

14、外,同时还要防止注射过快致血压下降.5特异性皮肤试验、抗原吸入或口服激发试验、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气道反应性试验前小时内最好免用本药,因为用药后可能使反应的敏感性下降。6.在使用本药时,应特别注意有无肠梗阻或药物的过量、中毒等问题,因其症状体征可被本药的镇吐作用所掩盖。7。脱水或少尿时药物用量应减少,以免出现毒性反应。8.严重哮喘者不宜长期使用本药。9.本药如连续用药在1个月以上时,应考虑更换其他抗组胺药,以免出现耐药性及药物蓄积。0.患者对本药过敏时应及时停药,对症处理。可选用其他类抗组胺药继续治疗,以第二代抗组胺药为首选。11用药期间应停止驾驶、操纵精密仪器、高空作业或从事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或

15、有危险性的活动。2。药物过量的表现:手脚动作笨拙或行为古怪,严重时出现嗜睡或面色潮红、发热、气促、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抗毒蕈碱样效应)、肌肉痉挛(尤其好发于颈部和背部的肌肉)以及坐卧不宁、步履艰难、头面部肌肉痉挛性抽动或双手震颤.可对症注射地西泮和毒扁豆碱;一旦由于药物过量引起中枢抑制而昏迷不醒时,应采取催吐、1苏打水洗胃、给氧、静脉输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以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必要时可作血液透析.【用法与用量】成人常规剂量口服给药.抗过敏:一次125mg,一日4次,餐后及睡前服用,必要时睡前可增至2mg。2。止吐:首次5mg,必要时可每4-小时服1.5-2mg。3.抗眩晕:一次25g,必要时一日2次。镇静催眠:一次250g,必要时剂量加倍。肌内注射1。抗过敏:一次25mg,必要时2小时后重复给药.严重过敏时可用25-50mg,最高量不得超过10g。2.止吐:一次12。525mg,必要时每小时重复1次。镇静催眠:一次25-50mg。静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内科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